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改善口臭、口黏、口没味儿

中医是我们5000的文化,随着西医资本的进入,中医已经慢慢的被倾世,作为中华儿女和中医爱好者,如果都不坚持宣传民族文化,最终,中医文化会被蚕食消亡。这是名族的悲哀。所以,小小医方要坚持下去,为人民服务。

今天和大家讲一个方子,叫“平胃散”。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方子——

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加上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这个配伍,源于《简要济众方》。它是中医方剂学教材里,介绍的第一个祛湿剂。主治,湿滞脾胃证,可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脾胃有了湿邪,出现了腹胀、口淡无味、食欲不好、恶心、嗳气、肢体沉重、倦怠嗜睡、大便不成形,以及舌苔白厚而腻,脉象缓的人,用它就比较合适。

用这个除湿方子,能干什么呢?

第一个,嘴里黏黏糊糊的、没有味道。

这个现象,身材肥胖的人说不定,就多少有这方面的体验。

话说有一个48岁的女子,姓刘。

他吃东西不讲究,甜腻、生冷的东西,随便吃,而且吃起来没完。

最近一周,忽然感觉嘴里黏腻,吃什么都没味。

对着镜子,张开嘴一看,发现舌苔白腻。看上去,就好像撒了一层面粉。于是,她就刷牙,刷舌苔。但是无效。

后来,去看中医。刻诊,见脉濡缓,舌淡胖,苔白腻,舌边有齿痕,除了口黏口淡以外,自述平时便溏,不太想喝水。有的时候胃胀,身体懒洋洋的,不爱动弹。

医家了解情况后,开了一张方——

白豆蔻6克,苍术12克,薏苡仁、茯苓、白术各15克,陈皮、厚朴、藿香、佩兰各9克,(后下),甘草3克。

患者3剂药喝下去之后,诸证都有缓解。效不更方,再服6剂,诸证悉平。

这就是调治脾有湿气案列。

接下来,给你说一个口臭的事儿。

口臭和脾湿有什么关系呢?平胃散可以治吗?

有一个26岁的男子,姓陈。

从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就有口臭,而且愈演愈烈。到26岁的时候,他一张嘴,别人就能闻到烘热的臭鸡蛋的味道。这个人偏偏又是学外语专业的,经常做翻译。这谁能受得了啊。

久而久之,变得自卑,思想苦闷,情绪低沉。

后来,去看中医试试。

刻诊,见脉濡,舌苔白腻而略黄。细问得知,便干,食欲一般,胃部常感觉到烦热和嘈杂。

了解情况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生甘草、制半夏、淡竹叶各10克,生薏苡仁、生石膏、芦根各30克,苍术、茯苓、白术、知母、黄芩各15克,厚朴、陈皮各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连续服药20剂之后,口臭、胃部不适之感消失。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的问题在于脾湿。脉濡,苔白腻, 这是有脾湿。脾湿蕴积日久,有了化热之势,于是患者便干、胃部嘈杂烦热。这就表明,有胃火。患者一方面有脾湿,一方面有胃火,两者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口臭。

这个时候,就要除脾湿,清胃热。

除脾湿,依然用平胃散。上头方子里,陈皮、厚朴、苍术、甘草。这四味药,除湿健脾,化解脾湿。在这个基础上,配白术、薏苡仁、茯苓、制半夏来健脾、降逆。芦根、石膏、黄芩、淡竹叶、知母。这五味药,清胃热、滋阴津,利尿。

脾湿没了,胃热散了,口臭自然就消失了。  

上头这两个医案,就是用平胃散来治疗口臭、口黏、口淡的真实案例。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