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述评

一堂作文课

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关注回复「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

关注

华语教学出版社

扫码购买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8道,其中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作文由自主命题的各省市命制(北京卷两道题目,选做)。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有的直接反映时代主题,有的则是含蓄地暗含时代特征;材料既有时代的厚重感,又有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材料贴近考生的实际,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继承与创新。我们不妨从几组关系入手概括分析2018年作文题的特点。

2018年高考作文的三组关系

01

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便成为历代文人对于历史使命的一种责任担当。它意味着读书人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使命;意味着创作者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而在当下,教育和高考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什么人?高考选拔什么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能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的人,能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发展有机结合的人,能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高考作文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考试育人”的导向功能,凸显时代主题,这也是命题者必须考虑的命题指向。如果考生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发展的关注,则不是高考要选拔的人才。

全国I卷作文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我们从两个维度审视材料。第一个维度是“大我”——国家。

编年事件:人类迈进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18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初心,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为界,前半部分是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后半部分是国家发展的愿景。第二个维度是“我”,即“世纪宝宝”,也就是在考场上写作的这一代人。与“大我”的事件相呼应,“我们”分别是0岁、8岁、13岁、17岁、18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20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35岁。18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神圣感。18岁以后,祖国发展的愿景要实现,离不开“我们”的参与,这就必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写作时必须做到“小我”与“大我”的结合,即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地融合起来。

全国Ⅲ卷作文题中“改革开放三部曲”的三条标语,我们可以理解成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的标志符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民族秉持的态度、信念和精神信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是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纠偏,指向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既立足当下,又指向未来,包含了民族发展的理想与目标。同时,三条标语口号后面的时间和地点标志也能帮助考生快速厘清社会发展的脉络。材料的思想主线十分清晰,都关涉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引导考生既关注社会发展,又关注个人成长,把自我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北京卷第一题,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相较于全国卷,背景指向更为明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青年,是与新时代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写作时兼顾“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的结合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可以阐发自我的成长是与祖国发展同步的道理,可以写祖国的发展对个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写如何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的问题。

浙江卷作文材料的第一段阐述传统的和当下的“浙江精神”,既回望历史,又紧贴时代主题,第二段阐述“浙江精神”造就浙江传奇,这两段主要是讲“浙江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段启发考生对“浙江精神”进行思考,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这也是考生写作的关键所在。

站位高,视野广,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摒弃“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我”,形成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大气”。因此,读死书,死读书,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这样的命题指向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简单认识,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国情与改革发展,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从而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题能够全面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既是对当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纠偏”,也是对语文命题从改良走向变革的探索,更是为将来高考的全方位改革奠基。

02

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高考作文除考查思想性外,还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这是近年来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向。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及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内容。这些内容在2018年的作文题目中都有所体现,而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尤为突出。

全国Ⅱ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材料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加强对战机的防护”。材料涉及的对象呈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军方认为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而沃德却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由此,考生需要对材料关涉的对象进行审辨性思考:军方的错误在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只是依据惯性思维,就事论事,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沃德的正确表现在他不迷信众人意见,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而能变换角度看问题。从双方整体对比的角度,可以确定“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的立意;从军方调查后的决定”与沃德力排众议之后的“正确”,可以分析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从沃德的理性判断,可以阐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道理,也可论述“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的观点;根据沃德的“力排众议”并最终证明“是正确的”,与军方“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可以从打破常规思维、惯性思维及其效果的角度分析;根据看得见的返航飞机数据与被忽略的未返航飞机数据,可以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分析。总之,考生可以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体现了作文题重在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

上海卷作文‘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考试中心评价语)材料提供了一个关键词“被需要”,考生需要围绕“被需要”这一核心话题,重点阐发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但需要厘清材料中的一些逻辑关系:“关注自身的需要”与“渴望被他人需要”,“关注自身的需要”与“体现自己的价值”,“渴望被他人需要”与“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丰富的逻辑层次与关系是命题思辨性的一种表现。自我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需要兼顾而论,但论述的侧重点应在“被需要”。在思辨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偏重。

又如全国Ⅰ卷材料后面附有“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两句中,“际遇和机缘”“同行、成长”与18岁以前照应,“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与18岁以后照应,又分别照应任务指令中的“思考”与“联想”。这就意味着写作必须做到“写实”与“想象”的结合。

“写实”就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肯定有令“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可以重点进行阐述,兼及其他事件;“联想”就是要考虑阅读对象是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未来的17年,“我们”该如何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力量,攻坚克难,既“追梦”又“圆梦”,既个人“圆梦”又民族“圆梦”。“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需要考生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考试中心评价语)材料中列举的“器”能够引发人的联想:具象——器物、器皿、食器、供器、庙堂之器、国之重器,抽象——“器度”“器量”“大器晚成”“玉不琢,不成器”“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这些都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既可以理解为工具,又可以上升为精神、品质与文化。可以围绕着“器”写亲身体验,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北京卷作文第二题,要求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是最直接地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话题与建设生态文明有关,考生要想象祖国未来山青水绿、环境优美之前景,要形象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文章以记叙为主,但离不开抒情和描写,要写出自己对这种美好环境的喜爱乃至陶醉,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向往,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03

化大为小与以小见大

基于作文命题的特点,从写作的具体操作层面要处理好“化大为小”与“以小见大”的关系。化大为小,就是考生通过对文题的整体思考,从宏大的文题命意中选择一个小角度,联想生发,洞幽烛微,深入发掘。而“化大为小”最终是要达到“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的目的。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角度,“大”指的则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相对于一个普适性的观点,选取小切口展开议论就是小角度。以小见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旨。

全国Ⅰ卷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这个文题写作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列举现象,缺少“思考”,内容“丰富”,缺少中心。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处理好“化大为小”与“以小见大”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审读材料、引导语和任务指令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保证文章的选材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无主旨”“主旨分散”“主旨游离”等问题。如确定“中国梦,我的梦”的立意,可阐释将个人梦想放置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累积成中国梦的道理;如确定“愿为栋梁才,共筑中国梦”的立意,可阐发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如确定“获得幸福要靠奋斗”的立意,可阐释每个人的奋斗能赢得民族繁荣与昌盛的道理;如确定“接过圆梦的接力棒”,可阐释实现中国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道理。

全国Ⅲ卷的命题也很宏大,“化大为小”的做法就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立意。如选取第一则,可以阐释“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社会,效率和时间的重要性”的道理;如选取第三则,可以回答“我们应该怎样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大问题;也可以选取其中任意两则标语,建构起二者的联系,确定自己的立意,如第二则和第三则,可以立意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有“青山绿水共为邻”的发展理念。

江苏卷作文题也给了三段材料,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讲语言。第一段以“花”“鸟”为例讲“生活中处处有语言”,告诉考生“语言”不是人所独有的,花有,鸟有,处处有,启发考生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写人的语言。第二段“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列举“音乐、雕塑、程序、基因”也有语言,进一步拓宽了语言的外延。第三段说“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是讲语言的作用、价值。这是提醒考生,不要只是写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还要更深一层写出这种语言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于是这个问题几乎成了一个以“语言”为话题的作文,因而为考生创设了广阔的构思空间。但文章要想写出深度,需要“化大为小”,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以达到通过“语言”表现文化层面的深刻立意的目的。如“生活因语言而丰富”“生命在语言中演绎”“文明因语言而传承”“倾听鸟鸣与花语,让灵魂小憩”“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都是不错的角度。

天津卷由考生非常熟悉的“器”入手,要求考生围绕“器”的丰富内涵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展开写作,也要处理好“化大为小”与“以小见大”的关系,才能写出好作文。

2018年高考全国作文题目为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两方面的启示

1
.两耳要闻窗外事,读好社会这本书

2017和2018这两年的作文题特别是全国卷都是宏大的命题,是近期社会中的重大话题。高三作文教学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按专题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丰富积累,充实语料。这里要补充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宏大命题”的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一是我们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只不过“道”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生变化,当代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伦理、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二是从世界各民族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看,都会考虑为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三是从近年全国作文命题看,“立德树人”的理念一直凸显,突出“立德树人”,并非做政治论述题,而是鼓励考生把“小我”与“大我”相结合。至于作文中出现的虚伪人格和“伪圣化”习气,恰恰反映出作文教学及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应一味把板子打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作文备考时,广大考生应关注时事而非背诵社论,写作要大格局、高站位而非“唱高调”。

2
.提升思维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作文训练要特别注意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考生要把自我置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善于运用辩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并能化大为小,体现创新立意。

以上内容来源华语教学出版社

品牌图书

《2018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图书详情&购买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