一张史诗级的发烧CD唱片

这段时间武汉疫情严重,对于大多数发烧友来说,待在家里静静享受音乐是个最好的选择。不知最近大家在听什么音乐?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张史诗级的发烧CD唱片。

这是发烧界举足轻重的一张CD,苏武牧羊传唱千年的故事,李娜极限高音人生绝唱,音乐史上载入史册的巅峰里程碑,为了更好理解这张CD,下面这篇文章很有必要细细阅读。

这篇文章,长达1万5千字,虽然文章很长,但是非常值得花上时间从头到尾细细看完,一段尘封了近20年的故事,了解《苏武牧羊》这张专辑的来龙去脉,看完此文,再去欣赏,更有另一番味道!

一,从苏武,苏武牧羊历史故事,到学堂乐歌《苏武牧羊》,再到声乐套曲《苏武牧羊》。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中国西汉朝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官居中郎将。苏武牧羊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自汉代开国以来就存在,而且在中国古代史中一直挥之不去和平复不已的中原汉人与西域匈奴人的争端。

苏武的历史事件始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为求和受命出使西域,却因为其随从在异国参与了宫廷谋变,事发后受到牵连。体面的外交使臣竟沦为阶下囚。匈奴单于诱降苏武不成,遂以酷刑相加:严冬时将苏武关在露天的地窖里并断其饮食。苏武渴饮冰雪水,饥食羊毛毡。坚持十多日生命不止,顽强不屈。匈奴单于又把他孤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让他放牧一群公羊。宣称待公羊产羔方得获释回国。等于说,匈奴朝廷不担外交干系地给苏武设了一个死局。

在北海牧羊生活的初期,苏武以挖野鼠,掘草籽,结网捕鱼为食,领受着艰苦卓绝的生活。却每日手执汉武帝所赐的节杖牧放羊群,以示朝廷使臣的坚贞不屈。后来,匈奴宫廷改善了苏武的生活待遇,但一直没改变苏武的囚徒身份。还向汉朝廷散布了苏武已死的诈言。直到十九年后,这时汉朝和匈奴都已王位易主。两国间又现新的和平转机。加上苏武历经辗转,向朝廷传递了自己仍在服刑的真实讯息,从而得到了两国间的外交斡旋机会,才终获释放回国。

苏武荣归故国在当时就是轰动一时的。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四十岁出使的苏武已成白发老者。出行时浩荡的百余人队伍,只有八人随其返回。汉昭帝从苏武手中接过了象征完满复命的、却已旌旄落尽的节杖。长安城万人空巷,争睹义士。除了风光无限的英雄形象之外,苏武还被委以典属国(专事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之职。

就在回国的第二年,命运多舛的苏武因为其子苏元卷入宫廷内乱再次受到株连而被革职。直到汉宣帝即位之后,苏武才受封关内侯,赐爵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他在北海牧羊时生养的儿子苏通国,也受诏入朝为官。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拥具暮年荣耀的苏武享81岁高龄辞世。苏武墓位于今距陕西咸阳城西47公里处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尽管苏武生前就被尊为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而家喻户晓。但不知何故,和他同朝为官的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5?)竟没在其《史记》中提及苏武一字一笔。(除了无法揣测的原因之外,有个可作为参照的时间依据是:苏武自匈奴归汉之时,已经于十年前完成了《史记》的司马迁即便还没有故世,也是风烛残年,已无力再为史稿添加笔墨了。)苏武被写入正史还是在他身后百年,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中的《苏武传》。自此,苏武不仅作为一个坚贞不屈、坚守气节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史册,并且被作为中国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得以弘扬。苏武式的气节也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要素。

两千多年来,苏武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历史上以苏武牧羊为题的画帧,仅尚存的就有近廿幅。苏武银须长袍,昂首向天,怀抱节杖的形象几乎成为所有作画者的共识。而赞叹苏武气节的诗词也不胜枚举。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的五言诗《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冬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到了上世纪的民国初年间,随着新学兴办,学堂乐歌这个新的样式得以普及与发展。就在这个热潮中,一首风格浓郁又古色古香的歌谣《苏武牧羊》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了。这首当初不明出处,被当作“古曲”的歌谣,直到近二十年之后,才有人披露了其竟出自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大约在民国三年(1914年),盖平县师范中学的一个体操兼音乐教员田锡侯,改编整理了一首当地流行的皮影戏曲牌“大悲调”。意欲在音乐课堂传习之用。经由该校国文教员蒋荫棠填词,并取名《苏武歌》。也叫《苏武留胡》。在后来的传唱中又有了《苏武牧羊》的名称。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尤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茄声,入耳心恸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终不亏,定叫匈奴心惊胆战拱服汉德威。”

从歌词看,这篇章中有不少词句接近李白《苏武》的表述。这首乐歌在创编伊始就被竞相传抄并风行校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没有强大的传播手段的年代,这首乐歌在短短几年中就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传到异域。几乎成为乐歌时代里能和《送别》并驾齐驱的经典名歌。要知道,《送别》可是民国现象级的风云人物李叔同用德国歌曲的曲调填词,在中心城市发表及传唱的。那么出自中学教员之手的《苏武牧羊》,从一个东北小县城传遍天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苏武牧羊》的歌曲问世八十年后,迎来她的一个升级版的再度创作──一部以此曲作为贯穿发展主题的大型声乐套曲。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声乐套曲《苏武牧羊》,自然是要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和视角,对苏武这个历史人物,对苏武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对苏武留下的精神品质,作出创作者的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和深入思考。

对于声乐套曲《苏武牧羊》所设定的总共七个段落的内容和布局,创作团队和担纲“编剧”职能的词作者田青先生是有着仔细斟酌的。由于独唱的声乐套曲体裁的局限,既不可能表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可能具备歌剧那样的戏剧性冲突与发展。这部声乐套曲的创作初衷就不是叙事,而几乎是在做议论题──站在当代人的视角,从苏武牧羊的历史事件中提取若干个点,逐一展开现在时的重新阐述。在内容上侧重写情,写意,写场面。手法上侧重心理的,人性的,精神层面的刻画。

比如说第一首《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核心内容并非是在说苏武。而是在讲《苏武牧羊》这首乐歌。这是个新的,却又是合理的视角——当代人知道苏武以及相关史实,往往多是因为这首歌。两千多年前的苏武在今天还能有如此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这首歌的影响力。第二首《骁歌——出塞》和第六首《酒歌——归来》都是写场面的,是音画式的。歌词其实已经不拘于苏武的故事了。而是抽象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一个具有共性的情感样式:出行和回家。中国的历史有一多半与战事有关。战争关乎所有国民的生活和心态。将士出征与归来,就成了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标志。而其中的特定情感也是全民都会参与的。出征时的情感,是豪迈,是义无反顾,又是离别。盛大的鼓号齐鸣场面,令人激奋,也令人心碎。同样,荣归既是鼓乐喧天的欢腾场面,是久别重逢的至喜狂欢,也是五味杂陈,大开大合的情感峰谷。对于一个疆域庞大又交通不便的农业国来说,家人出远门当是国民生活中的大事了。家中一人远征,一定会饱含家庭诸多生活与情感的变数。而回家,重逢,团聚,可谓是中国人情感世界里的“至尊”了。把苏武出使和荣归的情感,升华到家国层面的共有情怀,是这部声乐套曲想要实现的初衷。

套曲第三首《牧歌——贝加尔湖的冬天》是写意的。今天人们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苏武在异国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只身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他内心的孤寂和绝望也该达到极致了。他需要有多大的精神支撑,才能抗住严酷的现实?这是对于当代人很有意义的话题。“牧歌”的体裁往往与春夏相关,现在却用惯常温情式样的牧歌来写冬天:一个朝廷命官成了囚徒,成了流放的牧羊人。苏武无疑是值逢生命中不期而遇的冬季。这段歌词中没有一句是去写情感的。似乎只是苏武眼中的一个个“镜头”。构建出一幅凝固的画面。也算是一帧用音符绘就的“苏武牧羊图”了。

说到套曲的另外三首:《琴歌——望月观花》、《春歌——牧羊姑娘》、《尾歌——梦里草原》,则完全是取了当代人读史的重新认识与反思的态度了。这应是编剧者独到见解的所在。也是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蜕变成当代艺术作品的重要的精神酶变。这里我们不吝篇幅,一一道来。

《琴歌——望月观花》

整篇词作大概都缘出乐歌《苏武牧羊》中的一句歌词:“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其实,这句词就已经脱离了苏武的史实了。苏武出使匈奴之后的家庭遭遇,其实是很凄凉的。他的父亲苏建应该是在他出行前就已故去了。苏武被放逐北海期间,他老母亡故。妻子也改嫁。两个兄长皆获罪被诛。家中只剩下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些情况,苏武在匈奴后期或已从汉朝降将李陵口中获悉。但是要待到回长安之后方能核实。所以,流放生活中留存着“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的念向也说得过去。声乐套曲中的这首《琴歌》,则是更为开放地把这种相思之情放大了。这段言情抒怀的慢板乐章,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脱离了苏武故事的,独立的思乡曲。而且,从乐歌《苏武牧羊》的“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到《琴歌》中的“怕见明月,头上的月正圆。怕见鲜花,手中的花正艳”。着实是实现了文学境界上的时代跨越。作品完成之后,这个段落一直被评价是整部套曲中的一大亮色。

《春歌——牧羊姑娘》

自苏武被弘扬为中国人的正气表率之后,史书便一直对于苏武大施春秋笔墨。几乎找不到苏武半点的负面载录。然而,就在班固《汉书》中涉及苏武的字里行间,已经披露了苏武在匈奴的另一段感情生活:那是在汉宣帝即位后,为遭贬的苏武封侯。念及苏武唯一的儿子苏元已被汉昭帝诛杀而嗣宗无继,不经意问道:“苏武在匈奴那么久,有没有孩子呢?”苏武马上回答说,有一个和胡女所生的儿子叫苏通国。于是,汉朝廷马上通过外交途径赎回了苏通国,算是替苏武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大业。至于那个胡女是何人?有没有随儿子归汉?下落如何?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自然,这个历史留白会给后人无限的填充空间。套曲中的这一段落,就是想把这部分被忽略的苏武故事强调出来。历史的真相迟早是要被还原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的苏武才显得亲和丰满,令人置信。总之,这首中亚风格的谐谑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套曲中色彩斑驳,独树一帜。

《尾歌——梦里草原》

这个段落可谓是纯粹的现代思维和触角的手笔了。在这里,编剧对荣归故里,荣耀加身,功成名就的苏武作出了后续的设问。那就是苏武回国之后会怎么样呢?史实中的苏武,回到长安之后,坎坷的命运却还在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才算是拥有了与之名节相称的礼遇和待遇。套曲中的这首《尾歌》却避开了这些身外的“俗事”。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苏武的内心进行审视和重新解读。其实,在现代文明到来的今天,人们对于苏武牧羊这个感动中国两千年的话题,抑或作出颠覆性的全新认识。譬如用今天的环境问题来重新评估苏武流放生活的品质,会认为他在享用最好的阳光空气,饮用最干净的水,取用最生态最环保的食材,甚至受用最高档的药材和补品。再加上远离了宫廷争斗的人祸,静心修行。苏武归汉时已是耄耋之年,这在当时就属于高寿之人了。而北海放牧的健康生活,竟使得他在回到长安后,还能拥有二十多年的余生!(对于据说平均寿命不到50岁的汉代而言,81岁是何等龟鹤老人便可以想见了。)这似乎都要“归功”于那段西域的遭遇。不论这种过度解读是否合理或者荒谬,今人习惯于以颠覆反转的态度对待过往的思维方式可见一斑。《尾歌》的写作也顺应了这样的态度。尽管笔墨不惊,还是在隐隐中对归汉后的苏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他坚守的气节换回的究竟是什么?光鲜盛名之下的他,内心真的安然吗?在为万世表率之后,他会不会有难以言表的孤寂?会不会有无处诉衷肠的悲悯?回到长安的生活,他会习惯吗?会不会常常思念北海边的年华岁月?那个给过他慰藉并为他生子或又被迫与骨肉分离的匈奴女人,他会不会在心里时有念及,复又“两地谁梦谁”吗?……如果从人性出发去反思苏武的晚年,过往的历史表述其实只是个冰冷的符号。真实的史料反映出,苏武回到汉朝,旋即就卷入残酷的宫廷争斗之中。不仅亲历了丧子之痛,还把用十九年苦难换来的那顶郡守一级小官的乌纱给弄丢了。孤独终老的结局,很难说较之心存念向,只身牧羊的精神状态能好多少?

套曲完成之后,我时常会在听众中不经意作些随机调查——“你最喜欢哪一首?”答案自然是因人而异,各有所钟。好像是喜欢这首《尾歌》的人最少。多年之后,我才悟到:能喜欢这首的人,多少有点看往事如烟的心态了……

二,绕不开的李娜——声乐套曲《苏武牧羊》的策划制作。

作为以独唱为核心的声乐套曲,《苏武牧羊》从策划伊始到制作完成,都是始于李娜,终于李娜。作品问世之后,引起听众以及专家学者最大关注的是李娜的演唱。时至今日,引发了作品以及产品之外最大的话题,仍是关于李娜——那就是因为李娜在这部作品录制完成却还没有出版发行之际,甚至突然放弃了计划已久的把这个套曲搬上舞台的筹备实施,同时也舍弃了如日中天的歌坛地位以及众多粉丝,“断崖”式地休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离开了歌坛。这部作品于是成为她留下的悬疑重重的“绝唱”。总之,有关于声乐套曲《苏武牧羊》的所有话题,都绕不开李娜。

李娜究竟是怎样的艺人呢?

李娜祖籍河南周口项城市,1963年7月25日出生在河南郑州。少年时进入河南省戏校学豫剧。毕业后曾在豫剧团做过演员。在那个正值流行音乐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八十年代,她顺势改行唱流行歌,进了河南省歌舞团做歌唱演员。几年之后,如同那个年代的许多流行歌手一样,北漂京城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功底深厚,唱法带有突出的“中国制造”元素,在那个翻唱港台流行歌为主流的年代,她却因为擅唱原创作品,很快跻身一线歌手行列。因为自认容貌并不出众,较之登台演出,她更喜爱录音配唱的幕后工作。录制新歌于是成了她的首选。到了九十年代初,她几乎成为影视主题歌演唱的不二人选。现在的艺人恐怕很难想象她当年能接到如此多的新歌录唱的约请,能够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录音工作量。然而,对于这种众人羡艳的满档日程,她却日渐心生厌倦。她是个有点另类的,有自己追求的歌手。她觉得每天录唱的那些新作,绝大部分并非是自己所想要的。而自己所期冀的方向,别人似乎又很难理解。

在这样的矛盾和困惑中,她鬼使神差般的自己搞起了声乐训练。每天坚持,乐此不疲。虽不知彼岸何在?但有意先来开发和打造自己新的声线。这样盲目过度的练声当然会给她带来各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是从声乐训练的合理性来说,这种探索声音禁区的尝试,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尽管现在也无法确定是否咎由于此,但是李娜在“练声”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种种身体上的异常状况。并开始接受治疗。遵从医生的建议,她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暂停了所有演出和录音,去美国探亲休假。当然,这也是她向往已久的考察之旅:她一直有个夙愿,去全面了解在全球日益兴盛的音乐剧行业。在美数月,她辗转各个城市,尽可能多地观摩音乐剧和演唱会。一并思考着该用怎样的方式制作适合自己的国产音乐剧?回国之后,旋即开始了为实现音乐剧梦想而激情投入,四处奔走:常邀朋聚友,高谈阔议,策划选题方向。不知道是那时音乐剧在中国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条件(投资环境,制作人,制作团队,制作机制,演出机制等等)尚不成熟?还是因为音乐剧的产业链过大,以她艺人的一己之力很难操控?她梦想成真之路似乎遥不可及,她自己亦深感力不从心。

于是她就着手实施另一个计划:从这些年来录制的原创作品中精选一批歌,用交响乐队现场伴奏,在音乐厅开个人演唱会。一个流行歌手用这种“不通电”的方式开演唱会,在当时国内还属开先河者。不出所料,演唱会的策划与制作遇到不小的阻力。甚至北京权威的音乐厅态度鲜明地抵制这场演唱会准入。理由就是要捍卫古典音乐的舞台,不能让流行音乐染指。(其实从这时起,李娜就不应以“流行音乐”来界定了。)全心投入的李娜为这场音乐会进行了几个月的封闭训练:每天按照演唱会的曲目顺序连续两遍练唱!这场历尽折磨的“个唱”终于在1992年底在北京海淀剧院连演两场。由当时的中央乐团全场伴奏,胡炳旭指挥。圈内许多一线艺人都出席聆听。尽管那时的听众还不完全接受通俗歌手的“交响演唱会”的形式,但是业内专家均给予很高评价。说两场演唱会“找不到一个不准的音”!现在想来,那一年的李娜,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和自己过去的演唱生涯说再见。

曲终人散,告别完了。前路何在?困惑依然没能排遣。无解之中的李娜,又继续着自己炼狱式的“声音训练”,身体复又出现异变。如此往复……现在看来,即便是今后,恐怕也绝少会有歌者会去经历这般“淬火式”的魔鬼训练了。但是李娜在经受几番冰火重生之后,也产生了对自己,对歌唱,对艺术作出重新发现的精神升华。同时更加体味无歌可唱的落寞。她时会激愤“我知道我想要唱什么,只不过我写不出来。”于是他开始到处游说作曲家,制作人,唱片公司老总,推销自己的歌唱理念和创作态度。寻求双边或者三边合作的契机。只不过,她多数遭到冷遇。别人多少会觉得她的想法超前,偏狭。她甚至被语重心长地叮嘱:“不要让热爱你的粉丝们寒了心。”

就在李娜把自己打造成一块奇异的“胚胎”,亟需特定的“菌种”(作品)来催化和酶变的关键时机,她于95年底遇到了圈中一位老资格的唱片操盘手刘伟仁。此人在八十年代初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弄潮儿。他创立的北京国际声像公司几乎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风向标。诸多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线艺人和制作人,都是从这里出道与成长的。八十年代末,随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蜕变和转型,他淡出了行业几年。九十年代一经复出,就有不凡出手。策划了世界音乐类的大制作《阿姐鼓》。尽管此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刘伟仁也就是个独立唱片策划人的身份,但凭着多年来的行业敏感,愿意借助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为李娜出面集结创作团队,助推实施制作,游说后续出版发行。我可能是刘伟仁最早物色同时又得到李娜认可的人选。经过一次我们三人的约见(主要是听李娜谈设想)之后,我顺着李娜的思路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创作一部类似清唱剧体裁的,由几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作品连缀成的声乐套曲。这个新鲜的想法引起了李娜的兴趣。只是大家都无法想象为一个流行歌手制作的这样大型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决定试着往前迈一步——去发掘选题。

这件事自然是要落在我的身上。而我从一开始就倾向于不去找专业的或者是职业的词作家,以避免题材的雷同或者是词作的“格式化”。于是我想到了朋友兼兄长田青——一个应该称之为杂家的音乐研究员。但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睿智的思路,灵动的谈吐,妙语的行文,以及总能和我擦出火花的思想交集。我记得第一次和他谈及此事,他就非常肯定地说出了他的选题方向——苏武牧羊。

待我把这个选题转告之后,(包括我在内)大家都很踟躇:说不出这个题材有什么不妥,但又不觉得兴奋。李娜则是立即向圈里同仁们咨询。反馈意见好像也是一边倒。认为这个选题没什么可唱的。只有刘伟仁找到一个选择性认可的理由:他认为在当前一窝蜂开发少数民族题材的朝向之中,选一个偏冷的汉族古代题材,或许会有点与众不同。当然,他的态度也是很脆弱的。当我把这些意见委婉转达给田青时,他表示那这样吧,我先写一首出来你们看看,不行就换吧。三天之后,田青果然提交了一首词,就是第一首《序歌》。(那时候没有微信,)我记得他是在电话那头念,我这边用笔记录。然后我又第一时间在电话里读给李娜。出乎意料,李娜对这首词作很有感觉。她的高调认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这个选题的认定。还有就是我们这个主创团队的确立。

现在回想起来,《苏武牧羊》创作初期阶段算是顺利高效的。波澜不惊之中,我们的创作高速向前推进。为了降低成本,以及对选题和作品作进一步的确认,我们按照预定设想在96年4月录制了两首小样:《琴歌》和《春歌》。这样一来,这部作品的风格和样式就浮出水面了。主创团队之间也就有了沟通与磨合的基础。这个阶段对于套曲的制作完成是有决定意义的。正是因为这个阶段性的成果,使这张唱片的前景变得明朗了。刘伟仁抓住机遇选择了当时在唱片业风头正劲,又渴望寻求投资做大项目产品的上海声像出版社(现并入上海文广新汇集团)作为这个产品的甲方,承担了全部制作与出版业务,并顺利完成签约的程序。上海声像出版社对于这个具有爱国主义命题的重点项目非常看好,并确立了高规格大制作的定位。同时委派主任编辑刘丽娟来统筹制作团队,全程参与《苏武牧羊》的音乐制作。至此,声乐套曲《苏武牧羊》登上了百万级豪华大制作的平台。正式录音从1996年9月1日开始,到11月27日全部混音完成。历时三个月。应该是中国唱片史上单碟录制周期最长的唱片了。

三,“苏武李娜”——李娜《苏武牧羊》的歌唱艺术。

李娜在《苏武牧羊》中所表现出的歌唱技艺与境界,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部自策划伊始就确定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声乐套曲,在创作态度上,就是要尽可能彰显她在声乐艺术上的理念与综合实力。将她的歌唱艺术尽可能全面展示。为中国乐坛留下一个高品质,高价值的范本。虽然作为这部套曲的作曲及制作人,可是当年的我毕竟还是刚出道不久的新人。与在艺术上以及演艺经验上已臻成熟的李娜相比,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对于李娜的演唱,当初只是笼统地觉得好,但是还不具备透析其歌唱艺术诸多含量的功力。《苏武牧羊》完成之后,也没能及时和她“复盘”与“反刍”关于作品和演唱的种种问题。但是之后的二十余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李娜《苏武牧羊》歌唱艺术的解读。时间越久,越会有新的发现。只是多年来,我从未公开发表过对李娜《苏武牧羊》演唱的评价。因为总觉得应该让她自己先说。我不宜在她之前发表意见。这一等就过去二十年了。李娜本人从未开尊口。而当年《苏武牧羊》的主创团队中,我是硕果仅存的这个行业的守望者了。如果我还不站出来说话,那么有关《苏武牧羊》制作方面诸多发人深省的轶事就会仍处在“屏蔽”状态中。时至今日,我自认有责任把一些必要的话说出来,也算是对《苏武牧羊》黑胶再版的纪念意义的确认吧。

李娜在这部套曲中的歌唱,我这里只想做“点击”式的简介。

第一个点是《骁歌》一曲中的两次“男儿今出塞”的长啸。

关于套曲中的这个“核”,我记得李娜在得到这首歌谱几天后,拨通我的电话。她迎头就问:我想知道那句“男儿今出塞”,你是怎么想的呀?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让我有点懵。(现在想来,以我当时的资历和眼光尚无法判断李娜在演释原创作品时的思路。)我当时几经思索,只能勉强回答:“男儿今出塞”应该是一种集结号令。而且是中国古代几千年都留存着的,象征民族尊严的最高指令。也算是国人心中的一种国家情结吧。可是现在这句由你唱出来,我就说不好了。反正发号施令的不是个女将军,也不应该是出征将士的母亲。我大概只能说这些了。”显然她没能从我的回答中解惑。只说是那好吧,我自己琢磨吧。可是待我们在录音棚里听到她竟借鉴了戏曲导板行腔,犹如喷薄日出般的两声长啸“男儿今出塞”的时刻,还是彻底被她“震”到了。这两声霸气绝伦的嘹歌,瞬间点亮了整首作品的天空。对于李娜的这两次“男儿今出塞”,多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一句精辟的评语:说感天动地不足以表达其豪迈,应该叫毁天灭地。

第二个点是《酒歌》一曲中的极限高音的演唱。

这也是李娜《苏武牧羊》演唱中不能不说的话题。作为一次等身定做的创作,李娜从一开始就有这个刚性要求。将她近年来刻苦训练获得的宽广音域在作品中合理使用。李娜当时已经具备的有效音域是c─c4的四个八度。她还有个具体的约定:为了日后登台演出时更有把握,在高、低两端的音区均留有大二度的余地。也就是说,《苏武牧羊》中李娜的实际演唱音域是d─降b3。最低音d出现在《琴歌》一曲中。最高音就用在这首《酒歌》中独唱声部的最后一个音。为了让这个充满异数的人声极限高音在作品中合理存在,运用自然,而不是刻意为之的炫技。《酒歌》的后半段设计了一个无言歌的大段落。李娜唱出的音区逐渐升高的行腔,与“留胡十九载,今天归来”的雄浑男声合唱,还有唢呐如怨如诉的“咔戏”演奏,竞相争艳,相得益彰。在做了足够的铺垫,推向了情绪的高峰之后,终于迎来李娜如在云端的最高音降b3.把苏武结束十九年流放生涯返回家国之时无以言表的心情倾尽放大。也达到了整部套曲的戏剧性的巅峰。当李娜听到这首《酒歌》时,曾发感说:我以为这些高音是没用的呢,现在看来还是有用的。

《苏武牧羊》唱片出版后,李娜演唱的极限高音曾在声乐界产生很大的争议。曾有资深的声乐专家表示,这几个音一定不是人声真实唱出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当时尽管还是模拟录音的方式,但是如果真的采用数字技术单独把这几个音作移调处理是可以做到的。当年,只有为数不多的现场目击者,明白无误见证了李娜录唱极限高音的实况。李娜自己也对此有思想准备。说只有站在舞台上唱出这几个音才算是真的。可惜,她的这个心愿今天是彻底落空了。而当年我们的制作团队对于日后事无以逆料,没能不失时机地把这个场面用视频记录下来,终成无法弥补的缺憾了。

第三个点是《苏武牧羊》中的六段无言歌。

无言歌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套曲中突出的,将歌咏作戏剧性延伸,揭示情感的发展和扩充的带有特征性的手段。也是李娜在歌唱艺术上非同以往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通俗歌手,过往很难有机会接触这种人声器乐化的样式。)这六段无言歌,充分展现了李娜在声乐艺术上的造诣。

《骁歌》尾声部分的无言歌,是叠置在男声合唱上的衬腔。尽展豪迈之气;《牧歌》结束段的无言歌,则是孤立无助的人声与威严冷酷的号角的对话(二重唱),一幅北海隆冬的画卷随之展开;《琴歌》中的最后一段无言歌,李娜创造性的揉入了戏曲中的“彩腔”唱法,完成的一个极具光彩的唱段。将怀乡思亲的难言之情化境成真;《春歌》尾声的无言歌,是在男女声重唱的“牧羊姑娘”歌声中,带着摇滚意味的野性的宣泄。和这段中亚曲风的音乐很相称;至于最后两首《酒歌》和《尾歌》中的无言歌,都是完整独立的唱段。《酒歌》的无言歌在结构上就占了半壁江山。人声和乐队在递进中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很长的渐强段落。把苏武归途中随着长安迫近,内心愈加杂陈的情感丝丝入扣地揭示,达到套曲中最为雄辩的高潮。《尾歌》里则有一段蒙古长调风格的无言歌。李娜的处理也很老道。她没有按照蒙古长调的传统唱法去演绎(如果愿意她完全可以做到),而是坚守角色的立场,用一种出离的态度来演唱长调旋律。让听众很容易读懂这是在思念草原,而不是置身草原。

除了这三个点之外,还有个必须要说的“核”。

这些年来,多有人向我发问:套曲《苏武牧羊》你最偏爱那一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和确认,一定是这首《琴歌——望月观花》。

制作这首歌时,我最大的忐忑是李娜定了很慢的速度。如此的慢板对于中国流行演唱来说,恐怕是前所未有的。何况,她的定速使这首歌的总时长从我原先设计的七分钟变成了八分半钟。这让我有双重担心:一个是慢,歌唱者能不能撑得住?一个是长,听众能不能受得住?可每每和李娜讨论此议,她却总是不容置疑。说是不能再快了。为保险起见,第一次试录两首小样时,我就选了这首。就为了防止若有不妥,正式录音时还有返工改正的机会。待小样录完之后,所有聆听者都对李娜的演唱心悦诚服。这必须是心力加上功力,才能胜而任之的。

这么多年来,不少歌唱家,声乐教师以及音乐学者,曾反复研读《琴歌》的歌唱。甚至会作显微镜式的微观分析。其实,比李娜卓绝的声乐技巧更为可贵的,是她对于情感和内容把握和驾驭能力。这首作品,使她无愧于“灵魂歌手”的称号。一位资深艺术家在听完这首作品后表示,好久没有因为音乐而感动了。我现在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首《琴歌》,是整部套曲中歌唱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的一曲。是中国流行歌唱的巅峰之作。也堪称世界歌唱艺术的叹为观止的奇迹。

今天,如果让我总结一下李娜《苏武牧羊》的歌唱艺术,我愿意这样来表述:

一,她留下了一个超越了诸种唱法的歌唱艺术的宝藏。可令后人取之,用之,发现之,探讨之。

二,留下了灵魂歌者的歌唱理念。

我清楚记得,和李娜合作《苏武牧羊》的这一年,她有句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听众是很挑剔的。当时的我,对这话仅仅是记住而没有感悟。后来这些年,每当我给演员录唱时,总要拿这句话作为试金石,来验证歌唱家的综合素质。而且屡试不爽。好的歌者,心里都有听众。也会知道听众想要什么。相反,阅历与经验不够的歌手,内心没能贴近听众,总会比较自我。至少是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经年累月,方才体会到李娜这句话的份量。反复听《苏武牧羊》,又进一步悟察到李娜作为一个拥有亿万粉丝的歌唱家的内心——其实对她而言,“挑剔”的“听众”早已集结在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她是最难过去自己这一关的歌者,因而她的歌声征服了大众。

李娜还有一句漫不经意间说的话,我却一直忘不掉:如果不反规则,那就是反艺术。一样是在多年之后,在对《苏武牧羊》的歌唱艺术有了质变的认识和发现之后,才领悟这句话对于李娜歌唱的意义:在她的歌唱世界里,所有的声音、气息、位置、共鸣、行腔、吐字、技巧,……无一不是为歌唱的内容服务的。为了艺术的目的,她不惜挑战(甚至践踏)所有的方法、规则、限矩、禁区。正因于此,她的歌唱才如横空出世,她的艺术领地才会这样宽广辽阔。

三,留下了完美演绎“大—难—深—绝”声乐作品的极致的范本。

你可以对李娜的歌唱不尽喜好,但是你很难挑出她的毛病。与她一年的深度合作,我可以把她视为一个“自虐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艺术的要求近乎残酷。有个在当年并不值得挂齿事实,于今天却似应大书特书才是。那就是李娜录制《苏武牧羊》时,中国还正处在模拟录音时代。现在通行的修音的数字技术那时尚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苏武牧羊》的音频中,每个音,每个字,每个气息,每个句式,每个行腔,都是李娜不事修整、难觅瑕疵的真实演唱!

《苏武牧羊》录制完成的时候,尽管那时的我对于声乐艺术还不甚了了,但我认定此时李娜的歌唱已达“无界”了。我亦感能有幸目睹、经历和陪伴了她在痛苦辗转与自我摧残地探索之后,终于在《苏武牧羊》这个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迈过了打造“新我”的最后关卡,完成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最终蜕变,从而成就了灵魂歌者的不败金身!

廿多年之后,再回首和李娜从相识到制作《苏武牧羊》的那段艰辛刺激的时光,我方能理解到为何在录制《苏武牧羊》前后,李娜在歌唱艺术上的种种“判若两人”。开始认识到李娜《苏武牧羊》留给后人的绝壁险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苏武牧羊》问世廿余年来,极少有人翻唱其中的唱段,更是无人去挑战整部套曲了。

本世纪初,《苏武牧羊》的粉丝们在网上“李娜吧”中举办了“《苏武牧羊》艺术节”,并且提出了与歌手李娜有别的“苏武李娜”这个命题和概念。我以为极其准确恰当。

四,声乐套曲《苏武牧羊》音乐制作简述。

说到《苏武牧羊》的音乐风格,应该是基于两个初衷:一个是“复古”,一个是“混搭”。

所谓的“复古”,是因苏武的历史背景是汉代。汉代音乐是什么样的?缺少乐谱和音响实证的今人是很难“还原”的。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录着眼,来想象那个时代的音乐面貌。从中国汉代的宫廷音乐的文献记载来看,那时中国的乐器种类是很有限的。(现代中国的民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如胡琴,琵琶,杨琴等均是汉代之后泊来的。)乐队中主要的乐器应该是吹管乐族,簧管乐族,弹拨乐族,打击乐族。我们想按照这样的结合方式,来构造某种“汉家风范”的全新音乐语言,来推演和追溯我们所要表达的那个时代的音乐风格。

所谓的“混搭”,是因为苏武故事的背景地涉及中原,西域,中亚等地区。这些地缘中的音乐,在风格和形态上差异很大。也在客观上给予《苏武牧羊》兼容不同色彩区的机会和理由。从今天的眼光看,《苏武牧羊》音乐风格的“混搭”,实际是实现了一种“大中国”的音乐理念。

说到《苏武牧羊》音乐的形式,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持有这样一个大胆设想:用民族民间乐器和人声的组合方式,打造全新的中国音乐的大型化的样式。《苏武牧羊》没有使用任何交响乐队中的常规乐器,也没有使用中国民族乐队中的传统乐器。毫无疑问,这个思路在当年有着巨大的操作难度和风险。

《苏武牧羊》音乐中所使用的各色民族民间乐器,一直是爱乐者们热衷的话题。值此机会,我可以作个概述如下:

第一类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如埙族,唢呐族,箫,排箫,古筝,中国鼓族;

第二类是中国的民间乐器。如板鼓,蒙古族马头琴,蒙古族四胡;

第三类是仿古拟造及改良的民族乐器。这也是《苏武牧羊》音乐制作上不同寻常的附加工程。比如按照出土文物的图样,重新设计制造,适合当代用途的弓笛,骨笛。根据文献记载,凭想象制作成的,型制较为完善的筚篥。为了拓展低音区研发制作的弯箫。还有些创意中的衍生民族乐器,因为开发不够成功,未能投入使用;

第四类是亚洲的民族乐器。如印度的西塔尔,日本的尺八,阿拉伯鼓;

第五类是世界民族民间乐器。如西班牙吉他,竖笛,锯琴,马林巴琴,南美康伽鼓,非洲鼓。

当然,对于《苏武牧羊》在音响组合方向上的“中国化”的探索,乃至涉及民族音乐现代化这个大的实验课题,今天就作出评价也许为时尚早。还是留待时日定论为好。

说到《苏武牧羊》的录音制作,就不能不提这部套曲的录音师张小安。这位经验丰富,享誉全国的录音师,在《苏武牧羊》的录音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前期录音时,他要遇到许多从来没录过(甚至从未见过)的乐器。他常常在放置话筒之前,围着正在演奏生僻乐器的乐手踱步转圈。仔细捕捉和判断乐器的发声与性能,以求获得最佳的音响采录。然后在实录中,他还要凭着经验,慎重小心地分析和辨别这些特异乐器之间没有先例的音响组合方式。再重新作出调整。所以整个前期实录中,他基本亲历亲为,极少让助理上调音台。二是在混音制作时,他要面对前所未见,又无以参鉴的音响组合的素材。并且要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做许多违背自己习惯,乃至制作理念的出手。因此他必须耐着性子,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才能确保这个作品颠覆性的音响组合原则最终合理呈现。至今,《苏武牧羊》的录音制作,仍被视作中国录音音乐的一个巅峰级的范例。业内专家也公认,张小安《苏武牧羊》的前期录音是无可挑剔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今天,我们通过唱片放送,从音箱里接受这部有着雄浑斑驳,荡气回肠的音响造型的套曲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另一位艺术家──录音师张小安同样是呕心沥血的艺术创作。

五,关于《苏武牧羊》——不能不说的话。

记得在1997年底音碟《苏武牧羊》首版发行时,由于李娜未能出席唱片发布的宣传活动。而所有媒体与听众的关注点都在她的身上,所以对于唱片本身的内容无暇旁顾。唱片自上市至今,我作为套曲的作曲及唱片的制作人,也一直没有公开发声谈论过这部作品。原因之一,录音完成之后,我就可以判断这部作品最闪亮的光芒一定会是李娜的歌唱。而李娜在演绎《苏武牧羊》中所达到的艺术上的综合指标,不是以我当时一个新生代的制作人能够解读的。因此我决定在李娜本人表态之前,不发表任何意见。原因之二,这张唱片发行之后,不知道是因为李娜的缺席?还是听众对于一向喜爱的李娜变成升级版之后难以适应?还是对音乐作品“超前”的风格一时不易接受?……尽管唱片在发行几个月后就返本,并且在来年就获得唱片业最高国家级奖项(1998年获“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第一名),但是对于一张投资百万级的,可能是中国唱片史上批发价最高的单碟CD,这样的成绩显然远未达到预期值。在这种氛围之下,我这个刚刚出道的新人,就选择了“多说无益、少说为妙”的低姿态。基本回避了媒体和公众。反正唱片已经出了,就让时间去裁判吧。

唱片问世几年之后,这部套曲却在网络上得到了反响与发酵。在“李娜吧”的界面中,这部作品被反复播放。几个《苏武牧羊》的铁杆粉丝成了这张唱片的网络推手。把作品的音频配上画面做成视频,最热闹的时候还在吧里举办“《苏武牧羊》艺术节”。尽管我从未参与这些网络活动,他们也从未和我联系过,但是我还是从中发现了几篇颇有见地,甚至让我惊讶的乐评帖子。与此同时,在以中国南方沿海城市为主导的HI-FI唱片市场上,这张唱片也在悄然升温。甚至卖到千元以上的高价!刚上市时被发烧友认为不是“纯发烧”而在发烧市场遇冷的《苏武牧羊》唱片,几年之后竟又成了HI-FI音乐的“行业标准”。而在另一个学术领域,对声乐套曲《苏武牧羊》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李娜的歌唱艺术)也在开展,不少论文有刊出发表。虽然这个作品的影响力是逐渐发散的。但是在全球实体唱片全面衰落递减的大环境下,这部至今以唱片为唯一载体的作品还是很难进入大众的视野。总而言之,首版《苏武牧羊》唱片的发行是坎坷的。因为失去了李娜这个“重心”,在加上种种因素的集结,使得这个原本是中国唱片业,乃至中国乐坛的一个现象级的事件,最后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产品。

《苏武牧羊》自发片以来,就一直有各种评价与议论加身。赞扬和肯定的就不必去说了。对于涉及题材,体裁,内容,词曲,音乐风格,演唱,录音制作,乃至唱片的封面装帧和内芯,诸多种种方面的商榷,建议,指正,批评,非议,尽管从未回应,但我们是欣然面对,真诚欢迎的。作品能受到关注,无疑是创作者之幸。这里囿于篇幅,那些见仁见智的观点不妨暂且搁置,以另待时机。只对于两个受到最多异议的词作中的话题作如下回应。

第一是《序歌》中的一句歌词:“有一支歌,也唱了千年”。

很多人指出,词中所说的乐歌《苏武牧羊》是出现在上世纪初,距声乐套曲创作的时间一百年还不到,何来“千年”?我从没和田青就此交换过意见。但是就我个人之见,这个用词可以归入比兴夸张手法,还不致属于谬误。一者,词作中接下来的一句“奶奶唱给爸爸,爸爸唱给我,我唱在心间。”就已合乎史实了。乐歌《苏武牧羊》应该就是在田青祖辈那个年代开始流行的。二者,这支老歌传唱了很多年之后,才被大家确认了作者及创作年代。过去则一直被视作“古曲”。(我想大概田青也不会例外。)所以,如果我们站在文学的而不是史学的角度去读这句词,至少会是通得过的。

第二是《牧歌》中的一句歌词:“莽苍苍的乌拉尔山,冰棱棱的贝加尔湖畔。”

对于这句词的非议比较集中。认为无论从国家或地理,无论从古代或现代,无论从历史或文学,“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都不该放在一道。记得多年前曾在上海邂逅一位复旦大学的历史教授。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很喜欢这个作品。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该说“乌拉尔山”。多年来我细思之,确也找不出合理解释。回想当年,这首《牧歌》是最晚写出的。因为李娜始终不满意,田青先后五易其稿,才有了现在的版本。现在看来,百忙一疏,终成抹不平的缺陷了。这里只能向听众们补上迟到的歉意。还要对从宏观到细节关注着《苏武牧羊》的乐迷们深表谢忱。

这么多年过去,往事虽未如烟,毕竟也物是人非了。时值声乐套曲《苏武牧羊》在限量发行20周年纪念版之后,又要推出纪念版黑胶唱盘。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说明当年我们的制作团队历经的一年艰辛,付出的种种努力是有价值的。也更加相信这部作品会作为经典载入史册。今应出版人之约,欣然为黑胶唱盘的封套内芯撰稿。一来可以弥补作为一张附加值很高的唱片,二十多年前首版发行时文字内容欠缺的遗憾(当时的唱片内芯除了歌词与创作团队名录之外没有任何文字稿件)。二来也是借此机会,对这部套曲的创作及制作过程做一次梳理和总结,以使爱乐者能够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同时更加提升作品的外延的品质。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享受声乐套曲《苏武牧羊》的音乐盛宴吧!

《苏武牧羊》组曲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界的顶峰之作,李娜凭此成为不可超越的大师。

李娜演唱的《苏武牧羊》

哪里可以买到头版?

李娜演唱的《苏武牧羊》,被大家称为中国式古典声乐发烧天碟唱片!

原始母盘,天碟再现!

这20年来,很多发烧友在市场上到处找《苏武牧羊》,但是市场混乱和盗版猖獗,翻版音质效果极差,一直找不到音质极佳的《苏武牧羊》。

苦苦等待,一等就是20年,终于等到今天这个《苏武牧羊》20周年纪念版,本次发行的版本,版权公司拿出1996年原装DAT音源文件压制,不做任何修饰,保持原汁原味20年前的录音,使用HQII高品质版本发行CD,音质效果极佳,必定是作为音响声乐试音的绝好发烧天碟。

《苏武牧羊》20周年纪念版,头版3000张,限量印有编号!

绝佳音响试音天碟

这是一张录音效果极佳的发烧天碟,这张《苏武牧羊》动态极大,配乐乐器达到上百种,堪称中国式的古典交响乐,是考验音响系统分析力、层次感的绝佳试音天碟。若是音响系统不过关,有可能听这张唱片会混成一团、无比吵杂,如果你想客观检验您的音响系统,那这张《苏武牧羊》就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您听到这张《苏武牧羊》HQII头版音质还不理想,那我估计您是时候考虑换音响啦。

20年前,这张《苏武牧羊》一经发行,就在很短时间内售罄,这张专辑的乐器配乐、动态、声场,均是国内发烧唱片首屈一指,加上李娜的超高难度演唱,这水准的发烧天碟,当今发烧市场很难再有机会出现了。

如今,本次发行《苏武牧羊》20周年纪念版,发烧友绝不可再错失头版抢购机会,头版CD一旦售罄,以后谁手上有头版估计会被炒到天价,因为这张《苏武牧羊》20周年纪念版的音质效果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版本。

HQII头版CD,限量发行3000张,头版带编号!

作为一名发烧友,对音质无可挑剔,怎能忍受手上没有一张头版珍藏呢?

音响现场试听效果:

《苏武牧羊》试听视频

《苏武牧羊》采用全部真实乐器演奏,耗资百万,声效绝佳,堪称中国式的古典交响乐,绝对是值得所有发烧友人手一张珍藏的绝版天碟。

《苏武牧羊》曲目:

一、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

二、骁歌:出塞

三、牧歌:贝加尔湖的冬天

四、琴歌:望月观花

五、春歌:牧羊姑娘

六、酒歌:归来

七、尾歌:梦里草原

《苏武牧羊》的编曲制作人黄荟老师为《苏武牧羊》20周年纪念头版CD亲笔签名,仅有少量供应给发烧友收藏,一定不要错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