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家:城里的家
梁东方
终于在屋子里坐着就可以感受到一阵阵清凉的风了。连续多少天的白天如夏,夜晚才是秋的状态,好像稍微有了一点点缓解。久久不能退去的高温,终于在九月中旬的时候慢慢地退后了一点点。比通常年份里的时间晚了至少一周乃至十天。能在城里的家中感受到窗外的风,是尤其不易的;周围的建筑已经非常密集,而唯一稍微有点空隙的一侧,最近已经全部拆迁,又要有多少多少栋33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了……
半年多没有在城里的家住过了。收拾、打扫、做饭、洗衣,迎接儿子归来。
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洗了。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洗衣服还能予人以成就感,一锅锅地自动洗好,人要做的只是放进去和拿出来、晾起来。晾起来以后,阳台上满满的衣物散发着洗衣液的清香,将外面的依旧炽烈的阳光全部挡住了。
晾干以后穿上,衣服轻了、软了、香了。与皮肤接触的每个部位都不再生硬;实际上以前也从来没有觉察过那种生硬,只是因为现在的对比,现在的柔软的感觉,才意识到原来的确是生硬的。
这是穿衣的正常状态吧,自己以前那样穿着的时候也没有觉到有什么不妥,只是如今这样洗了一次再穿上,才深深体会到了全自动洗衣机这样的设备对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多么大的意义。而在郊外的家里的半隐居状态中,洗衣服的频率明显也降低了很多。好在夏天衣服穿得不多,汗湿了扔到盆里一搓就可以挂起来晾干了。
离开以后回望,会发现在郊外的家,有诸多不同于城里的家的状态,那是一种精神生活为主的状态,吃住不过是附属功能,远远没有达到方便舒适的程度;正因为那样的不是很方便,不是很舒适,才暗示了某种摆脱掉束缚的自由。那是一种身心富有的感觉,这种富有的感觉不是因为自己占有得多,恰恰是因为自己要求得少。很少很少一点物质的东西就可以满足,就可以轻松地遨游在精神的天空。可见那些宗教修行所要求的简化吃穿住行,不单纯是形式,而是直接关乎内容本身。
在那样的生活里,面对窗外没有建筑的田野、茫茫的大地,反而没有任何孤独凄凉,反而忙碌而怡然。在经历了奔波一两个小时的骑车跑步抑或徒步之后,浑身带着汗水回到郊外的家,洗漱以后,实在是有一种浑身通透的新生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去了。那样的生活会使人产生一种抛弃物质的极乐感,乐此不疲,断然不肯终结。
离开郊外的家,好像就没有了悦动不觉思绪,就失去了写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是突然就处于一种无法聚焦的状态,茫然面对一片模糊的世界,陷于无感。失去了自然的支撑,只能返回书本和概念,只能过着索然的物质层面的生活而已。
城里的家也能看到阳光,看到夕阳,不过都是在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缝隙里,都是自然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城市即使没有遮蔽自然也一定是肢解了自然,留下的一点点空间,仅容人从缝隙里做一点没有长度的感叹一下而已,形不成有意义的凝望,也就形不成任何创造。
好在心态尚且安然,睡眠也好,过敏性鼻炎症状都减轻了,尽管凌晨一点多还是被鼻子的不通给憋醒了。
没有带稿子,没有带电脑,没有郊外的家的大自然……这些都使人在城里的家不能久待。但又必须待,因为儿子着了些风寒,需要照顾。
因为半年没有在城里住过了,所以多少有一种做客的临时心态,总想着走,回到郊外的家里了。这才注意到,已经被挤到了角落里的电脑桌上还有一台台式电脑呢!座位不能正对,只能侧对,但是并不很影响,总之比没有电脑好吧。
事隔多年以后重新打开这个旧电脑,虽然慢一些,但是写字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键盘与显示都很流畅,不大习惯的是随着双手在键盘上的敲击,连带着会让支在桌子上的电脑屏幕跟着一起颤抖。这是过去在使用电脑桌的时代里从来没有留心过的现象。因为这么多年笔记本电脑外接键盘的使用经验而被对比了出来。
这样的抖动如列车碾过铁轨一般均匀而持久,对应着的是敲击键盘的滔滔不绝。在一个内心安定的地方,即使是一台老电脑也一样会被使用者运用如飞的。
半年后回来,还是有诸多因为对比而来的熟悉又陌生的好感觉的:郊外的家里的简陋单薄被对比了出来,城里的家的宽大和方便,水电气直用无碍,洗澡方便,购物方便……这是城市生活的特点。
郊外的家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隐居状态,至少是半隐居状态。因为远离尘嚣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于感受和表达。回到城市里,立刻就没有了郊外的自然物象予人的那种时时刻刻的提醒,提醒你天地四季的存在,提醒你人生最重要的审美享受就在眼前。
城市提供的购物的方便是吃饭的方便、消费的方便、交通的方便、与人相见的方便,这种种方便的代价是人与自然的隔绝。城市里的方便和舒适都只在屋子的范畴,最多也就是本能欲望范畴之内,基本很难到达灵魂、心灵的审美层次。让人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所谓作家艺术家大多都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除了引经据典、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之外,他们不过是在不与天地相往来的情况下制作所谓精神产品的。那样的作品的无源之水的质地,也就完全可想而知了。
回到城市里的家,像是来了一次周末异地之行,虽然感觉不错,但是内心里并不愿意久留,想待一会儿就走,回到自己的郊外的家里去。这就是内心里认定的家在哪里的问题了。在一个地方住惯了,就会认定只有那里才是家。那种说起来很轻巧,但是实践起来却一定有着内心的撕裂至少是不适感的,在不同地方的家里随意居住的所谓理想生活方式,实际上大多数都禁不住落实。在相对固定的一段时间里,人的心只能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在曾经的家里,在依旧是自己家里的地方,找不到可以长时间待下去的角度和姿势,因为没有习惯了的郊外的家里的那几个可以望见田野的的位置。重新适应之前,就会一直想立刻出发离开这没有天地自然的城市生活,回到郊外的家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