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之族氏、祖居考------《山海经》系列研究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王世纪》又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授封于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常梦撃天而上之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命羲和四子:義仲、義叔、和仲、和叔,分掌四岳。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寿、许由为师。命伯夔访山川谿谷之音,作乐六章,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其族氏、祖源应当说十分明确,其事迹亦见之于《尚书.尧典》。《山海经》中与“尧”相关内容却十分简略,其文见于以下几则:一则《海内北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二则《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三则《海外东经》:“𨲠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四则《大荒南经》所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嶋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有申山者。”。以上所载皆为“尧”葬,事迹多缺,近来细审经中,发现另有几则记载或与“尧”相关,可与其他文献与经中所载互作印证,有所补益,特撰此文,以作揭示。
《大荒南经》有文:“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类似记载又见于《海外南经》:“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历来“焦侥”、“周饶”以其人身形短小加以注释,认为皆“侏儒”声转,我认为此论不确,皆属望文生义而误解。
《史记.周本纪》有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吕氏春秋·慎大》则另有一说:“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李学勤曾于《光明日报》发表《清华简<耆夜>》一文,认为:“这篇简一共是14支,每支25至29字不等。在其最后一支简背写有篇题是“清华简<耆夜>”。据简文系国名,即传世古书中的'耆',也写做'黎'、或者'饥'、在今山西东南的壶关(或说黎城)境内。”,陈民镇、江林昌于《“西 伯 戡 黎 ”新 证———从清华简<耆夜>看周人伐黎的史事》一文中表述更为详细:“'黎'在<尚书大传>、<史记·周本纪>中均作'耆',<史记·殷本纪>作'饥',<史记·宋微子世家>作“阝九”,<说文解字>作“ ”,<史记正义>作“阝几”。陈槃先生就该问题考订甚详,辑录多方异文。在<史记>一书中,<周本纪>、<殷本纪>、<宋微子世家>皆述及“西伯戡黎”之事,却一物三名,凡'耆'、'饥'、'阝九'三种指称,《史记正义》又作'阝几',不免令人疑惑。<史记·宋微子世家>索隐云: '阝九'音耆,耆即黎也。邹诞本云' 音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即今之黎亭是也’。'......准此,'黎'、'耆'非特音近,义亦近同。'黎'、'耆'音义均近,可相通假,......。”,以上述结论可知,“尧”之后所封地“黎”可通“耆”,又作“饥”或“阝几”。“周武王”所封先王地皆先王祖居,合理推测,“尧”也当居此地,即此“黎”地,或又称作“饥”或“阝几”,按照上古国族可因地得氏之惯例,“尧”可得“黎”姓、“耆”姓、“饥”姓,或也可作“几”,经中之“焦侥之国”正为“几”姓,我认为此正为“尧”之族氏,“焦侥”之“侥”显然即来自“尧”。其实“几”音又可通“祁”,而“尧”又作“伊祁氏”或“伊耆氏”,实为同源得姓。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有小人国,名靖人。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灵之尸。有潏山,杨水出焉。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此节内容可详述之。《大荒北经》有文:“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可知“大人之国”为厘姓。《史记·孔子世家》注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国语·卷五·鲁语下》载:“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二则为同一材料,可知“大人之国”确为“厘”姓。此“厘”姓又见于《大荒北经》另一段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由此又可知,“厘”姓出自“苗民”,“大人之国”当为“驩头”后裔。再看“有小人国,名靖人。”,此“小人国”当即经中所载“焦侥之国”之异文,实为“尧”之族氏,其下接“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有潏山,杨水出焉。”,所述当为其族之先祖。其所述有类《海内经》所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前“曰苗民”,下接“有神焉,......名曰延维......。”,前述以氏名,后奉神名而为其先祖,以之可知此“犂”即为“尧”之先祖,“尧”之后封于“犂”者,自有其原由。尤可议者,经中所谓“尸”者,多有横死之事迹,颇疑此“犂灵之尸”者即上古祝融氏“重黎”之“黎”,《史记.楚世家》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正为横死之象。本人前文《“商奄”、“丹朱”族源考》已揭示“尧”与“四岳”斗争之严重,《尚书.尧典》具言重用“羲”、“和”,而“羲和”正为“重黎”之后,今知“尧”为“黎”之裔,则与“羲和”为同族,重用正可见其扩大势力、侵略他族之举,也可得窥与“四岳”族氏斗争情状之一斑。
经中“潏山”无考,“杨水”则疑当为“昜水”,而"昜"通于“唐”,“尧”世传封于“唐”而号为“唐尧”,则“杨水”周边即“唐”地而“尧”封于此。“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此“蒍”当作“妫”,《说文》云:“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此国显然为“舜”之后裔。此节所述,“大人之国”、“小人国”、“蒍国”为“丹朱”(即驩头,前人多有论著,已成定论)、“尧”、“舜”之后裔,相邻而居。
《海外东经》载有类似内容:“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𨲠丘北。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𧈫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大人国”如前述为厘姓,即“丹朱”后裔,“奢比尸”则与《大荒东经》所载不同,此为“大人国”所奉而非“小人国”所奉之“黎灵之尸”,其又作“肝榆之尸”,我意即为“赣巨人“,“赣巨”音近于“肝榆”,其形象又都与大人相关,俱为大人之先,“赣巨人”本人于《商奄、丹朱族源考》一文中已确认为“柏翳”,正为“丹朱”之先。“君子国”“衣冠带剑”,前文“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颇疑此中“冠带”为“衣冠带剑”缺文或省文,实指为一,即为“尧”。《海外西经》:“䳐鸟、𪆻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䳐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巢。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此节“䳐鸟”一作“维鸟",两相对照,应为“稚鸟”,音同于“䳐”,此与“延维”之“维”为“稚”讹文同例,颇疑此鸟也为“丹朱”,“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所述也当为“尧”。
如上所述,《山海经》中所载“焦侥”、“周饶”、“小人”、“君子”、“丈夫”俱为“尧”之族氏,异名而同一;其姓为“几”,与“耆”、“黎”、“祁”俱通;“尧”其先为“黎”,即著名的“祝融氏”一族。这个结论与文献所载“尧”为“帝喾”之后不同,我认为此仍与上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造成的世系混乱有关。“帝喾四妃”的记载前人早已提出过疑问,认为是周人攀附而编造的说法,其可靠性很值得怀疑,本人将另撰文详加讨论,本文存疑,总之《山海经》中存在另一种说法。
那么“黎( 耆) ”地望何在? 文献多谓其在上党壶关,即现在的山西长治西南。《说文解字·邑部》云: “ 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尚书》孔传云: “黎,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后汉书·郡国志》云:“上党郡秦置……壶关: 有黎亭,故黎国。”注云: “文王戡黎即此也。”《尚书正义》曰: “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后世学者所云殆同。据此,黎国地望在殷商王畿附近。今以地图观之,长治有黎城,东出太行即为安阳殷墟所在,安阳南部有汤阴,又有汤水河,或此地即尧始封“唐”之所在。本人前文《“流沙”周边形势补考,兼论最早“中国”地望》中,所述“中国”即为此“流沙”泛布之地,大致在今天从洛阳以北到浚县范围内,而当及于“唐”。世传“尧”居于“冀州”之地,“冀”字从构型上颇疑为“共工”居地北方之义,正合于此“尧”封之“唐”。《海内经》有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此洪水皆以为“尧”之时,而“帝”当为“尧”,“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以理度之,“尧”之田土当处于洪水下游,而以“共工氏”所居辉县所处方位的下游,正是我们所确定的汤阴周边。《海内经》又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九丘”一说即“九州”最初的说法,其地无考,现以“陶唐之丘”、“昆吾之丘”之记载来看,“陶唐之丘”显然即“尧”封,而“昆吾”历来认为位于“卫”地,俱为此“流沙”之中,可以推测“九丘”当俱位于此“流沙”,故称为“海内”,宜作最早“中国”之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