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从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山西博物院的民族熔炉展厅分长城内外、平城时代、别都晋阳、异域来风四个板块,选取了近些年山西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宋绍祖墓、厍狄迴洛墓、徐显秀墓、娄睿墓等墓葬考古发掘的随葬品,代表了当时艺术的最高成就。透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看到粟特商人带来的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
本文选取展厅内部分展品分享,希望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如想要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北朝以来的文化艺术,太原市博物馆展出有娄睿墓、徐显秀墓出土的更多文物,司马金龙墓、宋绍祖墓出土的文物则主要集中于大同市博物馆。
长城内外
公元前后,匈奴人主宰了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为阻其南下侵扰,西汉在雁北边关构筑屏障,重兵驻守,频繁出击。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臣服,被安置于山西北部,与汉人杂居;曹魏分其为五部,分置山西各地。与此同时,羯、羌、氐、鲜卑等民族也陆续内徙。西晋末,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揭开了“五胡十六国”序幕。其后血雨腥风的200年间,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搏杀争雄的中心舞台。
平城时代
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逐渐南迁,进入山西。“十六国”时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浑源西)建立代国,参与群雄逐鹿。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建宗庙,立社稷”,改国号,史称北魏。拓跋焘即位后,统一北方,虎视江南,生气勃勃。至孝文迁洛的近百年间,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
别都晋阳
北魏末丧乱日久,王朝名存实亡。大权逐渐落入镇压“六镇起义”起家的晋阳军阀高欢之手。他专权跋扈,导致魏分东、西。高欢立东魏傀儡皇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以大丞相坐镇晋阳“霸府”,遥控朝政。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自立,史称北齐。“别都”晋阳始终是东魏、北齐政权的根本所在。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从娄睿墓、徐显秀墓和虞弘墓的惊世发现,可窥其一斑。
异域来风
经漫长而痛苦的历程,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基本上与汉族融为一体。虽然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逐渐消失,但他们的姓氏、服饰和粗犷勇武的风尚,则成为中华文化新鲜血液的醒目标志。考古发现表明,北朝以来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远超出过去的认识。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曾云集于平城和晋阳,异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也曾被广泛吸纳。盛唐时代“万国来朝”的景象,已初具规模。
胡傅酒樽 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高34.5厘米,口径64.5厘米
出土地正当匈奴与汉族杂居区域,酒樽通体鎏金彩绘,中原器形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技法十分罕见。器身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更显富丽堂皇。口沿刻铭文“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勮阳、阴城均为西汉雁门郡辖县,勮阳在今应县北,阴城即阴馆,在今朔州市东南。
铜饰一组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电解铜厂拣选
镂雕兽面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电解铜厂拣选
鹰虎互搏饰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电解铜厂拣选
铜山羊形带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太原市电解铜厂拣选
雁鱼铜灯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山西省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
高53.8厘米,长31.3厘米
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强度和照明方向。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火点燃时,烟气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溶入水中,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铜灯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人物动物纹鎏金银高足杯 北魏(386—534年)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高10.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4.9厘米
波斯萨珊王朝饮食器。人物与动物均以高浮雕形态出现,杯口雕相对而卧的八只鹿,杯身雕饰手持器物的女性形象,人物之间部分浅刻“阿堪突斯”叶文,叶上承托一高浮雕男性头像。
银八曲长杯 北魏(386年—534年)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
狩猎纹鎏金银盘 北魏正始元年(504年)
山西省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链接
李清泉:司马金龙墓彩绘漆屏与永不腐朽的石床
木板漆画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长80厘米,宽40厘米
司马金龙墓是北魏时期的一座大型的王公贵族墓,最为珍贵的是墓中出土了5块北魏太和八年的木板漆画,上边彩绘有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画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带飘逸,具有顾恺之画风,填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在工艺、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价值。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链接
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一方底座承载文化交融
石雕柱础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石雕人物、动物砚 北魏(386-534年)
山西大同南郊出土
跪俑一组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
俑一组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
女侍俑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
宋绍祖墓 北魏太和元年(447年)
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楼村宋绍祖墓出土
该椁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总共有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外形的殿堂建筑为悬山顶式结构,前设檐廊,面阔三间,形态为一斗三升人字拱。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部绘有奏乐人,舞蹈人等壁画,但由于日久年长,壁画被腐蚀严重,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殡葬的实物。
陶牛车 北魏太和元年(447年)
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楼村宋绍祖墓出土
杂技俑 北魏(公元386—534年)
山西省大同曹夫楼村出土
高24.5-45厘米
这组彩绘杂技陶俑中,深目高鼻的胡人,伫立仰首,额正中有圆孔,为顶橦者,两童子在橦杆上做惊险表演。其余6人环绕着表演者,或聚精会神地观赏,或鼓掌喝彩。
伎乐俑和舞俑 北魏(公元386—534年)
山西省大同曹夫楼村出土
陶镇墓兽 北魏(386年-534年)
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2号墓出土
棺板画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智家堡墓地出土
石棺床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智家堡墓地出土
孙龙石椁前挡 北魏神龟年间(518-519)
山西榆社河窳村出土
木雕鸠鸟 北魏永平元年(508年)
山西省大同市东郊元淑墓出土
仪仗俑 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山西省祁县白圭村韩裔墓出土
武士俑 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山西省祁县白圭村韩裔墓出土
女侍俑 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山西省祁县白圭村韩裔墓出土
骑驼俑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山西省太原市大井峪村韩念祖墓出土
胡人吃饼骑驼俑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山西省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
胡人杂技俑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
山西省太原市义井村贺拔昌墓出土
玛瑙串珠 北齐河清元年(562年)
山西寿阳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鎏金铜睡盂 北齐太宁二年(562年)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鎏金铜莲花烛台 北齐河清元年(562年)
山西寿阳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鎏金铜带流瓶 北齐河清元年(562年)
山西寿阳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黄釉莲花尊 北齐河清元年(562年)
山西寿阳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胡人舞俑 北齐河清元年(562年)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按盾武士俑 北齐太宁二年(562年)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村厍狄迴洛墓出土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链接
墓里乾坤:太原北齐徐显秀墓
石门为细沙石,正面雕刻精细,背面粗糙。石门正面各部有精美的浅浮雕,构图和雕刻之上施以色彩艳丽的彩绘。门砧是两个狮子头造型;左右门扇下部是中国传统的“青龙”、“白虎”,上部却是草食类带角兽头、鸟身、偶蹄足的怪鸟。奇怪的是,浮雕青龙和白虎之上,被覆盖彩画了2只鸟的形象,也就是说,最后展示给人看的是鸟而不是青龙白虎,成为不解之谜。
黄绿釉龙柄凤首壶 北齐 武平二年(571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出土
黄绿釉瓷灯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出土
辫发骑俑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出土
残高30厘米,马高25厘米,体长26厘米
此俑面庞丰润,面带微笑,长发披肩,头发分十二瓣,左右两侧各一瓣系结于头后部中央,余十瓣披于背部。着橘红色圆领半袖衫,俑后部露出半袖衫下摆,下摆在中央分叉,边上缀有装饰,腰系黑带。左腰斜挂长剑。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链接
墓里乾坤:太原北齐娄睿墓
娄睿墓门框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娄睿墓石墓门线描稿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龙柄凤首壶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黄绿釉瓷托杯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红陶牛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陶卧驼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陶立驼 役夫俑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镇墓兽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镇墓武士俑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石狮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黄釉模印胡人双狮纹扁壶 北齐(公元550-577年)
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链接
墓里乾坤:太原隋代虞弘墓
行旅饮食图
雕绘在行途中驻足饮食的情景。马为深红色高头大马,马背上坐一人,气宇轩昂,头戴镶有宝珠的红色王冠,有头光,冠下飘起两根丝带。他深目高鼻,多须髯,眉须皆为黑色,须呈大三角形拖至胸前,黑色长发梳成波形状拖在肩后。身穿红色圆领长袍半臂衫,下着白色紧腿长裤和软靴安然坐于马背上,两腿弯曲,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端一碗举于面前作欲饮状。马后有一个年青随从,深目高鼻,黑色短发,有头光,右手放于腹前,左手平伸在胸,在手心内放着一个果实。
骑马出行图
雕绘一人骑于马上,身后有头光。头戴冠,在冠后飘着两条前窄后宽的飘带。穿一件圆领窄袖长袍,长袍下至膝部,足登白色高筒长靴,靴尖朝下,不见马蹬。马后立着一位侍从,手举华盖。
圣火坛与祭司
虞弘墓石椁底座上的祭坛形象反映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祭祀火神的场景。棺椁上的焰纹,是祆教的标志。祆教在古代波斯地区(如今的伊朗)流行时,名叫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被人们称作祆教或拜火教。图案中祭坛燃起了熊熊火焰,两边各站一名祭司。祭司们拥有鸟的身体、人的脸庞。鸟战神的化身,祭司们化作鸟的形象,是为了守护圣火,祛除黑暗。祆教徒死后,要在钦瓦特桥接受神的检验和判决,通过考验的人将由女仙带路,升入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天国。
女侍俑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
持巾女侍俑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
持排箫女乐俑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
抱琵琶男乐俑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
| 广而告知 |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时代
这一次
大唐之美
由齐东方等一线学者名师领衔
特邀服饰、书法、瓷器等方面术业专攻的杰出代表
从多方面给您展示唐代之美
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唐代艺术史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
这一次
宋之美
从瓷器、建筑、绘画、书法、花笺、
服饰、石刻、宋陵、赏石、苏东坡艺术
全面反映宋代的艺术成就
可谓国内首次
欢迎扫码了解
《敦煌遗珍》
流失海外绘画珍品
不仅收录了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艺术中的珍品
并特邀马炜老师、蒙中老师撰写了解说文字
对作品中的形象、风格做了详细的讲解
为读者提供进阶的阅读体验
同时,也特别选取画中人物进行了
局部放大,材质、笔触均清晰可见,以原色精印的方式呈现
利于读者临摹教学、鉴赏研究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