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管理者的灵魂拷问:如何让技术专家们高效工作

麾下没有得力干将,是每一位管理者都会头痛的问题。但假如你已经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技术专家,新的问题又会涌现:他们往往十分自信,很容易发生争论,并极难达成共识。无论哪种情况出现,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团队效能低下。

在 4 月 9 日的鲲鹏说上,声网合伙人 & 技术 VP、首席音频专家 高泽华来到节目现场,他对管理者的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了三大类灵魂拷问,并阐述了自己的经验见解,其最后一问尤为关键。作为技术管理者,面对这些问题,你又会如何作答呢?

口述 | 高泽华
编辑 | 王一鹏

大家好,我是来自声网的高泽华,非常高兴能来到本期 TGO 鲲鹏说线上直播节目,感谢节目组的邀请和大家的支持!不得不说,TGO 鲲鹏会汇集了许多技术领导者,大家在这里一同学习和成长,共创共建。加入 TGO 后,我也收获了许多难得的管理实践经验,了解到许多产业前沿动态。当然,TGO 也欢迎大家的加入,感兴趣的 Team Leader 可以直接在公众号菜单点击“成为会员”。

2014 年声网 Agora 刚刚成立时,我就加入了这个团队。算上此前的工作经验,我对从嵌入式系统到云计算业务体系下,全链条的数字音频技术都算比较熟悉。而在技术管理方面,我的经验大多来自于实战总结,不是来自培训或书籍的理论内容。因此,我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本次分享,尽量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实践经验。

第一问:后疫情时代,为团队的人才发展提供了什么机会?

我相信这段时间,大家都经历了强制性的远程办公,有了许多切身的体悟。

在疫情开始前,许多管理者觉得远程办公看不见、摸不着,容易使员工上班“摸鱼”,不易于管理。实际应用之后,我们发现远程办公确实有很多坏处,包括:远程办公很累——在办公室,累了还能出去走走、放松放松,远程办公往往一天都不离开椅子和电脑,节奏更快了;远程办公很难实现情感连接,因此也不太适合长时间、细致的沟通……等等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远程办公的优点,它使团队更高效。因为远程办公节省了一线城市长达数个小时的日均通勤时间,起床后洗个脸就能办公,下班后刷个牙就能睡觉,远程办公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时间利用率。

再者,远程办公非但没有让联络变得困难,反倒让找人很容易了——无论对方的地理位置在哪,语音或视频拨打过去就能开始交流。

最重要的是,远程办公可以拓宽企业的人才储备池,毕竟很多高精尖人才不一定在本城市,拥有远程办公的良性机制,我们就有更大机会去掌握 21 世纪最贵的资源:人才。

其实在声网,我们团队就是全球分布式架构,在硅谷、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班加罗尔、伦敦、东京、纽约等地都有办公室,如果没有远程办公,这么远距离、跨时区,是无法达到高协同和高效率来工作配合的。疫情早期,全员居家隔离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研发的 Agora Video Call(简称 AVC)远程办公。一个部门一个虚拟会议室,实时在线,所以对于我来说,远程办公其实让找人变得简单了。

第二问:后疫情时代,为团队的人才发展提出了什么挑战?

表面上,后疫情时代增加了团队的管理和协作难度,但实际可能只是暴露了我们此前的管理问题。比如对团队成员的规划不够清晰、不够收敛、可追踪性不强;比如在人才密度问题的治理上,我们一直是缺乏相应手段的。

这些不足,使我们应对的挑战变得棘手。

反映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人才背景差异的存在,使得团队很难高效达成共识并拿出成果,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声网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协同办公领域,都有一定的经验。来自多元文化的团队,虽然创造力更强,但确实很难达成共识。有时本地团队已经拿出成果还是试错了,多元文化团队的项目还没启动。怎么样让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专家,在同一个团队里高效协作,这是技术管理的难点;

2、传统技术管理方法需要得到有效落实。很多管理者觉得自己性格外向,就觉得自己管理能比较强,其实不是的,管理要多从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比如,你有没有真的为一个下属,深入地进行职业规划?这也是技术管理的难点。

第三问:那么,应该怎样高效达成共识并拿出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在现代技术管理理念中,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或思考。比如谷歌是最早倡导、落地合同制的一个伟大企业。不同于合伙人制和股东制,就是为了解放公司的创造力;还有一些流派强调执行力,一些流派推崇日式的管理方法,理论很繁杂。

我个人对此问题的答案可以分成 4 点:

  • 执行力——让团队快速达成共识并拿出结果;

  • 创造力——让团队更好的达成共识并拿出更好的结果;

  • 凝聚力——让专家们达成共识并拿出结果;

  • 领导力——吸引更多专家参与达成共识,并拿出结果;

在早期的管理工作中,有时我会进入一个怪圈:我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也欣赏执行力很强的人,不太欣赏每天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的人。但在实际工作中,与单纯执行力强的人配合会很累,好像每件工作都要和他沟通。

所以我们通常会希望,那些执行力强的人,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当然二者并不是严格互斥的,想的多的人,不一定做的就少。

从当前时代来看,很多 85、90、95 后甚至是海归人员,都具备非常独立的思想,如果管理者不能任务背景、出发点说明白,这些员工很难拿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单纯靠执行力远远不够,因为创造力会成为阻碍。他会更注重自己创造力的输出、个人的成长,而不是一定要把工作任务完成。

对于技术专家的协同来说,分歧可能会更大,因为专家往往很自信,甚至不愿仔细听对方的道理。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声网的一次讨论会中,我居中组织两方技术团队进行沟通,并且已经听懂了双方的表达意图。

但这两个团队互相间的知识背景、结构、体系却不在一个层面上,使得人人对会议内容的理解都不太一样,都希望用自己的逻辑重新解读,不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使得一个问题被反复问了 4 遍。

再举个例子,比如做工程和做算法的,天生就是两套不同的逻辑。在外部人士看来,双方的讨论往往接近两天平行线,感觉永远不会有交点,因而造成执行力下降。

这就需要我们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决断能力,以便在关键时刻快速推动事情落地,这是凝聚力的体现。

最后一点,如何吸引更多的专家一起达成共识并拿出结果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公司的人才密度,

比如,我为何愿意一直留在声网?因为公司 CEO 赵斌(Tony)是技术出身,他 1997 年作为创始工程师参与 Webex(网讯)创业,2007 年作为 CTO 参与 YY (欢聚时代) 创业,对技术非常理解,非常善于去挖掘一个人的喜好和创造性。

有一次我找到他说:我想做一个新的编码器。其实心里挺忐忑的,一家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很难去做一个新的编码器,因为投入会非常大,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公司像 Skype,都会实现自己的私有编码器,甚至开源,如同 WebRTC。

当时 Tony 说,你先阐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说说为什么其他团队没有做,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当我用少量时间将自己的观点做了验证和解答后,他承诺:你可以先用全部的私人时间,和 1/3 的工作时间,实现一个 Demo;之后我可以给你拨人,支持你作出真正的结果。

这件事极大的启发了我的创造力,也让我在高度自驱的情况下,实现了后来的 Agora SOLO 编码器。

后来在公司战略团队筹备组建时,一个大牛通过猎头的联系,表示有意愿加入公司。但当他得知入职后不会直接向 Tony 汇报后,甚至都没有聊过就拒绝了邀请。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件事,很多技术专家会因为 Tony 的领导力、凝聚力,自然靠拢、团结,如果我们成为这样的领导者,自然可以让企业的人才密度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个人努力的目标。

说了这么多,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团队每个人的事,换位思考是一个关键。执行力和创造力的统一,是每个人的事;凝聚力和领导力的统一,是管理者的事。

技术瓶颈的管理与感悟

刚毕业的时候,我太太在某 PC 工厂工作,负责 IT 物流。

当时出现这样一个案例:同一家工厂,一边生产 A 品牌笔记本电脑,一边生产 B 品牌笔记本电脑。同样的人、同样的流程、同样的工序、同样的质量标准,但 A 的质量就是更好。

后来大家发现,A 品牌其实是供应链处理的比较好,货物到达及时,总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质检通过率也比较高;而 B 品牌由于供应商管理的不够好,导致员工总是在加班加点,要么特别忙,要么特别闲,质检率相对较低。当时我太太就同我讲,你不要买 B 品牌的笔记本,质量肯定不过关。

在后来的工作生涯中,我总会回想起这个案例,并将其引入其他领域。去年 10 月份,我因为工作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压力特别大。

那时我认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同样的办法,同样的经历,我已经不能做更多的事情,精力饱和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管理团队,用了 80 分的精力,自我评价收获了 100 分的结果,他人评价产出了 120 分的结果;而我可能用了 120 分的精力,给自己打了 80 分,他人评价是 60 分。

管理团队其实就是管理自己,如何能把时间、理念、想法、信息都管理的更好,展现给协调者,配合好合作的专家,就是管理者能力的体现。

另外,我们也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就是在解决不同的、困难的、棘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销售理念、工厂管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得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

但奇怪的是,我们的投资回报比一直低于国外,尤其是相较于美国。放在当今的资本宠儿科技公司身上,就是技术管理的过于粗放,导致始终无法发挥人员的最大效能,负责生产的肌肉和交付的结果不成正比。

怎么评估技术管理做得好不好?最核心的考察点是,同样一批人,在你的管理下,效能会不会更高,合作的会不会更愉快?不但要同行业比较,而且要自我比较,所以这样的提升永远也不会停止。

好,我的分享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希望大家都能不断提高,成为更优秀的技术管理者。

(0)

相关推荐

  • 管小团队靠执行力,盯住人才有效

    带大队伍靠教导力,培养人是王道!团队规模不同,要求迥异,执行力讲究短期效率,教导力讲究长期效益,两种能力,两个境界! 团队大与小,考验的不仅是管理水平,更是综合实力!从带小团队,到带大队伍,需要你转变 ...

  •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得与失

    文丨大胯 · 主播丨小七 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远程办公? 至少在国内,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得远程办公的普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碰上了农 ...

  • 技术管理的日常,管理小记

    [团队管理的最终目标] 团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日常需要着重做什么? 是组织一次技术沙龙?是交付一个促销活动上线运营?是更好的流程规范?还是更好的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方法? 上面这 ...

  • 远程办公快来拯救苦哈哈的“大忙人”

    中国传统新年刚过去没多久,相信在年关将至的时候很多人都像打仗一样,忙忙碌碌.人们在处理常规工作之外,一方面要做各种年度总结和规划:另一方面,回家团聚的思绪萦绕心头,计划新年假期出游.计算抢火车票的日子 ...

  • 2020企业开年第一关:在家办公

    一场疫情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谁也没想到2020的开年会是如此艰难. 2月3日是不少游戏厂商启动在家办公的第一天,相信很多团队在这一天都有点手忙脚乱.以往开年第一周,在同事领导的面对面关怀下,在办公室可 ...

  • 对员工表现不满意? 管理者必答的三大“灵魂拷问”!(文末附双重福利)

    在平时的授课或一对一教练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管理者抱怨对员工的表现不满意,比如,员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新员工的凝聚力低.老员工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用黄金三问来让管理者反思.以管理者抱怨 ...

  • 灵魂拷问:为什么男孩开窍那么晚?原来他们的大脑如此不同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但给男孩妈妈的是一盒黑巧,100%那种,又苦又涩." 你永远无法猜透,一个男孩的小脑袋瓜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奇思妙想--养男孩究竟有多难?谁养谁知道. 今 ...

  • 明明业绩不错为什么就不涨?半导体再遇灵魂拷问 方正证券:周期未至

    近期,半导体板块走弱,本轮半导体龙头士兰微周五也惨遭跌停,市场对科技股持续性的怀疑声再次四起.科技股还能不能支楞起来了?方正证券对此表示,短期估值仍会受压制,静待下轮补库存周期. 半导体整体业绩尚可 ...

  • 灵魂拷问!火遍古今中外的“天国宝石”,到底值不值得盘?

    近日中央电视台节目中,一条皇家蓝玉化绿松石念珠在与市值46万元的两公斤黄金竞价时胜出,每克价格达万元. 绿松石价格近年来逆市上扬,5年间价格上涨了近20倍,1克优质绿松石价格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 ...

  • 复试问答篇 | “灵魂拷问”你能答对几个?

    还有人不知道小司最近在更新[复试]系列嘛,年前不复习,年后两行泪. 想一想哈,过年期间肯定不会学习了,年后该复工的复工.该复学的时候复学,复学之后又要忙上课和毕业论文,所以~趁年前的空窗期,能多了解一 ...

  • 灵魂拷问:年初你“追星”买的基金翻红了吗?

    原标题:灵魂拷问:年初你"追星"买的基金翻红了吗? 摘要 [灵魂拷问:年初你"追星"买的基金翻红了吗?]今年年初吸引了一大波粉丝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如今新产品业绩 ...

  • 破除缠论束缚(十):来自背驰的灵魂拷问

    破除缠论束缚系列,一定以最通俗的语言来写,没有什么晦涩难懂.既然是破除缠论束缚,当然不能以缠论传统视角来看,每篇都有新意.常常阅读,关于缠论的大小谜团,定会逐步破解. 背驰是学习缠论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 ...

  • 刘涛深夜灵魂拷问:中年女人的崩溃,都是短暂且无声的

    作者:梦鹿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1) 9月15日凌晨,刘涛忽然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当感到无力的时候,是该思考?该停泊?该逃避?还是该如何是好? 一时间,她的灵魂拷问被推上了热搜,很多网友都揣测她 ...

  • 印度火葬场老板痛哭,家属灵魂拷问令人心碎,活人担心死得不踏实

    据印度媒体报道,一名火葬场的老板收到了自己确诊新冠肺炎的检测报告,对于近段时间一直连轴转的他来说,确诊似乎让他长出了一口气,给了自己一个能歇一歇的理由. 由于疫情失控,火葬场老板看到了太多人间的悲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