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城府有多深?15岁入京继承皇位,刚入皇城就让群臣大伤脑筋
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病逝后,因无子只能从从藩王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按照继位顺序,继位人应该是宪宗的皇四子朱祐杬的世子朱厚熜。
朱厚熜能入继大统,有个原因是杨廷和觉得他年龄小好操控,那么他真的如杨廷和所愿吗?从一开始,小小年纪的新天子就让杨廷和意识到低估了他。
01 遗诏漏洞及解决办法
朱厚照是孝宗朱祐樘的独子,朱厚照无子,孝宗这一脉就没有继承人了。宪宗的皇长子和皇次子早逝,三子是朱祐樘,四子朱祐杬留下独子朱厚熜。
首辅杨廷和和张太后经过深思熟虑后,选定朱厚熜继承大统。俩人选中他,主要是因为朱厚熜与朱厚照的血缘最近,适合继位的要求,而且朱厚熜年仅15虚岁,是傀儡皇帝的绝佳人选。
那么怎样为朱厚熜继位背书呢?杨廷和利用了武宗的遗诏来传达。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一般帝王驾崩时的先帝遗言,大多有可疑的地方,有的是太监伪造的,有的是大臣代写的。
明武宗朱厚照临终前,当值太监传达了皇帝的最后谕示和死讯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便动手起草遗诏,遗诏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指定兴王朱厚熜继位。与此同时,张太后也颁布懿旨让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京嗣皇帝位。
以武宗名义颁发的遗诏,写到即将继位的新君朱厚熜,得以继位的宗法依据是《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款。
那么朱厚熜真的符合“兄终弟及”的宗法吗?其实不然,《皇明祖训》明确规定“兄终弟及”的前提是同母所生兄弟,异母兄弟或堂兄弟不在此列。
按照这个标准,朱厚熜是不合法的,他是武宗的堂弟,其父朱祐杬和孝宗朱祐樘也不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杨廷和迫于形势,不得已断章取义,打着“兄终弟及”的旗号为朱厚熜继位的合法性找到一点依据。
虽然这能蒙骗一些读书不多的太监和武将,但不是长久之计,按照《皇明祖训》,他这种行为已经是奸臣所为,会有杀头的风险。
怎么办呢?杨廷和有他的一套解决办法。
他查遍史书,找到古人汉定陶王、宋濮王继嗣的故事,来为自己的解决办法提供历史依据。
汉定陶王的故事,是汉成帝因无子,下诏立定陶恭王之子刘欣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汉哀帝,再把楚孝王过继给陶恭王,继承陶恭王一脉;而宋濮王继嗣的故事,是宋仁宗老来无子,下诏册立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宗实为皇子,即后来的宋英宗。
杨廷和的解决办法呢?他打算让朱厚熜过继给明孝宗皇帝,这样张太后仍然是张太后,明武宗朱厚照就成为皇兄,朱厚熜是亲弟弟,兄终弟及就名正言顺了。但是兴王朱祐杬只有一个儿子,不能绝了后,杨廷和打算将益王第二子过继给朱祐杬,袭封兴王。
杨廷和认为这个办法很不错,就呈请张太后定夺,还和群臣一起商议,得到了普遍认可。
02 入门之争
本来杨廷和认为计划甚好,大家都认可,可是唯独没考虑那位未来皇帝的想法,朱厚熜愿意过继给宪宗做儿子吗?他或许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冒着违背《皇明祖训》掉脑袋的风险,为朱厚熜谋来皇位,这个小皇帝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还能怎么样呢?
然而,杨廷和想错了,他忽视了这位年仅15虚龄的未来新天子,没想到朱厚熜少年老成、性格执拗、坚毅。
朱厚熜在迎驾诸官的陪侍下,从遥远的藩地湖广安陆长寿县来到京城。与此同时,迎立新天子的礼仪程序也在积极的拟议中,登基大典的礼仪初定为:新天子从东安门进入皇宫,住在文华殿,第二天文武百官三请登位,新天子辞让、应允后,再选择吉日登基。
继位礼仪是重大典礼,杨廷和与众人商量按照皇太子即位规格进行。然而他们低估了朱厚熜,本以为这个半大的孩子只是个偏僻小藩的世子,会很长时间里对他们言听计从,不会有异议,然而从朱厚熜快到达京城时起,双方就起了争执。
起初,礼部大臣呈给朱厚熜礼仪状,朱厚熜仔细看了一遍,有些疑惑地说:“遗诏让我嗣皇帝位,而不是嗣皇子位,怎么用皇太子即位礼?”于是他让礼部再斟酌一番。
第二天,朱厚熜的车驾到达京郊,杨廷和率众臣迎驾,得知朱厚熜对礼仪状不满,便解释说朱厚熜还没即位,仍是藩王身份,应该从东安门进入华文殿居住,再从那里按照礼仪登基。
话还没说完,朱厚熜身边从藩王府跟随过来的袁宗皋高声质问:如今即皇帝之位,怎么能够再行藩王之礼?
杨廷和有些瞧不上小藩来的袁宗皋,没与之理论,仍然婉言劝说朱厚熜按照礼仪状去做。
没想到袁宗皋大怒,朱厚熜也表示要在行殿前住下来,不肯从东安门进文华殿,而是要从大明门进入。
想象中的君臣相见的欢愉场面没有出现,相反却是群臣与随驾入京的藩僚起了冲突。这天是选定的吉日,皇宫中早做好了新天子登基的一切准备,这下该怎么办呢?
杨廷和一面派人去禀报太后,一面和朱厚熜拉拉家常。聊天中,朱厚熜得知国家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空位期,杨廷和等人为此十分焦虑,他的不快消解了很多,但仍不打算妥协。
张太后得知消息后妥协了,改为请朱厚熜在行殿接受百官三劝进登位仪式,然后从大明门进入皇城即位。
古人讲究礼数,所谓的“劝进”就是大臣写文书劝请朱厚熜即位,朱厚熜要谦逊地辞让,双方上演三请三辞的仪式,朱厚熜“迫不得已”才能答应即位。
入门之争,为什么朱厚熜要争这个呢?因为东安门是藩王、臣子进出的门,而大明门才是皇帝和皇后经过的地方。从东安门进,意味着一开始把朱厚熜放在嗣位的皇子地位上,但是朱厚熜与武宗朱厚照是堂兄弟的关系,因此是值得一争的。
03 即位诏书更改年号
杨廷和终于重新认识了朱厚熜,没想到这位新天子如此倔强,不由得小心谨慎起来,提前把即位诏书拿给朱厚熜审定,怕到时又出乱子。
即位诏书很长,朱厚熜还真的认真去看了,并不时与随行人员商议,有时还要派人向杨廷和询问。
众大臣早在奉天殿前等候新天子的登基大典,时间飞逝,转眼快到了登基的良辰吉时,可是朱厚熜还在审阅即位诏书。
杨廷和等阁老等得心急如焚,报时的鼓声响了,大典吉时马上就要到了,可是朱厚照的御批还没下来。
朱厚熜在犹豫什么呢?他见诏书中所列举的朝中弊端太多太广,一时全部要革除,担心动作太猛会反被所伤,毕竟积弊太久,其中盘根错节。虽然他开始传令杨廷和删除其中的一些条款,但是杨廷和据理力争,不肯更改。
最终朱厚熜还是同意了杨廷和所拟的条款,但是正准备挥笔批复时,看到杨廷和新拟的年号:邵治。这不就是为邵继弘治皇帝,将自己纳入孝宗一系,哪能答应?
朱厚熜是朱祐杬的独子,父亲在世时特别看重他,曾亲自教他读书写字,怎么能忘了父亲而认孝宗为父?
于是朱厚熜用御笔点去,添加上“嘉靖”二字。嘉靖寓意朝政和谐、社会安定。
经过御批的即位诏书终于传出来,杨廷和也认可了朱厚熜定的年号,确实比原来的要好,意蕴深厚,不过没想到若干年后被人编排成“嘉靖嘉靖,家里干净。”
朱厚熜尽管年仅15虚龄,却不是一个软弱、听话的皇帝,即位之前就让杨廷和大伤脑筋,而这一切才是大礼仪之争的序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