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一十三首《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燕子来舟中作

     【中唐·杜甫·七言律诗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拼音版:

hú nán wèi kè dòng jīng chūn,yàn zi xián ní liǎng dù xīn。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jiù rù gù yuán cháng shí zhǔ,rú jīn shè rì yuǎn kàn rén。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kě lián chǔ chù cháo jū shì,hé yì piāo piāo tuō cǐ shēn。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zàn yǔ chuán qiáng hái qǐ qù,chuān huā tiē shuǐ yì zhān jīn。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作品介绍]

《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名时间并引出所咏对象——燕子;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首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

[注释]

⑴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动,不知不觉。
⑵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到现在已是第二个春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⑶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⑷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⑸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⑹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⑺樯:船桅。
⑻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译文]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壹/

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了一年。次年春,他为了投奔刚刚移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携家来到潭州。不幸刚到潭州韦便病故了。这样,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历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七律《燕子来舟中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彻底摧毁了杜甫的健康,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聋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风疾的折磨下,诗人的生命之火行将燃尽。此时此际,怀念故乡、眷恋京华成了诗人最强烈而执着的感情。狐死必首丘。他唯恐落个“终是老湘潭”(《楼上》)的下场,无论是山水云月,还是草木虫鱼,都会牵动旅愁与乡思。这时正值春天,江面上燕子频频来去。“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入乔口》)“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发潭州》)可见,燕子偶然落在杜甫的船上,或息倦翅片刻,或啄残食一口,当时确实是司空见惯的情景。诗人睹物伤怀,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七律。

文学赏析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新”对“泥”而言。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为人们所称道的《秋兴》、《咏怀古迹》诸篇。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而这首诗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它完全不同于那些从概念出发的、以物喻理的咏物诗。也不同于那些摹拟象貌、堆砌典故的咏物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完全摆脱了机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内在联系,把人的感情赋于物,使物我达到契合无间的境界,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燕子与诗人的差别仿佛在诗中消失了,从整个画面中只能发现那倾诉不尽的辛酸、诗人颇倾的形容,以及一颗苦难的心的低语。杜甫之所以为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人微地再现它们。而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同时也就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名家评价

明·王嗣奭《杜臆》:乃其本意,盖悲人情之不如也。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右二首乃湖南作,无半点王昌龄、李颀气习矣,学杜者不当问津于此耶?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此诗,无异长沙《鹏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来”字情味(“如今”句)。是设为燕语,与上“湖南为客”相应(“可怜”句)。

清·金圣叹《杜诗解》:“处处”二字,即在“故园”与“湖南”上说,不必说开;燕子巢居,也不得安栖一处:原其情,真是可怜。······“暂语船樯”句,悲在“还起去”三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⑴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⑵《毛诗》“燕燕于飞······”为送别而作也。兹则对燕伤心,形影相吊,至于泣下沾巾,又何茫历乱耶!篇中曰“衔”,曰“巢”,曰“起”,曰“去”,俱就燕言;曰“识”,曰“看”,曰“语”,曰“沾”,皆与自己相关。分合错综,无不匠心入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详观诗体,知题句“来”字须读;盖六句只是咏燕子来,不粘舟也,七、八,乃贴舟中作。“为客”、“经春”四字,一篇骨子。中四,句句自咏,仍是咏燕;句句咏燕,却是自咏。字字切,字字空。结联方专就燕子写其若舍若恋之情,而以十一字贴燕,旋以三字打入自心中。

清·杨伦《杜诗镜铨》:情至之篇,感兴深厚。

佚名

赏析

贰/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虽然有幸在有生之年看到战乱的平叛,但大唐王朝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此时的大唐王朝如果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吧!即便如此,漂泊中的杜甫仍然归心似箭,或许,杜甫隐隐能够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才更加强烈的想回归故土吧!

在公元768年的(大历三年)正月,57岁的杜甫离开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先是下湖北江陵,后因路受阻,顺江而下漂至公安(科普: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部,隶属荆州市,位处长江中游南岸,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源,北通陕豫,有“七省孔道”之称,与洞庭湖平原一衣带水,与荆州古城一桥相连。),但公安并无杜甫相识的朋友,所以杜甫又漂泊湖南岳阳,在江湘之间漂泊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杜甫的连基本的生存都很艰难,周围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朋好友,我们前面介绍的著名的《登岳阳楼》就是此段时间所作,其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此时的杜甫再真实不过的状态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69年的春天,杜甫到达了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准备投奔刚刚移任潭州刺史的朋友韦之晋。但非常不幸的是,杜甫刚到潭州,韦之晋便病故了。这样,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公元770年的春天,杜甫仍然漂泊在潭州附近的湘江上。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彻底摧毁了杜甫的健康,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聋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风疾的折磨下,诗人的身体真是每况愈下!但也就是在这样漂泊的生活中,杜甫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像《江南逢李龟年》、《小寒食舟中作》、《燕子来舟中作》,都是此时期所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此湖南非彼湖南,可不是我们今天的湖南省,而是指洞庭湖之南,具体指潭州(今湖南长沙)。两度的意思是已经两次,也就是说过了两年。为什么是两度,不是一度,或三度、四度?这里的两度是实写。杜甫于公元768(大历三年,杜甫57岁)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杜甫58岁)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滞留潭州,以舟为家,所以才有了诗中的“两度”,也就是两年的意思。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杜甫呢,又很喜欢燕子,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绝句》) 、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所以才有了后面燕子的拟人化描写。

怎样的拟人化呢?接着来看,“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以前你飞入我的故园中,认识了我这个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是因为我头发花白、一身疾病,连你也认不出我这曾经的老相识?还是因为我贫困潦倒、孤苦无依,谅你也嫌弃我无法给你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如今春社之日,你这重情重义的小燕子,却从老远飞来看望我这孤苦无依的老头”。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一个“旧日”,一个“如今”,语气上更倾向于对比的色彩,表达更强烈的情感,更符合写作的特点和手法。“旧入故园”的小燕子,如今时隔多年,你却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尝识主”,你记得我,我也何曾忘记你呢?诗人此时的心中是多么的欣喜呢!可接下来,却看小燕子“远看人”,你是不敢相认还是不愿意相认?难道连你你不认识我这个老朋友了吗?刚才还是欣喜,转瞬间变成了失落。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陪。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相看。一个“识”与一个“看”字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但这其实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肯定说这只小燕子就是曾经故园的那只小燕子?当然不能肯定,甚至可以可能性非常小!只不过是与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诗人的眼中,小燕子只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个“道具”而已,这只“处处巢居室”的小燕子不正是自己“飘飘托此身”的化身吗?这就是“可怜楚楚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的意义。说到这里,不禁对比起刘禹锡的《乌衣巷》,同样也是写燕子,与杜甫的手法非常类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飞回到旧宅只是出于候鸟的天性,但诗人此时却赋予它们历史见证人的角色!其实细究起来,这是多麽的不合理呢!从东晋王家谢家繁荣一时到刘禹锡此时生活的中唐,中间隔了四百年,恐怕没有那只燕子可以活得如此长久吧!但我们谁会这莫较真呢?我们关注的是今昔对比的感慨、苍凉,思考的是人事变化的真谛。

此时此地的小燕子又能做什么呢?它能够为相识的老主人分忧解难吗?此时此刻的诗人又能做什么?他能够为风雨飘摇的国家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面对命运的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小燕子啊,你一定是读懂了我的心意,“暂语船墙”久久不肯离我而去,但这绝不是你安身之所啊,即使你不想离去,也最终还要屈从于现实和命运的安排,一个“还”字,不正体现了小燕子的不得不的无奈,更是诗人不得不的无奈啊!“穿花贴水”的小燕子,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离开,诗人不觉老泪横流。

这首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况人乎!

佚名

赏析

叁/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所以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吗?为什么主人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他的故园又怎样了?他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我老病一声,有谁来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来关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没有定居之所,这又何异于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暂语船樯还起去,空花贴水益沾巾。”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径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此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象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那衰颜白发的诗人,病滞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我们的诗人呢,只见他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人感动的么?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清人卢世?评曰:“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