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李茂华《清明节》

【阅读悦读丨散文】李茂华《烟花三月到梓州》

文/李茂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三月阳光吹擂,玻璃窗外春花触怒。倒春寒的第一天,来得那么突然。还来不及走出屋外,便听见父亲一大早赶回老家祭祖去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清明节又要到了。

古往今来,人们对清明节总是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难舍情愫。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美丽诗句。每到清明节,家乡的人们总要到先祖的坟头上祭拜,给先祖们挂清、垒坟,向先祖们祷告心中的牵挂和祭奠,祈求先祖们对儿孙们的保佑。在我的印象中,孩童时代的清明节,就像过节一般,庄重和热闹。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族。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石孝感乡搬迁过来的。当时,家族的人很多,分为上五房和下五房。上五房的儿孙们跟着当时长辈来到了天王寺,开荒拓土,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关于家族的由来,族谱上有着各种玄妙的记载。有的谱子上说,家族最早起源于唐朝,是齐王的后裔,也有的族谱记载说,先祖是清朝的一方豪吏。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三太子撒豆成兵的神奇传说。老人们说,李三太子力大无穷,有万夫莫当之勇,是吕洞宾的徒弟,有一身神鬼莫测的道术。清朝中期,因为统治者的暴政,民不聊生。于是李三太子撒豆成兵,举杆起义,痛杀官吏,开仓放粮,深得一方爱戴。然而好景不长,因遭人暗算,而功败垂成。长大后,读了高中,参加了族谱的修编,从中才发现先祖们的可爱。李三太子的传说,很可能就是先祖们篡改了李元霸的故事。古人说,皇天后土,天子与生俱来。在那个知识匮乏,人们靠家族信仰生活的时代。攀龙附凤的事情比比皆是,造神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因而李三太子的传说,无疑是一个家族的威望所在,是一种抵御外族、凝聚家族人心的生存手段。尽管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神话,但每每听人道起,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自豪。

孩童时代,每到清明节,十里八乡的亲人们总要回乡祭祖,开清明会。爷爷,是家族中为数不多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老人,因而每年的清明会,他都要和族里的长辈们筹备清明会。这样的节气,在那个时候,比过年还要隆重。族谱中,曾经记载过民国时期的一次祭祖,回乡的人达上万人。由于回乡的人多,村里池塘里的水都被大家喝光了,可见当时的盛况。清明会,除了寻根祭祖,更多的是传承仁孝之德。以前祠堂还在的时候,里面的廊联、牌匾也都讲述的是族人的仁孝之美。最痛恨的,自然是不忠不孝之人。这样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族人的批判。以前好多时候,我都曾经幻想过清明会的场景。遗憾的事,由于在外读书,好多次都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回乡祭祖的时间屈指可数。不是不愿意回乡祭祖,而是每每回到家乡,走进坟地,心中总是抑制不住地想要大声痛哭。岁月的刻刀,削不尽坟头上的荒草,正如游子心中对家乡那无止境的想念。自己的年岁越大,家中的老人们便越走越多。孩童时代,那些曾经抱过我,曾经喂过我,曾经给我一遍又一遍讲李三太子神奇传说的亲人们,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他们曾经居住过的老屋也都荒倒在岁月的尘埃中。以前的音容笑貌,也在岁月的磨叽中,渐行渐远。前些年,外婆、外公相继也离开了人世,更加深了我心中的痛苦。至今我都还清晰地记得外婆离世时的情景。那一天,外婆家的老梨树上老鸦雀凄叫个不停,赶都赶不走。身患肺气肿的外婆,听说与自己别离了近四十年的娘家兄弟从云南回来看自己了,格外地有精神。我守在外婆的床前,还以为她能够挺过来。然而在亲人们相聚的欢喜时候,年迈的外公却忙着指挥舅舅们给外婆张罗后事了,这让当时的我很是看不明白。外婆明明活得好好的,脸上那么开心,怎么能那么晦气地为她张罗后事。等中午吃午饭,就在旁人把盏言欢的时候,外婆居住的屋子里,突然传来大舅和姐姐们一声比一声让人痛彻心扉的哭喊。外婆走了。原来她早已经病入膏肓。她一直是在用毅力支撑着等待她的兄弟回来看她最后一眼。这一等,就等一个月。等到兄弟回家,等到兄弟再喊她一声姐姐。

我是外婆把我带大的,童年的记忆也都在外婆家。至今还记得每到南瓜熟了的时候,外婆总要给我炒南瓜子吃,每到梨子熟的时候,外婆总要让外公给我带梨子过来。外婆是一个做事风风火火、特别贤惠的农村女子,对我和弟弟,格外疼爱。我们做错事情了也从不打骂我们,很温和地给我们讲道理。还常常想着法地给我们做好吃的,至今我都还记得起她做菜的味道。外婆走后,外公更加显老。不久,他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么多年,每每到了清明节,我都不敢想,那么亲、那么和蔼的亲人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以至于,这些年,我都将自己的思念埋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心中默默地点燃一对香烛,倒上两杯好酒,向着故乡,默默地祭奠那些曾经爱我的亲人们。

清明节呵,三月伤春梦雨天,可堪落英几人知……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