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饮食养生方法有真有假,专家告诉您:该怎样识别
#医生来辟谣#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近些年饮食养生谣言盛行。过去主要出现在电视媒体上,现今则多出现在互联网,打开手机朋友圈和微信群,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什么“土豆能降血压防中风”、“牛奶有毒,是小牛吃的,不是人喝的”,令人振聋发聩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着实能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冠以“中医世家、养生专家”的大师,通过快递邮寄印刷品,大多出于卖产品赚钱的动机。
谣言盛行
不少人相信这些奇招妙法能不花钱治病,不只病情加重了,还吃出了其他的毛病。
谣言屡屡不断,此起彼伏,或是旧调重弹,或是改头换面。说过“茄子治百病”,现在又说“芹菜降血压胜过降压药”,说过 “牛奶是小牛吃的,不是人喝的”,现在又说“牛奶胆固醇含量高”、“牛奶有激素,不能喝”,……不一而足。
奇谈怪论的谣言之所以盛行,就制造者而言,是利益驱动,是它有市场,是有人相信。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牛奶,牛奶之所以难在我国中小学生与广大居民中如日本等许多国家那样普及,便是有相当多的人相信有关牛奶的种种歪理邪说。
抵制谣言
歪理邪说就是伪科学。为什么伪科学盛行?老百姓不断受骗呢?笔者归纳了5个原因:
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将健康放在第一位,对保健知识非常渴求,不少人却找不到正确的渠道。
2.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在我国的发生率逐年提升,这些病都与不合理的饮食有关,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很能蛊惑人。
3.受医疗条件限制,我国存在较严重的看病难问题,很多人便想通过不吃药和少花钱的办法医病防病。
4.一些媒体把关不严,明星作秀和所谓“名人效应”,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很多人对饮食养生存在急于求成的浮燥心理,对饮食营养的作用缺少了解。看重的是,十分钟就能学会的速成养生法,一听就会的治病绝窍。越是耸人听闻,立竿见影,就越让人信服。
笔者认为,伪科学之盛行,最根本的是居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营养常识,缺少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也即是,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为伪科学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达标者仅占4.66%。如很多被调查的居民不知道'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成年人牛奶日摄入量’等”;“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几乎没有营养知识,更谈不上营养意识”。
兹以对当前很常见的由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为例,我国是全球笫一肥胖大国,但只有7%的居民对肥胖危害健康有正确认识。
肥胖有害健康
国际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日前有文指出:“我国的男性超重肥胖人群与欧美国家不一样:在欧美国家是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人群,其超重肥胖率是较低的”。在美国,发生肥胖率较高的人群是收入低和受教育少的黑人群体。而在我国的“男性中,则是收入越高,超重与肥胖率越高,从教育水平来看,男性的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也越高”。
这说明,我国的富裕阶层之所以超重与肥胖率不断升高,除同经济状况优越有关外,也说明受教育水平不决定人的健康素养。表明在我国即使是教育水平高的人群也没有既往在学校里接受过饮食营养教育(食育),平时也不学习。所以,有人说在城市白领成年人中,相当多的人不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以至狂吃海喝,丝毫不顾及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
可见,缺乏基本的健康与营养常识,不能正确的看待食物的营养保健功能,是国人受伪科学蛊惑的重要原因。
张悟本宣揚茄子治百病
养生大师惯用的一个手法,是利用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肆意夸大某一食物或其制品的功能作用。
中医说的“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和药物都源于大自然,而不是说某一可食之物就是治疗某病的药物。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食物的功能是通过所含的成分实现的。但这些成分必须在达到一定的量和持续相当的时间时,才能充分的发挥功效。例如,土豆与芹菜含有的矿物质钾,能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钠起到降低与稳定血压的作用,可以预防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但研究表明,只有在长年每天吃3枚中等大小的土豆,获得700毫克以上的钾时,才能将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减少40%。芹菜则要每天吃1斤以上才成。
食物并非治病的药物
尽管土豆、芹菜含有的钾有降低与稳定血压的作用,但我们却不能将其当作防止中风的灵丹妙药。因为不管什么食物,过多食用,都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人的胃口有限,多吃了土豆、芹菜,就要少吃其他食物,不只不现实。重要的还是,因为少吃了其他食物,就势必要缺少某些成分,将影响人从其他食物中获得另外的营养与保健效果。顾此失彼,久而久之,违背平衡膳食原则,便将导致营养失衡,会使身体遭受更大的损害。更何况,导致人血压升高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由高钠造成。而且,高钾对于合并有肾病的高血压病人还可能有害。
最近,网上有人将黑枸杞称作软黄金,炒作成万能的治疗体虚的神丹妙药,1斤售价数千元,则是利用了中医黑色食物补肾养肾的说法。其实,黑枸杞与红枸杞的功能成分花青素相差并不多,而花青素的作用也没有那么神。
清除网上的谣言
生命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多变性,使饮食保健不能按一个或几个固定模式施行。营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饮食养生原则必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养生大师的另一惯用伎俩是宣扬个例,以偏概全。
试举一例。网上流传×××天天喝××品牌的酒,享寿百岁。由此便推而广之的得出此酒能延年益寿的结论,××品牌的酒因而就是寿酒。这显然是忽悠人的,但却赢得不少人信服,使××品牌酒销量长盛不衰。其实,××酒也是含有酒精的酒,酒对健康与寿命的损害,是经过国内外无数的研究证实的。
正确的看法是:即便这一个例存在,而且这人是名人。也不能推广至他人,不能让大家仿效他而端起酒杯。要知道,流行病学调查必须要有相当的例数,在统计学上数量越多,说服力越强。个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科学上也不存在名人效应。
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营养知识的科普宣传做了很多工作。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已发行了数个版本,它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国家卫生部与卫健委多次下文强调以该指南为指导,在公众中普及营养常识。然而,事实是,符合医学原则的正确的饮食养生观,却很难在我国为一些人接受。
二战后,在日本、美国、欧州、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自小就接受营养知识的教育。日本立法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在学校吃营养午餐,将食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列做教学内容。政府设有专门的食育推进机构,由内阁总理担任议长,把提高居民体质放在重要位置,负责健康饮食教育。
在日本,歪理邪说是站不住脚的,是无人敢造谣胡说的,也是不会有人接受的。
正是在法律保证下的饮食营养教肓,经过了举国上下70余年的努力,日本才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的长寿大国。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饮食营养历来重视不够。由此,国人的健康素养普遍偏低,也就不足怪了。所以,我们必须自觉的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
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上是将饮食养生当做“保命哲学”批判的,人们不敢谈饮食营养,更没有机会学习营养知识。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起,直到八十年代前,国内的医学院校是不设置营养课的。至今。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仍没有如日本那样设立食育课程。
然而,尽管现今我国居民没有接受系统的饮食营养知识教育的机会,营养观念淡薄。但近一二十年,相当多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对饮食养生知识的渴求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做为从事数十年医生行业的营养学工作者,笔者痛切地感到:人的头脑不为正确的思想占领,必然为错误言论提供可乘之机。提高国人的健康素养特别重要,急待解决。
老人急需营养知识补课
综上,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乃是我囯至今尚没有颁布一部有关饮食营养的法律或法规。无法可依,便为伪科学泛滥提供了机会。
医学科普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
一个刚出道的年青人或专业资质不清楚的人,在互联网上微信里所说越是确之凿凿,越是稀奇怪异、前所未闻,就越是不可信;那些娱乐性很强的视频和节目,难免不存在偏颇的内容;随着赠品邮寄的小册子,刋登的所谓养生的短文,很可能断章取义的摘编,让人误读;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经历的人,在媒体上谈病和回答如何治疗,为利益驱使,多数难靠谱;在参加有商业性质的活动时,人们应特别警惕夸大产品功效的宣传,不要被商家信誓旦旦地保证忽悠了。
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养生知识,存在一个如何选择正确渠道的问题。也即是,营养保健知识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营养专家讲座
在当前,笔者建议大家:要积极参加由政府部门和有责任心的正规的公益组织举办的科普活动。例如,科协在社区创办的科普大学、卫生部门举办的健康讲座,以及选择阅读有资历的专业人士撰写的作品等。
亲爰的网友:您同意我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