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

肝阳”这一名词,临床用它解释病理和作为病名者较多,很少从生理方面来认识。其实肝脏体阴而用阳,一旦肝脏生理上阳用式微,生发功能低下,势必在病理上形成阳虚气弱,肝用难展的肝阳虚证。肝阳虚证的形成有几种因素一是药源性的。由于个别医考将“炎”字的概念作为“火”的同义词,一遇肝炎病证,治疗都用清利之品,甚至长期自,难免不损伤阳气,浸渐而变生肝阳虚证。一是素体阳虚之质,罹患肝病以后,生发之用不足,条达之性多郁,使阳气更难伸展,气血不得条畅,由郁致虚,因虚生寒,,延久成虚寒之证。一是习惯于传统理论“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之说,因此,肝阳虚证常被忽视(或由脾阳虚证所替代)。殊不知肝应春而性主升发,以阳为用,具生生化育之机阳用衰则生气素然,机体何以发挥“自我康复”作用!

'      肝阳虚证在辨证上要注意:肢体怠惰,不耐劳累,胆怯忧郁,面淡乏华,即使晦滞亦较淡薄,四末欠温,肝区隐痛,劳则加重,舌色淡、苔薄净,脉弦而弱;特别要重视精神懈协、怏怏寡欢、消极悲观等情绪土的表现,这是肝为罢极之本及性喜条达的生理病理反映。它与脾阳虚证的鉴别在于:大便不溏,舌苔不腻,面部不呈现菜色。

此种肝脏阳虚,机能衰退,治唯温润酸甘,养肝补虚,以助生气升发功能;偏温偏滋,有损肝之条达、柔驯之性能均非所宜,揆其大要,可分以下诸法。

一、治肝协脾,肝为乙木,肝之生发,必得脾阳之温升。.如土虚木郁,阳气衰微,则兼见神疲少气,食欲不振腹膨(膨与胀不同)气垂,脉濡弦或大而无力;其食欲每与情绪有关。法当治肝补脾,甘温养阳,偏于寒则用桂枝扬,偏于虚则用黄芪建中汤。取桂枝温阳,芍药和营,姜、枣以刺激胃肠机能,令化谷食为精微,渊源既开,血乃渐滋,血液充旺,阳热自振。故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语出《经方实验录》)。

二、温肾暧肝,乙癸同源,肝阳不足则水中阳微,命门火衰则肝寒随之。兼见头脑空鸣,眼眶黑晕,腰酸肢冷,小腹弦急,脉微弱,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衰少。治宜温肾暖肝,以右归丸、暖肝煎为主方。于附、桂中复入熟地、苁蓉、杞子、当归、山萸肉、杜仲、菟丝、小茴等温润补虚,阴中求阳,使精气互化,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三、养血散寒:肝主藏血,肝脏血虚生寒;或外寒袭虚,寒伤肝脉。此证血虚肝寒,阳用不支,为其特点。可见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腹痛里急,头痛呕逆等症。治当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取姜、辛温经散寒,当归、芍药补血和营,桂枝人肝走血分,助长生气。如阳虚偏甚,则合附子汤温肾助阳。

四、滋阴和阳:肝脏体阴而用阳,阴阳互根,体用相依,如肝之体阴不足,亦可致阳用虚衰,兼见头眩目瞑,形瘦色苍,毛发欠泽,智力减退,脉虚软或芤大不耐重按。夫上气不足,脑失供养,血虚之人,往往头眩,咎在血虚营弱,肝用不强。

五、导阳平冲:肝肾同居下焦,内寄相火,肝肾精血充沛,相火始得制约,所谓火藏水中,静而守位。若肝寒子盗母气,使水寒阳越,相火失位,则可见烘热时起,头昏耳鸣,心烦头汗,下肢清冷,当脐筑动,小腹板窒,尿黄难出,脉象虚弦尺露,舌苔根白尖红。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滋肾通关丸,导阳泻火,育阴潜阳,平冲降逆。此为肝阳虚证中出现的“冲逆阳浮”之变局,临床不乏其例。当先调整阴阳,摄纳浮越;然后再进滋填,以培元固本。

肝阳用药:吴茱萸 附子  桂枝 黄芪60 肉桂 干姜 小茴香 茯苓 当归 川芎 枸杞 木香 沉香 肉苁蓉 杜仲 乌药 菟丝子巴戟天 丁香 细辛 葫芦巴

肝阴用药:熟地 山萸肉 枸杞 白芍 乌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