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明珠-柳林庄
柳林庄,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东北侧,距乡政府驻地里兆渠村1公里,傍依沣河西岸中段。350 户,1800 人,耕地 1900 亩,7 个村民小组,全村有 8 条东西街道和 2 条横贯南北的主干街道,上世纪 70年代又在村西沣灵路傍建一新村,称柳林新街,合称为柳林庄,是一个行政村。
椐柳林庄石碑简介:该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因该村位于沣河堰下,原址系一片柳林,后有住户迁入遂名柳林庄。户县草堂寺万历年间铸的铁钟记有柳林庄。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柳林莊,隶属长安冯集廒管辖。本村以王姓为主,其先祖为明末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早落户于本乡官道村,后分为三支,老三落户柳林庄,为柳庄王姓先祖。
柳林庄,几千年来饱受了沙害水患的困扰,喜忧参半。早年这里荒沙一片,大片的滩涂荒沙、水患,曾把自己也溶入其中。正好成为三滩中最大的位居中间的河滩。所以,早年这里也称为柳林滩。当时关中地方栽植有榆、杨、槐、柳树种,称其为关中树种中的“四大金刚”。柳林之柳有了同伴和其他各树种广栽沙滩,共同护沙,后来队伍里又多了椿树和各种杨树、桐树相互扶助生长在沣河两岸的关中平原上。经长时间的优存劣汰,杨、榆、柳在此占了绝大多数,柳林之林虽然锐减,但固沙、净水的功劳不可低估和磨灭,仍然起到了“先贤植柳,护沙保土,阴蔚各代,功在千秋”的作用,显示了先圣大禹治水的辉煌业绩。沣堤榆柳在沣水两岸成为出名的风景。明清《咸宁县志》记载,时为十大名胜景区之一。明代赵琏注《沣水碧波》云:“沣水即沣之攸同之水,碧波者水冬夏不浑也。游鱼上下,浴鸟飞鸣,红莲白藕,迎流而长,翠柳青蒲,夹岸而生。洗耳听幽人之叹,濯缨闻孺子之歌。朝看烟渚孤帆,夜望霜天渔火,触于目,感于心,自不能不形于吟咏,是为一景焉。”张志云:一带清流,澄澈渭矣。东注存神禹之绩,中流行姬文之泽。金鲤银鲫时跃,青鸥白鹭交尺。闻孺子之歌,听幽人之叹,吟咏将不自已也。”清人白纶《沣堤榆柳》诗曰:“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柳风景普济桥。”后来竟有人把最后一句改为:灞柳风景古灵桥。(古时称梁家桥为普济桥,客省庄桥为古灵桥)时至今日,杨树名目繁多,绵白杨、钻天杨、大关杨等广植沣河两岸,杨树自身的家族优势取代了关中过去的“四大金刚”。
相传柳林居民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来的。当时,王姓弟兄 3人,长门老大定居在灵沼官道村,并在官道村修有祖宗坟地和祠堂,年节祭祀叙谱一直在长门村不变;二门老二落户长安东大落家庄;三门老三居住在柳林庄。并规定按辈分序次男丁起名第一个字为:大(文)一迂(俊、应)一士一生一在一书……所以。延至现在三个村子里王家氏族规定不变。柳林同村同族姓王的住户达全村95豫以上,其它崔姓、杜姓总计占全村的 5豫。
时至今日,还相传着祖辈从山西迁移陕西的故事,祖先应召集中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旁集体迁徙。当时官府把迁徙众人分路线要反剪双手,串成队伍前往。所以,至今还遗留着同宗同族的共同之处:一是留恋“山西大槐树”,喜欢在居室庄前栽植槐树;二是由于先民迁居来陕长途跋涉,反剪双手历径磨难,因而至今皆喜欢背着双手走路;三是因反剪双手不易解便,出恭时要叫官吏“解手”所以现在仍把大、小便叫做“解手”;四是集中迁徙时,官吏们怕中途逃跑,统一在脚上烙一印记,日久天长,繁衍生息,遗留在脚的小拇指上都有分岔的指甲。依此成为了王姓家族的印记,也同样成为山西大槐树移民的统一印证。
新中国成立前,水患、沙患困扰,柳林庄河头村一直北到马王南滩,这大片的沙滩,成为沣河中段最大的滩涂湿地,土层很薄,逢雨则涝,水过淤沙,土地脊贫,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贫困。水涝逃荒,干旱绝收。有顺口溜说“篙艾杂草长沙丘,沙患庄稼不盈斗,茅檐低矮透星星,老幼抹泪哭菜饼。”面对水、沙灾害的困扰,人们纷纷组织起来修堰开渠,排涝治沙。在村南的迎水河堤岸边修起拦水坝和“逼水塔”及观音菩萨庙,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村民免遭灾难。又在村东边建起了无量庙和龙王庙堂。但水患依旧,且一年比一年凶猛。决口的洪水进了村子,村内房倒墙塌,洪水又绕过村子向西北直捣新旺村、曹寨子一带。年复一年,这一带的村民们在该村西南角的洪流水口处立石铭文,焚香求佑,记录下一次次水患肆虐的罪行。植于村南庙前的古槐,用它腰围3搂多的年轮记下这一见证。用那块立于洪水口的石头表白了人们过去的心酸。人们痛苦地回忆说:“间半庄子斗半墙,竹竿屋架茅草房;稀汤糠菜半年粮,年年都得逃水荒。套磨要问马的鞍,种地不论湿和干。”柳林最后一次发洪水在 1957 年,被洪涝湮没在瀚海的长河之中,变成人们悲伤而又永远的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柳林庄人穷则思变,发扬了淳朴勤劳的村风民俗。随着上世纪 50年代兴修水利,沣河改道,护堤治沙等重大举措的实施,河湾近 500 亩荒草滩、水淹田改造成为稳产、高产田。原来流沙、低湾、土层瘠薄的 200亩中、低产田变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柳林变了,成为灵沼乡的一面旗帜。柳林庄成为一颗镶嵌在沣河之滨熠熠生辉的明珠。全乡第一个整街修路,第一个街道和出村道路硬化,打成了水泥路。家家盖起了楼房,装上了电灯、电话,男女出门都用上了手机的村子。上世纪70年代又给沣灵路上整体搬迁了一个生产队的住户,为现在的柳林新街。
30多年来,柳林率先致富,成为灵沼地区的富裕村。村民们精神焕发,神采溢扬,人人颜面多了光彩和自豪。再看沣河:翠柳绿杨,碧水澄澈,鱼跃清波,蒲青花锦。一派江南景象,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自然回归的天然浴场和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人们高兴地说道:“昔日滩涂荒滩,今朝粮囤冒尖。”现在的柳林庄:“白日风景如画,沣河掩映绿纱;晚上霓灯树影,欢笑溢扬舞厅;昔日艰难心酸,苦熬沙水之患。今朝致富领先,屈指可数柳林。”所以,这个村在党的富民政策和惠农政策指导下,起步早,项目多,经营好,实惠多。个体经营的造纸厂、塑料厂、纸箱厂、机械厂、制药厂、养殖场、气焊厂等达 10 多家,且业绩很好。外出经营的电器安装、建筑队、土方基础工程队也达五六个,经济收入可观。在多年的时间里,柳林庄成为灵沼乡粮食产量高,经济收入高的先进村。
多年来许多从柳林走出的仁人志士,他们不忘桑梓,致富不忘村民。王在信老师是位退休教师,曾任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为家乡学校捐资1万元。西北公路勘察设计院高工王安会,为家乡的道路建设不但从技术设计、测量预算上无私援助,而且还多方筹措资金、捐物,使长千余米的水泥路于 2009年建成。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多年来为村里的教育事业、整街修路和扶贫帮困,奔忙出力,不计回报,并且自己相继捐资近万元。柳林庄同样是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前从这里走出的有崔焕文,黄埔军校七期学生,曾在国民党西北军任团长,参加过中条山抗日战役,荣立战功,后投诚当了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才精英,有的从医,有的从政,有的专业技术精湛,获高等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