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谱不只是“背”,这些方法你得知道!

背谱起源

在李斯特前,钢琴和谱子的关系就像是啤酒和开瓶器,所有演奏家都会十分自然的拿着谱子上台,也没有观众会质疑演奏家看谱。当时人们认为:演奏拿谱子是对作曲家的致敬。

但在李斯特(19世纪)“引领背谱潮流”后,背谱演奏慢慢成为钢琴音乐会的基本要求。

李斯特一举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随着钢琴演奏技巧在浪漫时期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键盘宽度的增加在拓展音域范围的同时也增大了演奏难度。

更加激情的音乐使弹奏速度和大跳距离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边看谱一边弹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种令人眩晕的惊人技术片段中再也行不通了。因此,专注于键盘和双手的背谱演奏成为唯一选择。

有些朋友会说“ 谱子还用背吗???弹熟了自然就记得了。”这里的记得和背可是两回事,每天因为不断的练习弹奏,由于手指的触觉和对键盘的肌肉记忆很可能导致关键时候忘谱。背谱是每个学乐器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以下就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背谱方式:

动作惯性记忆法

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对于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的直接体现。 对于演奏而言,即使能将乐谱默写下来也并不代表能在舞台上准确流畅的演奏。只有通过大量练习,使动作形成连续性,即便以“心不在焉”的状态也能准确、流畅地演奏才算是达到了登台的基本要求。 因此,适当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练习时间是相当必要的。

键盘位置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调性比较复杂、 调号和临时升降记号繁多、把位变换频繁的作品。 出于乐理与和声写作的要求, 乐谱中往往会出现较为复杂的音高记录方式, 比如重升G, 虽然在理论上绝对不能用还原A来代替,但在键盘上确是还原A,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音符时无需去记忆它到底是重升G还是还原A, 而是直接记忆相应的键盘位置就行了,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乐谱的复杂程度。

和声分析记忆法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音乐的创作基础就是和声体系,而钢琴的发音原理使其具备比任何管弦乐器都复杂得多的和声运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和声知识对辨识和记忆乐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钢琴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点遗憾:一是各专业院校的和声课程往往开设较晚,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有些学生以一种较为孤立的方式来学习和声等专业理论课程,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并未将其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因此,学得深不如学得活,关键是要学以致用。

结构分析记忆法

此处提到的结构并非完全指曲式结构的划分, 而是包括对作品中所有音乐元素或动机的发展分析。 通过对作品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梳理, 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从整体到局部都能清晰回忆的印象, 这将大大提高背谱的把握性。比如,运用所学的曲式知识对奏鸣曲的调性分布做一简要分析, 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题部分存在的调性差异, 就能避免前后混淆这一奏鸣曲背谱过程中的“常见病”;再如,将复调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见的两页长度的平均律中的赋格最好细分为8至10段), 将其编号并做成纸签条,然后自己抽签背谱,如果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那么即使是在舞台上出现一些意外也不会“致命”,因为每一小段的开头都是一个“紧急出口”,就算出错也能让演奏继续下去。

内心听觉记忆法

大量听唱片的众多益处不言而喻, 除了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演奏提示和音乐处理的启发之外, 还能帮助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头脑中能预先“听到”即将弹奏的音符, 有时就像在视唱练耳课上进行听力训练一样,这时,即便演奏者忘却了演奏的动作和键盘位置,也能跟随内心听觉记忆顺利演奏下去。当然,这种方法对演奏者本身的素质要求颇高, 一般较适合于具有绝对音高辨识能力的演奏者(据估计只有约两百分之一的人具备这样的天赋)。 尽管这种绝对音高辨识能力很难依靠后天的培养而形成, 但是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听辨钢琴声音的时间较长, 因此完全有条件加强对自己内心听觉的培养。 没有可靠的资料显示贝多芬拥有绝对音高辨识力, 但是在他完全聋了以后仍能依靠强大的内心听觉创作出众多经典作品, 这足以说明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乐谱视觉记忆法

顾名思义,通过反复看谱在头脑中形成视觉映像,就像是对于某一图形的记忆一样。这样,当演奏者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乐谱的内容,演奏者会产生仍然是在照谱弹奏的感觉。

变换速度记忆法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动作惯性的记忆永远是最不需要劳神费心的方式,只须机械的重复练习就能形成。但是这种最“顺其自然”的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即很容易产生对弹奏速度的依赖。惯性与速度成正比,这个物理定律在钢琴演奏中也是成立的。因此,以极慢的速度完整地背谱是检验背谱牢靠程度的重要方法, 因为在慢速弹奏的过程中,动作惯性消失殆尽,只有真正在头脑中清晰地存有乐谱的人才能完成慢速背谱。

分手练习记忆法

绝大部分钢琴作品总是将旋律和技术任务更多地安排给右手弹奏,因而右手的印象总是最深刻的。而左手通常以承担伴奏部分为主,不但容易被忽略,而且缺乏旋律性的织体有时确实更难记忆。因此,在舞台上右手忘谱的概率极小。 针对这一情况, 演奏者应单独将左手部分背熟,消灭忘谱的隐患。 当然,如果作品的旋律不在右手上则需反其道而行之。 我就曾在个人独奏音乐会上出现过一次右手忘谱的“小事故”,那是因为旋律在左手上造成的。 总之,分手背谱是保证演奏完整性的必要手段。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背谱方式完全不适合三声部或以上的复调作品。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中间声部往往是由双手交替完成的,单手背谱必然造成中声部的支离破碎,这样的背谱是有害无利的。

无琴无谱记忆法

在背谱的后期阶段可以尝试完全在头脑中“默弹”的方式来加深印象, 如果能够清晰地在想象中弹出每一个具体的音符而非一片音流, 则背谱的熟练和牢靠程度已达到可以登台的标准了。

演习检验记忆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登台之前,如能安排几次“模拟”演奏,往往能暴露出一些平时没有觉察到的隐患;同时,“模拟”演奏也是对演奏者综合运用各项背谱能力的一种特殊训练,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结

记忆总是与遗忘并存的,钢琴大师约瑟夫·霍夫曼曾说过,保证曲目量的唯一办法就是经常把以前已经掌握的曲目重新练过,这与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古训不谋而合。上述的十种记忆法都是背谱的辅助手段,真正的要害是“重复”,只不过这种重复需要头脑:演奏者应当根据作品的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将各种记忆法加以综合, 灵活运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