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认可与激励,如何向社群运营思维取经?
在上海的某地铁站内,排队等候列车的人们有的望着远方,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低头看着手机……“您好,能麻烦您帮忙扫一扫吗?”忽然,一个礼貌却有些程式化的声音不大不小地飘到了一位“低头族”的耳边。他有些惊愕,疑惑地抬了抬头,看到一个穿着时尚的女生一手恭敬地举着自己手机上的二维码,一手握着一把彩色的卡通铅笔,对他说道:“我们是自己创业的,麻烦关注一下哦,聚个人气,这个小礼物送给您……”低头族微微皱了下眉头,有些抱歉地表示自己不需要这个礼物,委婉拒绝了。女生笑着说了声“谢谢”,再次向下一个“低头族”,重复之前的对白……为何要“聚人气”?且不论最后的成败,上面这位创业者想要的“聚人气”,意欲何为?这恐怕与今年来说盛行的“社群经济”不无关系。其实,关于“社群经济”目前尚未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智库百科上给出的阐释或许可以让人们略窥其含义:“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社群经济”存在的先决条件即人群的集聚,即能否“聚人气”。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由人的自由组合已非常便利(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多么容易,比如上述创业者的经历)。然而,那些成功的社群无不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们能够激励成员能够保持参与热情,不断推动社群发展,进而创造经济价值。无论是雷军的小米手机、内容与媒体平台罗辑思维、大众创业孵化加速器黑马社群以及无数成功的大V店和微商,都是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依赖成千上万的粉丝群体通过参与活动、购买服务或产品、宣传活动、推动社群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与如今这些风生水起的社群不同的是,在人员已经非常稳定的组织内部,管理者却时常为员工的认可与激励发愁。国际招聘公司罗致恒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英国仅一半的员工认为他们的薪酬与自己在工作中所付出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相当,年轻一代远远持此看法的比例更高。因此,罗致恒富指出,当今企业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之外,还必须以有效的员工激励/认可项目来吸引员工。事实上,很多企业出于激励/认可员工的目的设置的一系列项目,员工却并不为所动。那么,企业应该向社群运营学点什么呢?员工认可的前世今生员工激励/认可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话题。但是今时不同以往的是,劳动力群体的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员工步入职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自主性强,渴望获得认可与尊重;渴望比较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喜欢做自己可以选择的工作,而非经常遭受管理者的批评指责。否则,一旦稍不如意,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如何有效激励/认可新生代员工,提高其忠诚度、控制员工流失率等,已成为当今管理的新课题和挑战。根据光辉合益(Korn Ferry Hay Group)的一项调研,尊重认可已经成为当今成为年轻员工留任的三大“绊脚石”之一。影响年轻员工留任的主要因素
(图片可点击放大观看)来源:合益集团中国趋势报告——2015年第二季度与此同时,员工激励/认可的形态在当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员工激励/认可项目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对这些变化的忽视所致。全球最大的员工赏识激励公司O.C.Tanner,曾经从认可的奖品、时机、形式、范围和价值等几方面,对比了员工认可的发展变化。员工认可的前世今生过去现在认可的奖品通用奖杯——无论工作成就、工作年限如何,每位员工都会获得同样的奖品。个性化、象征性的纪念册——公司会针对员工的具体成就,奖励具有个性化意义的礼物,奖品会根据公司的愿景和价值观量身定做。认可的时机仅针对重大的成就:只有员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才会获得正式的认可。员工的日常努力通常不会得到赏识和感谢。认可员工的日常成功:不仅是对重大成就进行奖励,员工还会受到电子卡片或者同事的感谢信,来纪念某天不平凡的工作。认可的形式至上而下——只有管理者能够认可团队成员,同事之间未被授权去赏识他人,部门之间的相互赏识也很少。同事、团队以及领导者均可对员工实行认可——如今,直观的认可工具已被授权给员工,可以进行同事对同事、管理者对员工的认可,鼓励每个人都去赏识他人的卓越工作。认可的范围认可仅限于同城办公的团队中:在前互联网时代,员工认可仅限于面对直接的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现场演示来实现。认可已跨越地域的边界:如今的团队可能拥有来自跨地区或者全球范围的员工,因此员工认可已经发展为包括针对各种情境下的虚拟认可解决方案。认可的意义认可是一种特殊待遇:在招聘过程或者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员工认可”被当成是亮点或者特殊待遇。认可是雇主必须实行的最佳实践:员工认为来自雇主或者上司的认可最有可能激发其卓越工作表现。O.C.Tanner同时指出,组织实施员工认可需要明确三个关键点:1.让员工认可更具共鸣的最佳方式,即让认可及时、个性化且具体化;2.员工认可要将赞赏与情境恰当匹配,呈现的方式要传达出组织的真诚;3.无论是对哪个国家、哪个代际的员工,员工认可都是激励卓越工作表现的首要推动力量。像社群运营一样做员工激励/认可除了对上述观点的了解之外,其实,通过观察那些成功运营的社群,不难发现组织与其目标高度一致,即都要通过留住成员来产生积极的意义,对社群来说是让成员保持参与度、产生购买力、推进社群的影响力,而组织则是希望提高员工敬业度,保持卓越的工作表现,促进业绩的发展。组织的员工激励/认可项目该向成功的社群学习哪些鲜活的策略呢?1.认可员工需要“巧立名目”,充满意义社群中的人们往往基于共同的兴趣、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积极完成共同的任务,个体与群体智慧碰撞的价值,进而推进社群的发展与壮大。无论是由个人、品牌或者平台建立起来的的社群,目标人群的集聚与互动都是社群经济得以开启的重要因素。例如小米手机选定的目标用户是“手机发烧友”,他们的特点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追求时髦,但又对智能手机的价格比较敏感。而小米手机打出的旗号就是“高配置,低价格”,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并逐步将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粉丝并沉淀在社区中。组织实行员工的激励/认可时,不妨多一些“巧立名目”,对不同的人群实行差异化的认可。例如,某互联网公司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员工一些行为的时候,不是讲一系列规章生硬地贴在文化墙上并强制员工执行,而是采取发“节操币”的方式来进行。即每个人每月的额定“节操币”为250元,同事之间认为谁的表现好,每次可以给他转让5元“节操币”并写上相关理由。只有经过互动流通之后的“节操币”才算被激活,每季度末的最后一周可在公司指定的咖啡厅进行兑换消费。通过这种方式,员工之间建立了横向评价体系,谁得的“节操币”多,谁就得到公司的肯定,不是由老板来评价。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很重视自己在单位的“节操”,在获得被认可的满足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同事之间的互动,对个人和团队业绩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确认场景,让认可充满仪式感小米社群最具代表性的线下活动即“爆米花”活动——用户见面会。“爆米花”活动的全程都会让用户充分参与,如在论坛里投票决定在哪个城市举办、现场表演节目的海选、会场的布置等等。每一次“爆米花”结束的晚上,当地资深米粉还会和小米的团队一起聚餐交流……在这场欢乐聚会的最终呈现上,小米会特地铺上红地毯,设计T型舞台。对于社区数百万米粉选出几十位在各个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资深米粉,为他们制作专门的VCR,请他们走上红地毯,领取一份属于他们的“金米兔”奖杯,可谓仪式感十足。无论为员工提供怎样的福利待遇来表示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仪式感”都不能被忽略。这就是为什么有升旗仪式、颁奖仪式、授勋仪式等形式的存在,都更加强化和升华活动的内核和意义。企业下次对员工进行激励/认可,何不也来一次走红毯式的“最佳员工”颁奖呢?3.定制化的奖品,通过认可营造归属感小米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深入还走进用户的需求链,进而契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小米的商品品类中,除了有围绕手机的保护壳、移动电源等配件,还有其他很多冠以“小米”两字的小物件。小米的官网有各种“MI”主题的T恤,也是为了给米粉们营造一种归属感。O.C.Tanner的一项调研表明,即使员工拥有强劲的消费偏好,公司提供的现金奖励也不太可能像奖品一样有效地让员工感到受赏识。该调研中受访员工最让他们感到最受雇主最赏识、让自己拥有归属感的奖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表达赞赏(通过雇主表达正式感谢时赠与)、具有象征性(如带有公司品牌标识纪念品)、个性化奖品(符合被认可情境的名牌消费品)。可见,针对不同员工量身定制,员工收到的惊喜和被打动的效果更为明显。4.扩大参与度,认可员工的同时推动组织发展与小米社群有所区别的是,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尝试着去思考,社群定位于职场白领用户,这一点就注定了用户基本上是主动参与其中的。当然,罗辑思维也会定期举办线下活动,加深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在海尔,则是通过组织变革,发展平行自组织,致力于打造社群生态。通过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RM)将用户画像,满足用户的潜在的个性化需求,社群成员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使用户成为“产消合一”自主生产并输出价值。通过扩大员工参与度这一社群运营思维而成功打造员工激励/认可项目的案例,还可以看一下全球最大劳动力管理软件服务供应商Kronos的“喝彩Shout-out”项目。该项目鼓励每位员工及时对身边的同事进行认可,其全球范围内的员工,只要有与“合作”、“客户第一”、“勇气”、“谦逊”、“赋能”这五大行为相关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被发起“喝彩”的理由。员工们可自行将这些理由写下来,登录具体的全球网站进行提交,被认可(喝彩)的同事及其经理会自动收到一封邮件,每一份喝彩都将进入抽奖池,大奖每月揭晓一次,在财年底还有机会获得一份超级大奖。这个项目不仅充满趣味,还能够不断增进同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局限于每天见面的同事,对于远程合作的同事同样能够发出“喝彩”。该项目的开始,使该公司范围内容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