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阳知县李灿

2019年3月25日,清代长阳知县李灿后裔、《李氏族谱》主编李青怀,登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李氏族谱》执行主编王昭渠等一行四人从河南省登封市来到长阳,向长阳档案馆赠送了新修寿世堂《李氏族谱》。该谱收录的大量有关清代名宦李灿家世及履历的资料,丰富了长阳地方史料,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同治《长阳县志》校注工作提供了帮助。

据清代道光、同治及民国《长阳县志》记载,李灿为河南人,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三十二年(1767)间曾任长阳县知县,而其籍贯、科次、履历不详。而该谱在编纂过程中,通过寻找老谱,访问老者及李灿曾经任职的地方,查阅《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等文献,基本还原了李灿的生平经历,对研究长阳知县李灿其人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

出身医学世家

清雍正三年(1725),李灿出生于河南省河南府登封县一个医学世家。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始祖李继盛,原籍山西,明末经河北转迁河南登封县城东关定居,以行医治病为业。三世祖李础生(名李太,为李灿叔祖),曾撰有医书稿。乾隆三十七年(1772),已入仕途的李灿,聘请“楚黄后学”章天位编订该书,定名为《李氏家藏医学会编》,分为十卷十册,刊刻印行,流传至今。该书书口刻有“寿世堂”三字,当为李氏诊所堂名,取“寿世保元”之意。今为登封李氏堂名,彰显了李氏医学传家的家族特色。以此可见,李灿本人具备儒、医两种知识背景,这在封建社会官员中是不多见的。

宦迹遍及四省

乾隆十二年(1747),23岁的李灿参加河南丁卯科乡试,以第十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任河南舞阳县教谕。因其在舞阳县教谕任上政绩突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分发湖北任知县。同年,长阳知县、名宦和刚中(陕西蒲城人)调任黄梅县,自此长阳知县一职空缺长达两年。

乾隆三十一年(1766),42岁的李灿被调任长阳知县,结束了长阳县衙两年无官的历史。应该说,李氏的到任,稳定了长阳当时的政局和民心,但其在次年即卸任(卸任长阳知县后八年经历不详),继任者为直隶文安县人、举人纪俶曾。同时也因其任职时间短,以至于未在长阳取得较大的政绩,而为县志所记载。

后来,李灿于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升任湖南辰州府乾州同知。因其在辰州政绩突出,得到乾隆皇帝嘉奖,并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特颁圣旨覃恩,赠封李灿祖父李国柱、父李蓁为奉政大夫、湖南辰州府同知,祖母及母为宜人。

随后,李灿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被升用为湖北宜昌府知府,再一次与长阳有了交集。乾隆四十五年,他亲自参与了文字狱大案——长阳傅家堰艾家鉴案的查办,“星赴该犯长阳县家中搜查,并讯查犯属有无别项不法情事”,并实情上报湖北巡抚郑大进,为相对客观处理艾家鉴,减轻当事人刑罚,避免无辜牵连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此后,李灿又于乾隆五十年(1785)八月,调任直隶顺德府知府;于乾隆五十五年,发回河南以同知用。其后,致仕还乡。

登封李氏宅第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先世四代均属小康之家。至五世祖李灿中举做官以后,家庭逐渐富裕,逐步在登封东关(今东关村)修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宅院,俗称“李宅”,在宅院内,建有“诰命楼”“圣旨楼”。包括今登封市望箕路以东,郜家宅院以西,路南、路北,当时均属李宅的范围。传说李家鼎盛时期,有田产98顷(9800亩),当时可谓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惜好景不长,盛极必衰。到七世祖,即李灿之孙李映奎时,中举任职汤阴县教谕。因想升任大官,适应当时买官卖官的风气,出卖大部分财产,最后捐了一个知县。正准备上任之时,其母病故,因须守制,故不能做官。最后的结果是,官没做成,家族也由此没落了。

解放后,登封县城关扩建,李宅部分房产被政府征用。如今,昔日的李宅仍存有一至六号院,精美的石鼓和砖雕,似乎在诉说着李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李青怀、王昭渠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文字系作者撰写,图片来自河南登封寿世堂《李氏族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