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胡胡:【家乡的大煎饼】(散文)

家乡的大煎饼

◎塞外胡胡

【作者简介】:塞外胡胡,原名:顾凤霞 ,内蒙古赤峰市人,1966年出生,文学编辑,自由撰稿。处女作《出嫁》,发表于《峰华》。

说起煎饼,很自然就会想起城乡集市,街头巷尾,支起一只高高的遮阳伞,伞蓬的底下,一位手脚麻利的大姐烙煎饼的情景。她的煎饼锅子放着油亮的光,将稠稠的面糊糊往煎饼锅子上一倒,唰啦一声,随之一只煎饼耙子就到了,耙子迅速地将面糊糊均匀涂抹在煎饼锅子上,那糊糊也就很快变成透明的煎饼贴在锅子上。随着手起刀落,一张煎饼做成了,煎饼卷大葱,煎饼卷鸡蛋,黄瓜丝土豆丝,各种各样的新鲜菜品摆在一边,你要什么就有什么。煎饼摊子旁早已排起垂涎欲滴的队伍。

所有太阳伞下的煎饼摊子,都是从农村走来的,煎饼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

农家饭进城,在过去的岁月里靠的是挑车担担,农村人跳着担子进城卖煎饼,鸡鸣起床,用两块白白的棉布将条筐蒙好,那散发着香味的煎饼担子便在农夫的肩上颤颤悠悠,随之发出吱吱的响声。到在城里,走街串巷,那长长的吆喝“卖煎饼喽——!”的喊声,在街头巷尾悠悠回荡。

看着那一个一个的小钱装进农夫的腰包里,岂不知,家里正有一个坐在灶膛前,支起鏊子烙煎饼的女人。她一边往鏊子下添柴,一边忙活鏊子上面的事情。煎饼摊了一摞子,自己却腾不出手吃一张。

她的面糊糊是用小磨研的,糊糊是玉米渣小米加米饭搭对的,里面的豆㼮子是在石碾上压的;就是灶下的柴禾,都是孩子们在星期天或是放学以后在田边地头或小树林里拾回来的。

烙煎饼吃,那是一件大事,鏊子耙子,柴草,这些条件具备了,还得有会这项技术的人。会这项技术不算能耐,还得知道怎样对搭佐料的比例,面糊糊的主料是玉米渣或大米小米,但要对上一定数目的熟米豆渣才能劲道,也就是使煎饼不糊在锅底上,从容从鏊子上揭下来。这一点,往往有个明白的老人才吃得准。老人经验多,搭眼一看就知道了。

谁家的煎饼烙得好,薄如纸,软如酥,香如雪,色泽晶莹,营养又劲道,那才叫口福。

记得每到春天阳光温暖的时候,村里人家就打开门窗,让柴草的烟气裹着煎饼香味从门窗里飞出来,满街上都是煎饼的味道。通常,一个村子也没有几个鏊子,这鏊子也就成了稀缺的物品,往往是,一家一家排下去,为了不耽搁下一家吃煎饼,就是晚上中午也要将糊糊烙完。

古老的农村,好吃的饭食多多,相对那些使用的家具也显得古老了。与鏊子相近的家什还有烙糕锅,也就是三条腿,黑黑的铁货,支在炉子上,一烙一吱拉,油多一点就香喷喷地,好吃又好闻。烙糕的面糊糊是发酵的,烙起来要加锅盖,并且烙糕锅很小,只有盘口那么大。烙糕的面糊糊不加豆面,所以吃起来,没有煎饼的劲道,也没有煎饼的原始味道浓郁。但是烙糕是发面的味道,面上的发面眼儿和麻子似的,馨香四溢,也可以做卷饼。真是各有特色。

而今的煎饼糊糊都是机器加工的,烙煎饼的火也是电或者煤气,所以吃不出那种特有的农家饭的味道。

不过它的卫生条件是过去不能比的,至少人和食物都脱离烟熏火燎。不像过去,每烙一回煎饼,烙煎饼的人头发要糊焦,眼睛也要红多少日子。

于是想起进城卖煎饼的人家,男人肩膀子痛,女人闹眼睛,“职业病”这个词儿在过去还没有过,但见卖煎饼人家,这些毛病是避免不了的。看来煎饼好吃,那几个钱更不是容易挣来的。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悠悠不翻儿情 | 作者:卫兰英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难舍的临朐煎饼

    山东人给很多外地人的印象是耿直.豪爽.不拘小节,一提起山东人,人们首先想到的,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艺术作品中,很多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那么说到山东人的美食小吃,更多的人,马上说出:煎饼卷大葱呗. ...

  • 奶奶的水磨儿子

    本文为读者来稿中优秀稿件 经作者同意原创首发 刘廷华 <奶奶的水磨儿子> 近乡情更怯,睹物亦思人.长大后,一回头才发现,小时候陪着我们在树荫下乘凉,咬着蒲扇的老人都离开了.那些高大的树木还 ...

  • ​吃煎饼    作者:杨林

    生活关,是我们来到农村第一关.村子里没有电,也就没有电灯,只能点煤油灯照明:厕所根本没有便盆和冲水,而是在地上挖个坑,垫上砖垫脚来如厕.夏日,蚊蝇纵横,结果可想而知.用井水,经常把水桶掉到井里.饮食就 ...

  • 老家印象(一) 母亲的煎饼

    每次回老家,都要来看看自家的老房子,总觉得有些割不断的东西在召唤着似的. 其实,老房子在好多年以前就已经转给别人家了,但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是不会随着一起转过去的. 老房子在当年还是有些辉煌的,青砖的墙 ...

  • 潍坊名小吃之临朐煎饼

    难舍的临朐煎饼 潍坊名小吃之临朐煎饼 山东人耿直.豪爽.不拘小节,这是留给大多数外乡人的轮廓,走过了很多地方,多数人对于山东的饮食印象,马上能说出的是:煎饼卷大葱.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山东人说话就自带 ...

  • 塞外胡胡:【美食发糕】(散文)

    美食发糕 ◎塞外胡胡 [作者简介]:塞外胡胡,原名:顾凤霞 ,内蒙古赤峰市人,1966年出生,文学编辑,自由撰稿.处女作<出嫁>,发表于<峰华>. 有一种食品,蓬松酥软,馨香四 ...

  • 塞外胡胡:【分钱】(散文)

    分钱 ◎塞外胡胡 [作者简介]:塞外胡胡,原名:顾凤霞 ,内蒙古赤峰市人,1966年出生,文学编辑,自由撰稿.处女作<出嫁>,发表于<峰华>. 午饭过后,村长从新城区回来了,带 ...

  • 塞外胡胡:《家乡的杀猪菜》

    文/塞外胡胡   图/来自于网络 家乡的杀猪菜 ◎塞外胡胡 地区不一样,风味食品就不一样,一方水土一方人.同一样的事物,就有不一样的处法,长了都各说各的好,但终究比起来,还是有拙略之分.就说北方的杀猪 ...

  • 【望安山文学】胡采云|| 冲 浪(散文)

    冲 浪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我的面前,是久已盼望见到的大海.        滔天巨浪汹涌着.翻卷着.咆哮着.奔腾着--一层层地推进.一排排地翻滚,以其凶悍无比的态势, ...

  • 【望安山文学】胡采云|| 春 柳(散文)

    春 柳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我爱春,但更爱柳. 柳是春的使者.还在孩提时,在我的家乡,每当融尽了残冬的积雪,我便期待着"暮春三月,群莺乱飞"的时节.终于有一天, ...

  • 【望安山文学】胡采云||拔钉(散文)

    拔钉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1942年4月,抗日根据地汉川刁汊湖区,遭到日本鬼子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盘踞在汉阳的日军司令官亦遥相呼应,指使汪伪武装,在汉阳与 ...

  • 胡罡/怀念一记钟声(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怀念一记钟声 胡   罡 不是夜半,没有乌啼. 更没有飞霜,没有月亮. 时间是正午,炎夏的正午. 无数的游人在身后穿梭着,车喧鼓噪--买吆喝的鼓. 我固执地站在 ...

  • 胡清涛:大照颖哥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大照颖哥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中原(I ...

  • 【望安山文学】胡采云||墙 祭(散文)

    墙 祭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许多人的习性是"善隐好藏":有人藏富,金银细软,珍奇古董:有人藏娇:有人藏奸,"东窗诡计",暗器兵机....-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