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遇不变

反复挣扎,意在求存,由器物之变而制度之变,由洋务运动而戊戌变法,甲午战败是节点。
参照日本明治维新自上而下、全面西化的作法,光绪帝亲政后,励精图治,推行变法,朝野上下,跃跃欲试,献言献策,康有为便向光绪帝呈送《日本变政考》,其乐观预计,以为找到了进步的规律,“若以中国之广土钟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不变无以维持,变则触及各方利益,变与不变之间,博弈中求得平衡。朝廷内部皆不满于制度,却又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个制度。毕竟是在野人士,虽克励振作,却是具身界外,过于乐观,根本不解朝廷现状。毕竟皮比瓤大,慈禧太后以“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软禁光绪帝,处决六君子,花锦之春,终未呈现。
转型未竟,矛盾激化,亡羊补牢,迟胜于废。慈禧太后西狩回銮后,知道不变法将难以维持运行,下诏预备立宪,民间期待再次高涨。不承想行动之前拈轻避重,预设“四不变”基本原则:“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满族统治不能变,最高皇权不能变。”废止是一回事,变法是一件事,废止不宜,变法设限,改革中央官制时,又宣布“五不议”:“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以西学为参照,而不以西学为标准,“新政”难新,出发点是维持残局,皇位永固,劲风朝烈的民间期待,则是河山带砺,国富民强。
水缸已冻成实心,岂可迅速消融。“四不变”“五不议”语料以里,恰是问题的根结所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议者。实行立宪的时间为悠悠十年之后,但眼下的内忧外患已不及等待。萎靡其魄,恶劣其躯,事业中止,种族凋零,内忧也;长城内外,敌骑横行,失地之还,不知何日,外患也。各省不断提出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的诉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化,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互呼应汹涌,如潮然”,变法无疑是此间“同趋于一方向”的“思想之进路”。请愿之下,预备期缩至五年,但仍有条件,国会召开之前,须先设责任内阁,待内阁名单公布,半数为皇族满人,诚意公信受到质疑。世道罹乱,不堪水深火热,虽如此,人心未死,公论犹存,幻想破灭后,千年梦惊,革命主张遂浮出水面,孙文等人一下子成为关注焦点。
时代悲剧,谁人阻止;大厦既倾,谁人匡扶。旧制一日不除,国难一日不止,辛亥义举,革命一夜之间成功,可怜“四不变”“五不议”者的心思枉费,设置徒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