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勒的礼赞——读《费德勒传》有感

1

日落黄昏,书店一角。

我发现了一本德约科维奇的自传。白色的封皮上黑色加粗的“一发制胜”四个字格外醒目,在如此高调的书名下面,副标题鲜红夸张的像是一个喧宾夺主的酗酒男人,摇晃着踉跄的身子,扯着嗓子似乎在呼喊着什么。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德约科维奇的半身像外,在封面仅存的空间里,竟然密密麻麻挤满了各种排版,惹人眼球的标语,好似设计师要尽其所能的让读者在没有打开书之前,就将其中的内容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狭小的封皮上。毋庸置疑,在买书都讲究颜值的今天,如此使出浑身解数的宣传和设计确实能够促进销量。

索性还是上网查查书评吧。打开豆瓣的读者评论,跳进眼里的热评尽是吐槽:

“虽然是德约的球迷,但是在我看过的网球传记中,李娜、纳达尔、阿加西和德约,德约的这本写的最差劲。感觉完全是在凑字数。半本都是菜单,可能对喜好健康的厨娘有帮助。”

“我拒绝承认这是一本传记.......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健康菜谱......”

“这是我读过最没意思的自传,主要讲饮食,再讲保养,夹带讲一些训练和比赛,怀疑是应广告商而作。”

此时的我算是彻底断了买这本书的念想,正准备失望而去之时,却惊喜的发现在书架的远端静静地躺着一本闪烁着耀目光芒的《费德勒传》——硬质书壳和顺滑的纸质分量十足,令人倍感愉悦。在简洁内敛的黑色封面上,言简意赅的刻着“费德勒传”四个字,郑重而又大气。无需多言,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标语。

2

夜,一盏孤灯。

读费德勒的传记就像看他的比赛一样,总是不由自主的怀抱一种朝圣的心情,似乎你去窥探的是一位无法触碰的神。

与其他名人传记不同,《费德勒传》对费德勒本人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做过多赘述,点到即止却又清晰明了。毕竟他不像德约科维奇一般,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国度;也不像纳达尔一般,去凸显不屈的斗志;更不像李娜的《独自上场》揭开了那段令人心碎的儿时岁月或者莎拉波娃的《势不可挡》充满了惹人发笑的抓马。除了他的教练兼挚友卡特意外去世之外,费德勒的生活完美的几乎没有必要去无病呻吟,没有必要去慨叹人生多艰。

《费德勒传》主要通过作者的采访,以费德勒本人、教练、球员、亲人以及好友等不同人的视角,渐渐勾勒出一个真实的费德勒。这种借他人之言去呈现的传记比单纯的自我感慨和陈述更加令人信服。除此之外,《费德勒传》用大量漂亮而又清晰的数据、表格分析了费德勒的技术特点,将这位叱咤网坛十余载的球王到达的惊人高度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费德勒受欢迎的原因并不单单是成绩上的傲视群雄,更多的在于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毛躁的少年蜕变成如今温润如玉的绅士的过程。

场上,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酝酿出惊艳的球技,即使吞下苦涩的失利,呈现给观众的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场下,儿女双全,伉俪情深,待人接物平易近人,低调资助贫困儿童让他在球员之间亦获得尊重和敬仰。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人爱着费德勒?

因为他活出了人们奢望的人生。

3

传记的结尾停在了2015年末。

这是个令人纠结的时间点,费德勒自2012年温网夺冠,重新登顶世界第一之后,一直挣扎在摇摆的竞技状态之中,其中有伤病的困扰,也有德约科维奇等人强有力的冲击。

最后一页的句点虽然落下,但是费德勒的职业生涯却远没有走到尽头。谁能想到已经年过36岁的瑞士球王竟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末期如凤凰涅槃一般重新展翅!谁又能想到短短一年之间,费德勒便从伤病中重新回到网坛顶峰!不知道《费德勒传》的作者是否后悔,如果再等等,也许文末呈现出的若有似无的无奈和英雄迟暮的悲情便会被浓烈的崇拜和饱含热泪的敬仰所替代!

在愈加野蛮无趣的网坛,能够一直秉承着犹如木质球拍和蓝色绒裤般的古典优雅;在已经完美到极致的职业生涯,仍旧不忘初心,始终热忱,满怀着最大的动力去改变,无悔自我的只有费德勒!

很难想象当费德勒的时代真的渐行渐远,是否会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是否网坛会跌落到朱砂没有,红土为贵的境遇。因此,庆幸我活在了费德勒的时代,经历了他的起起落落之后,才愈加明白费德勒存在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

麦肯罗说“费德勒是真正的天才,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华莱士说“费德勒都是肌肉,却很轻盈。”

纳达尔说“费德勒是完美的球员,一切都很完美”

我想说“费德勒就是费德勒!无可替代!无以复加!”(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小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