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秋来”

古人看重“四立”。“四立”者,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周髀算经》:“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说的是这四个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播种、耕耘、收获、收藏分别有着特别的意义。

《礼记·月令》记载了周朝时立秋日天子率领百官在西郊“迎秋”的祭仪。到了汉代,这种风俗依然存在。《后汉书·祭祀志》云:“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貙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白帝少昊,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儿子蓐收,是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立秋日,祭拜的是这两位神灵。“貙刘”是祭祀时斩杀牲兽的仪式。

最有画面感的是从吴自牧《梦梁录》里读到的宋代人的迎秋:“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试想一下,太史官嗓子一亮:“秋来!”殿内的梧桐树即刻应声落下一二片叶子,这是多么好的镜头,“一叶知秋”竟可以如此演绎,现代的摄影师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树对于凉意是最为敏感的,立秋时叶子开始掉落;其实这个时候,虽已入秋,尚有一“伏”,早晚凉爽,午间还是炎热的。

“落叶知秋”的梧桐是中国梧桐,与树干粗大、叶如手掌的法国梧桐不是同一类的树种。它挺拔端庄,绿阴深浓,开粉白色的花,结蓝紫色的果,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古代诗文中最早提到梧桐,是《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为凤凰栖息梧桐树传说的最早来历。梧桐在诗词中,有许多象征,诸如品格节操(“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友情故乡(“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诗情才华(“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恋情恩爱(“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等等,但一写到梧桐叶落,或者是雨打梧桐,一叶叶,一声声,总不免悲愁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中国文学中有“悲秋”的传统。秋季既是理应丰收的,又是渐渐萧条下来的,文人对照着自己的期待与所获,想着一年又剩不下几多日子,便会在心理上放大自己的失意,甚至将自己否定为一事无成。文人悲秋始于先秦的宋玉,他在《九辩》中咏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命运遭际结合在一起,开启了悲秋的先河。其后,这一情结便被传承下来。“贵来君却少,秋至老偏悲”(崔峒),“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李群玉),“凛凛悲秋意,非君谁与论”(杜甫),“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陆游),这些都是特定情境中较为典型的表达。

  秋声凉意,是渐渐走近的。敏感的人,据说从声音上先行获知。有一人,夜晚读书,觉察到西南方向有声音传来。初像弱风细雨,后如江河掀浪;继而,急风暴雨,摧枯拉朽,撞钟击鼓,轰鸣不绝;慢慢的,如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渐行渐远,归于沉寂。该人听之悚然,让小童子出门观望,童子但见“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并无人声。该人将刚才听到的发生于树间的声音命名为“秋声”,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文赋,题为《秋声赋》。该人的名字,叫欧阳修。

  立秋的习俗,今人已不太讲究,但大体知道这个时间对于养生保健比较重要。此时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因此特别需要调摄精神,平和心气,调理脾胃,润肺利湿;加之短时间内潮热未消,“秋老虎”肆虐,秋蚊子猖獗,人们也需要防暑降温,消毒灭菌。早年民间流行的习俗有:贴秋膘,就是吃些肉类,或者新粮新蔬新果之类,把夏天身体亏空的“膘”补回来;咬秋、啃秋,指的是吃西瓜,或者其他的瓜果,用以清除暑气,避免腹泻;还有喝立秋水、吃糯米粥、吃小豆腐等,江南从唐宋时就作兴一种食疗,立秋当日,取七粒至十四粒红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向西面,如此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此外,立秋还有悬秤称人之俗,对照一下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南宋范成大有《立秋》诗:“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以《立秋》为题的诗中,比较喜欢唐人李益的一首《立秋前一日览镜》:“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一日揽镜自照,不唯容颜不复青春,一生事业亦如空花水月,不能抓握在手中;但即便如此,也得以满头的白发去面对明日的飒飒秋风,以人生之秋去面对自然之秋,因为人生的本相就是这样。诗,虽然有些凉意,但“凉”得坦然与镇定。

  最后提一下《梦梁录》里说的“戴揪叶”。揪叶,是揪树之叶。揪是大戟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干茎直耸,叶大呈圆形,有药用功能,熬膏敷用能治疮伤,不少书上都说能“立愈”,看来是有些神奇的。立秋日戴揪叶,据说可保一秋平安,因此满街叫卖楸叶,人人争相买之,剪出花鸟等图样,斜插于鬓边,作为秋天应景的发饰。

文学经典赏读

课程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一声梧叶一声秋

    作者:马庆民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季节的更迭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心还徜徉在昨日繁华织锦的夏梦里,一缕薄风而至,阵阵梧桐声响,带来丝丝凉意,才惊觉--又是天凉好个秋. 秋 ...

  • 秋时金陵‖文/䝼

    秋时金陵 霞光微醺时,就错把天幕揉乱,落日熔金,又将梧桐叶晕染-- 我踏着秋草在茫茫中寻觅着你的足迹,但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初来南京时,便已是白藏.在晨光熹微的黎明,等待黧黑的枝桠撕碎白丝绸般 ...

  • 又到梧桐花开时

    大约每年清明前后,紫色的梧桐花便轻轻袅袅开了起来!淡淡紫色,安安静静,如词!却也恣意.烂漫.喜悦! 春天里的花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樱花

  • 秋夜何其多

    秋天来了,而秋天的夜晚,更是凉意沁人,也不再有夏夜的热闹.可以说,秋夜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秋天气息,不知不觉,让人的心也跟着安静下来.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秋也渐深了. 秋天来得太快了,好像夏天还没有走 ...

  • 秋来秋去,还是那么美

    无论世事多变幻,你还是那么美 秋来秋去,还是那么美 文|雨雪艳阳 雨,淅淅沥沥,一直在下.这秋天的雨,多得的正是这份缠绵. 因为这雨,一切都静了下来.只有水花拍打着湖面.  也正是这场雨,从夏扯到了 ...

  • 五律•盼秋 | 《秋兰集》

    花开无心赏,叶落喜上眉! 只因佳期到,黄玉报君归. 春日别侬远,睹物泪暗垂. 雨金虽娇艳,不极吾阴威! 作者释义:黄玉-落叶,雨金-百雨金-牡丹,阴威-菊花 原创作者:秋兰(授权编辑发布) 图片来源网 ...

  • 没有秋衣秋裤的古代,天冷了如何加衣保暖呢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最近北方的天气,突出一个"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有人兴高采烈的翻出了积压数个季度的薄装 ...

  • 秋黄秋红无缘此...

           固然,海湾阿拉伯国家大都富有,靓宅多,钱包鼓,but,莫非还是有一样不及我富有--赏绿!置身南粤,春夏秋冬都不缺绿色滋润,比起一片沙漠色的中东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我简直觉得可自诩为&qu ...

  • 秋衣秋裤愁煞人

    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像我们这些经历过贫穷与不堪的人,更不能以衣貌取人.前几日,有人在大街上看到这么一幕: 一个穿着红色秋衣秋裤满脸沧桑的大妈, 提着两袋菜拖着绵拖往公交车站赶--目击者被深深的震撼了, ...

  • 夏季最凉快旅游城市,游客下火车奔商场买秋衣秋裤,晚上还会下雪

    炎炎夏日面对持续的高温,人们对旅游的兴趣只增不减,都想趁着暑假带着孩子老人出门游玩,当然要选择清爽凉快的旅游城市,大概除了昆明和贵阳,这里应该是夏季最凉快的旅游城市了,这里就是西宁. 西宁冬冷夏凉,空 ...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秋在秋深处

    秋在秋深处 作者:寒潮 一想到秋天的景,我就迟迟的不能落笔 我闭着眼睛细细的想 她们在风中喧哗的样子 她们一个个脸颊绯红喝醉了的样子 她们低垂着头互相依偎的样子 她们是秋天的叶子 看一眼就让人迷醉 秋 ...

  • 入冬之后,秋衣秋裤都不保温了,你需要和更厚的《毒液》抱团取暖

    今年的11月7日,正式立冬,也就意味着,秋天已经过去,更加寒冷的冬天,悍然来临.简单御寒的秋衣秋裤,已经回温乏术,怎么办?漫威年度压轴巨制<毒液:致命守护者>告诉你,你需要一个更强大和智能 ...

  • 立秋节气将至,立秋、顺秋、反秋、秋包伏和伏包秋分别是啥意思?

    文/农夫也疯狂 目前正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所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节气正好是在一年中的三伏天期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此现在的气温也是异常炎热的,就 ...

  • 农村俗语“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什么意思?秋忙这么忙吗?

    今天就是秋分了,也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有些地方是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举办者各种庆祝活动.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这一天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农民还是和往常一样继续在田间劳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