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六十六首《过山农家》(顾况)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过山农家

     【中唐·顾况·六言绝句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拼音版:

bǎn qiáo rén dù quán shēng,máo yán rì wǔ jī míng。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mò chēn bèi chá yān àn,què xǐ shài gǔ tiān qíng。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品介绍]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⑴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问。
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焙:用微火烘。

  [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

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作者介绍]

顾况(727—815?或约730—806后),唐代诗人。字逋翁。苏州海盐(今浙江海宁)人。至德进士,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主张与诗风都与元结相似,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华阳集》。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而且白居易步入诗坛就是首先得到他的奖掖与提携的。
赏析

壹/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一首纪行小诗。记述和描写自己夏日到山村农家的见闻。

“板桥人渡泉声”写自己行经山涧板桥,听到泉水流声。诗人并未直说置身其间有些什么感受,读者却会自然联想起那种清幽舒爽的山间境界是何等的宜人。

“茅檐日午鸡鸣”写到达农家的时刻已经是正午,农家风光最引人注意的是简朴的茅屋,入耳的鸡鸣。其幽静与首句过桥可闻泉声的境界相映成趣。两句已将题目全面呼应。

“莫嗔焙茶烟暗,且喜晒谷天晴”两句从农家主人之口下笔,写山农陪着诗人参观焙茶劳作与晒谷的场景。焙茶工场烟熏、昏暗,晒谷场地则天晴、曝晒,两者对于山农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对于来到山村观光的诗人来说,却可能因不习惯于烟熏日晒而不舒服。作为主人,客气地说一声:请别见怪。这里,“莫嗔”和“且喜”是互文见义,表现了山村农家对劳动场景的深厚感情和淳朴、爽朗的性格。全诗富于诗情画意,自有一番闲适自得的情趣。诗人早年曾学画于王默,是位吟诗作画的能手。这在《过山农家》中得到了体现。

这首诗采用六言句式,每句之中两字一顿,节奏鲜明,跳跃感强,与纪行的事实和农家的喜悦心情正相合拍,富有格调自然淳朴的特点。钱咏说:“作诗易于造作,难于自然”(《履园谭诗》)。看此诗的布局呼应,句式修辞,便可知诗要达到自然的品格,确实并非易事。

佚名

赏析

叁/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顾况的入朝荐引人、好友李泌去世,他随后也因作诗讥讽权贵被贬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司户参军。同年,韦应物出守苏州任刺史。这首山行农家小诗,可能就是在被贬途中,与韦等应酬唱和,一路潇洒走来(生性乐观,对贬谪并不太在意),经过山村农家的即兴之作。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作者由远及近,缓缓走来。经过一道溪水,上面用木板搭成小桥,桥上人在走,桥下水淙淙,桥板“嘎吱”响,清泉叮咚声,形成一曲富有山村风味的二重奏。走到正午,已到农家茅檐。艳日当空,公鸡误以为太阳刚出,大声鸣叫。山村农忙时节,喧闹而繁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农家主人一见客人来了,非常热情,迎进茅舍,连声道歉,因为赶焙新茶,又烘又烤,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堂屋显得十分昏暗。主人刚刚招待客人坐下,又搓着双手,再次道歉:因为外面日头正烈,他没时间陪客,要赶紧出去,趁着天晴晒谷子。

这首六言诗,短短四句二十四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板桥、泉声、茅檐、鸡鸣,绘出山村农家特有风景;焙茶烟暗、晒谷天晴,尽显农家农忙时的生产生活气息;“莫嗔”“却喜”,展现山农朴实、好客、爽快、勤劳和亲和的形象。语言明朗自然,格调欢快和谐,全诗充满生活情趣,应是古代六言绝句之佳作。

佚名
赏析

肆/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鲜明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对山村农家的一次访问经历。

第一句“板桥人渡泉声”,写途中见闻。诗人跨山越岭去访问山农朋友,忽然,峰回路转,眼前出现一座木板小桥。走在这桥上,不觉兴味更浓;板桥,简朴古拙,暗示了山民的淳朴风格;山泉,叮咚作响,反衬出山间的清幽平静。淡淡一笔,就渲染出身临山区的特有意兴。

第二句“茅檐日午鸡鸣”,即写农家门前的景象。这时,已经日当中午,鲜红的太阳高照农家茅舍,屋前场院内,“鸡鸣桑树颠”,充满欢乐的生机,给刚到的诗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二两句,重在写景。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利用六言诗的自然节奏,每句都表现了三组情事,把最具特征性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每句之间省略了联缀性词语,但仍意象具足而意脉贯通。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人在对山区景物饶有兴味的描述中,不仅反映了山民尚简淳朴的作风,而且透露出诗人那惊喜、赞赏的心境。

“莫嗔焙茶烟暗”一句,是山农陪诗人参观时的致歉话。“嗔”是生气、嫌怨。“焙茶”是用微火烘烤茶叶,使之干燥,以便贮藏。由于焙茶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所以主人很抱歉地请诗人不要因此而嫌怨。又以十分兴奋的语气说:“却喜晒谷天晴。”收谷季节,最需要太阳,而南方的夏天,又晴雨多变,现在正好红日当空,自然喜形于色。刚说过“莫嗔”,马上又说“却喜”,传神的语言,使山农那爽朗而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山农们紧张的焙茶场面和繁忙的晒谷景象,但由主人为焙茶的浓烟而致歉,又为天晴正可晒谷而无比欣喜,读者已可领略到丰收的盛景。似乎那清香的茶叶和金黄的稻谷就在眼前。

总之,这首诗处处紧扣山村的特色,又很自然地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生动地再现了访问山农的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通过“绿树”、“青山”、“面场圃”、“话桑麻”和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现了田园风光的清新、恬静和老朋友的真诚、热情,那么,顾况的这首《过山农家》,则通过“板桥”、“焙茶”、“晒谷”和主人的率直语言,表现了山村生活的繁忙、简朴和山农性格的爽朗、幽默。又由于采用六言诗的形式,节奏轻松而感情欢快,句式整齐而音节浏亮,在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中别具一格。

佚名
赏析

伍/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诗人首先截取了山行途中特有的景物来描写。诗人走在横跨山溪的木板桥上,板桥下泉声淙淙。“板桥”就是木板做的桥。可以说,每个读者在阅读此诗时,不由得想到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句,感受到早行的清冷中游子孤独寂寥的心境。而这里虽不是这深秋寒意的季节(我们从诗人的“却喜晒谷天晴”可知),但“板桥”意象却赋予山中小溪应有的特色,从而突出了诗人热爱自然之趣。同时,在写作技巧上,诗人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还要注意的是这首诗《过山农家》,但诗句中没有一个“山”字,诗人却是运用了“因水而有山”来间接表现“山”。在写“水”来描写了山之幽静,这也许更易于表达诗人所希望的境界,声音更易于进入诗人的心灵,这样,比直接写瘦硬的山来得更为有境界。

第二句“茅檐日午鸡鸣”。这一句较之第一句,在时空上发生了跳跃。第一句也许写的就是诗人清早出发所见,注重了环境描写,也点出人物(“人渡”中的“人”——诗人)。这一句中的“茅檐”照应了诗题中的“农家”,也许是农家特色居处。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也描写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日午”即指诗人来到农家时的时间——太阳已中午时分。“鸡鸣”即指农家鸡的叫声。这里,诗人抓住了农家 “茅屋”和“鸡叫”来突出深山农舍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声音(鸡叫声)来表现农舍应有的气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氛围。

第三句“莫嗔焙茶烟暗”,这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了这一家是以种茶为副业的农家。“嗔”即嫌怨。“焙茶”又称制茶(炒茶) 即用温火烘茶,古代制茶技术。其作用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这里,诗人是站在山农的角度来写的,以农家主人的口吻说的。我们从农家主人的话语中不但感受到了“焙茶烟暗”的劳动场景——焙茶烟暗,也体会到了农家主人质朴、热情的感情。其中“莫嗔”二字,极富情蕴地表现出农家主人爽直的性格。

第四句“却喜晒谷天晴”,这一句和前句连成一气,从两方面来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南方山区,收获季节往往是云多雨盛,说晴就晴,说雨就雨,阴晴变化无常。诗中写农家为天晴而欣喜,是暗示了农家的丰收。其中的“却喜”二字不但呼应“莫嗔”,而且表现出农家对“晒谷天晴”的喜欢。联系上句,诗人通过空间的变化描写,由地到天,不但突出了“焙茶”和“晒谷”,也通过农家主人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农家主人感情的质朴和性格爽朗。

总之,顾况《过山农家》按行踪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晴天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句一个意思,层次清晰,并由物及人,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出农家人的质朴性格和农家生活的简朴,从而也暗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诗歌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