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不等于快乐

Dec.

30.2020

小时候读《红楼梦》,最喜欢书里的林黛玉,因为觉得自己和她最像,心思细腻,多愁善感。长大后再读时,发现更喜欢史湘云,原来当真性情融于世时,其实是活得最不通透的样子。

于是才发现,原来人们最喜欢的样子或许并不是自己,而是我们想成为却最终未能成为的人。

前一段时间,我说服别人停止“核桃补脑”的行为时曾这样说道:“补脑不如无脑,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烦恼都在由聪明人承受。” 其实本来如此,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受困于现实的责难,越难在简单的趣味里获得愉悦感,所以精神病院里的欢笑才是最多的,但那里的人并不愚蠢,而是聪明至极的一群疯子在玩弄于世。

如今辗转在俗世和偶尔的风月之间,越来越羡慕那些不斤斤计较的人,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和委屈,但他们偏偏就能对此一笑了之,不记挂于心。

都说放下一段抱怨是对自己的宽恕,但要真正做到对外界的纷扰不屑一顾却极为困难。就好像黛玉日夜为宝玉的多情所扰,她看到了,无法不说破,也不能就此看淡,而是揣在心里最深的位置,时刻以尖刀对向自己。

我们行走在世上,真的好像是漂泊于一片深邃的汪洋。有些人善于浮潜,深知海底无光,于是只漂浮于阳光普照的海面。而有些人是不敢将面目浸透在海水中的,生怕因为知道的多了,而改变自己从容的心态。我想,从前的我一定是执迷于深海的人,总对黑暗不以为然,越是丑恶的就越稀奇,越要去探个究竟,然而却避不了抱怨,夜夜难眠。

或许,我们都是可以选择走出黑暗的,然而最难的却是忘记和忽略。忘记脚下的黑暗,放下曾经的难眠,以“看山还是山”的勇气面对晴朗的海面,是我此刻最向往的一种心态。

想想如今的社会已经是国泰民安了,我们身处于一片宁静的海岸,因此才更应该时刻感恩,并放下抱怨。

真正在灾难中乐观,不是逆来顺受的接受苦难,而是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淡化苦难,心中有光。这是茅以新在文革期间仍时刻学习,给我带来的思索。

后来文革结束了,70多岁的茅以新凭借文革期间收听广播学到的日语,在函授考试中得了80多分。

没有人会真正阻止你收获自己的快乐,那些曾逼迫茅以新承认自己是国民党的小兵们自然也没有料到,一年的改造没有让文化工作者放弃学习,反而是通过自学英文而被调到北京帮助国家翻译外文资料。

那时候我很困惑,这些在时代如此动荡中仍活得通透的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胸怀?后来,我才慢慢懂得:在做一件我们真正认同的事时,不要指望别人能为你喝彩,也不要期待日后的荣光与优待。我们的绽放与枯萎,都是自己生命里的一桩体验,与外界的声音无关。

只有这样,抱怨和牢骚才会彻底从我们身边消失。当然这样的心态不是糊涂,而是难得糊涂的一场清欢。

雨萌小站

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