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爱故乡】马瑞玲:怀揣下一个春天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55期︱
编辑︱王会宁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怀揣下一个春天
——第三期三秦乡土文学培训心得体会
文|马瑞玲
金秋十月,爽爽华阳,三秦爱故乡文学小组培训会在洛南如期举行。洛南,仓颉造字、河洛文化、花石浪遗址、药王庙、禹王阁……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洛南作协主席、全国十大爱故乡杰出人物刘剑锋老师给我们做了《以文学的力量坚守和呵护故土》的演讲,他的演讲精彩纷呈。他说:“我一直记着,我是故乡的孩子,故乡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我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与故乡有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所有作品都与故乡有关。他写的《洛河风儿洛河女儿》、《黄土坡野风》、《早春》全部以洛河儿女的命运遭际为题材,从村里的真实故事生发。特别是他的长篇《千里走洛河》现已连载57期,三十五万多字,更是以洛河两岸的乡村,以及乡村的历史人文,古今人物为题材。用他的话说,歌吟乡村,就是留住乡村,珍惜乡村。这是一个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一个出身农村的文化人对故乡的热情回望。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如路遥所说:“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的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一地鸡毛,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我们变得冷漠、浮躁、麻木,对当下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热情。对正义视而不见,对邪恶熟视无睹,不满现状却又随波逐流。刘剑锋老师的“文学有力量改变世界”告诉了我们文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引导作用,用他的话说“文学依然神圣”。
文学博士、陕西爱故乡小组成员高翔老师给我们做了《文学创作论》的专题讲座。他讲到: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性;乡土文学的辩证法;文学创作的过程......他讲到了文学价值论(文学何为),进一步清晰了我对文学价值的认知,从理论上为我们构建了文学的基本框架。他还讲到文学认知中的真实性问题:文学认知作用的前提是文学的真实性,只有具备真实性的作品才有认知作用,但文学的真实性是一种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这恰恰解决了我写作中的困惑——如何呈现真实的生活。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全国爱故乡小组组长黄灯教授给我们做了《新媒体语境下非虚构写作及传播》的报告。她温文尔雅、谦和诚恳的学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她讲了转型期,需要表达和被表达的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及其意义;我的一次非虚构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及后续创作《大地上的亲人》。她说,一个戏剧化的时代开始出现,社会变动和发展超出任何历史阶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时代。黄灯女士讲到了她创作的初衷:“堂弟的到来,让我感动并震惊,多年思考的一个问题逐渐清晰,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中,逃离的群体,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疏离了身后的亲人?”可贵的是,她觉醒了,并且觉醒的很早。2003年,她开始以文学青年的笔法书写农村,历时13年,终于有了2016年1月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文章经新媒体传播,一周之内点击量超过十万。衰败的农村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刺痛了我们,也掀起了无数的反思和讨论。而我们大多数人,也出自农村,在农村土地的滋养下,在农村无数亲人的关照下,成长、蜕变,成为今天所谓的白领阶层。却渐渐有意无意地疏离了故乡和身后的亲人。亲人们困窘的生活,不体面的容颜,曾让我们无比难堪。我们努力地清洗着自己身上的泥土味,尽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上层人的形象。对乡村生活的书写仅仅停留在花花草草核对往昔的追忆中,我们的写作变得浮浅,变得无病呻吟。何曾真正去深入思考过农村的现实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民的养老难问题等等,又何曾用实际行动去关照、体恤过他们?。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愿做一个怀揣春天的人,用一颗滚烫的心,带给这个世界更多的温暖。
▼
关于作者
马瑞玲 : 女,原籍洛南县石坡镇梁头塬村人,现居大荔,教师。
▼
▼
▼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审稿:李龙刚 编辑:王会宁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留一处空白 随时浓墨重彩
识别二维码 关注璞玉有约
微信公众号:zihan20180812
喜欢就点个赞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