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读后感】林克于《用痛苦换来欢乐》

《阅读悦读》2017年9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林克于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理事、南岸区作协秘书长、重庆市自学成才奖获得者。曾在《重庆日报》《江河文学》《中国海员》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与人合著散文集《长江三人行》等;个人出版纪实文学集《跋涉—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一》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贝多芬传》读后感

一个深冬的山城,寒风呼啸,雨雪纷飞,气温凛冽。而我却在这个时候用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取暖,扑面而来的仿佛是春天的气息,深深地被“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的主人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感动、震撼,血管喷涨,心潮难已,根本感觉不到这个寒冬的存在。

贫穷、残疾、孤独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虽然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在短暂的57个春秋里,高昂着头颅,向命运挑战,成就了辉煌的一生。他那一部部献给人类的《钢琴奏鸣曲》、《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四重奏》、《协奏曲》、《交响曲》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之中当数《交响曲》为最。而奇怪的是,《交响曲》则是他耳聋之后的作品,影响也是最大。三百年来尽管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贝多芬的“交响曲”何曾疏远,至今它仍是人们优质的精神食粮,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激励着我们的斗志,鼓舞着我们一往无前!

1770年12月16日,是世界音乐史上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德国科隆附近的波恩,一个破旧的阁楼上,贝多芬呱呱坠地。上帝除给了他音乐的天赋外,似乎没再没有特别的东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走在大街上绝不会引人注目。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开篇如是描写道:“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员般的骨骼。一张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没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而贝多芬的家庭也是糟糕透顶,父亲是个既没天赋而爱酗洒的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二嫁”给贝多芬的父亲。父母育有贝多芬兄弟仨,他是长子,下有两个弟弟。好在父亲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关在屋里,用暴力迫使他学习钢琴,让他感受钢琴的魅力、音乐的奇妙。十一岁那年他加入了剧院乐队,十三岁担任大风琴手。然而这之后不久的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患肺病去世。从此他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虽然这时贝多芬才华初露,光茫四射,分外耀眼,可再一次的不幸却悄然而至,降临到他的身上:1796年他25岁时患上了耳疾,听力减弱,渐渐失聪,终生未愈。他在1798年给好友韦格勒的信中如是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由此可见,耳聋对贝多芬的打击之大,常人难以理解,但他绝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对世界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罗曼·罗兰在书中告诉大家:“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尽管如此,耳聋却没有摧毁贝多芬的对音乐的梦想,而是高扬起精神的旗帜,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前行。虽然他在《悲怆奏鸣曲》中流露出一种悲剧式的愁苦,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愁绪。罗曼·罗兰如是说:“它是那样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交响乐”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他耳聋之后完成,而《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达到顶峰。如用常人的思维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而贝多芬却在世界音乐史上创作出了奇迹,他的伟大正在于这里,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的致敬。

“1814年,贝多芬的幸运达到了最高点,在维也纳会议中,他被认为一颗欧罗巴的光荣巨星。他参加会议中的庆祝会,各国的亲王向他致敬;他亦骄傲地让他们恭维他。”然而,光荣之后,最悲惨的时期又跟着来了,罗曼·罗兰作了这样的记述:“他几次三番要离开维也纳,这是他不喜欢的浮华的都会。最后一次,奥国皇太子与其他两位亲王苦苦留住了,他们答应支付他优厚的年俸,维持他的生活。然而诺言没有实践,他的好友和拥护者又相继去世,他愈加变得孤苦了。于仅存的人物只有笔墨上的往返了。”贫穷的贝多芬,残疾的贝多芬,孤独的贝多芬,没有沉沦,没有自毁,时隔十年,再次登上了荣誉的顶峰,令人为之瞩目。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罗曼·罗兰介绍道:“当贝多芬出场,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仪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强烈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

然而演奏会的成功,并没有给贝多芬带来丰厚的收入,事业虽达到了终身向往的目标,但艰难的窘境没有丝毫改变,物质生活依然如故,好在得到朋友的帮助,才勉强度日。

“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人类的贫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罗曼·罗兰这样赞颂着,“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1826年11月,贝多芬因感冒引发肺部疾病,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坚强的躯体和病魔争持着。1827年2月27日,贝多芬在经过三次手术,等待第四次的时候,这颗“欧罗巴的光荣巨星”离开了人世。

“一个不幸的人,他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痛苦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欢乐!’”罗曼·罗兰在高度概括了贝多芬的一生后告诉读者,“他的崇拜者称颂他的天才时,所想到的第一个词既非学术,亦非艺术,而是‘信仰’。”

贝多芬是天才的艺术家,虽身处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相交的时代,但他赢得了耀眼的光环,令人心酸的是在那之下还隐藏着不可言说的痛苦——他终生未婚,饱受贫穷、残疾、孤独的折磨。

我想,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时候,什么国籍的作家、评论家,对贝多芬如何赞颂都不过分,因为他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贝多芬。你听,他给人类留下的《钢琴奏鸣曲》《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四重奏》《协奏曲》《交响曲》依然还在苍天中回响、大地上荡漾,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在分享中前进!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