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寨”
(远望田背好风光 刘增荣摄影)
田背的三寨(浒安寨、中兴寨、康宁寨)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民变四起,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由几位族贤倡议建立的围屋,在当时为免遭累卵之危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了康熙中期政局较稳定时族人又回到各自原住地。三寨要在短时期内建立,并把分散居住的族人集中,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做好防卫功能,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工作。
一、浒安寨座落村之北面,在莫斜岌下,是十郎十四世本如创建于顺治丙申(1656)年,东南西北有门,东有路,西大路,南门路最小,北门取水,坐北朝南,四周有石坎,最高的3丈有余且坚厚,住房把大厅包在中间,背靠高坎面朝厅有三层,周长不少于五百米,在当时容纳居民宽敞有余。
二、中兴寨座落村之南山峙脚下,是十郎十四世沛如创建于顺治庚子(1660)年,东南有坚厚高3丈余石坎,最大路是西门,最小路是东门,厅堂坐南朝北,住房分三直二条街,东建有功名楼,设计奇巧,传说有小偷进入被人发现一喊,小偷慌不择路不知何处才能出去,冲冲撞撞都找不着路,如迷宫一般。四周长700余米,有利的地形地势更增加了其防卫功能。
三、康宁寨是十三世惟质公倡议,是十一郎公裔共建的一个较大的寨,惟质当时被推选为寨长,负责全寨一切事务,该寨是在田背村的中心地段,登寨之高处视野宽阔,可以说一目了然,有利观察万变情况,又是三寨中的前哨,一呼能百应,东南西北都有门有路,西北门为取水道,南门路最小,北门路最大,四周砌有二层石坎,最高西南片有四丈余,住屋绕山顶圆形而建,建有土地堂一座,住房里有地下室,1979年最后迁出的的一户人家,曾利用地下室储藏家酿米酒,据说数年不坏,且时间越久越醇香可口,迁居时还恋恋不舍这胜过耗电的冰箱的天然好窖藏呢!
在一次猪婆龙武装攻袭康宁寨时,围堵有日因为有机智村民就是没有被攻破,村民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传说有这样的故事:在猪婆龙(永定张恩选)攻寨欲以断粮断水相威胁,经数十日都无法攻破,某日又看到寨里洗晒大量衣服,且蒸气袅袅,证明不是干衣服,他那里知道,这湿衣服是一个老人的妙计,用大量积存尿水用来把衣服浸湿晾晒在高处,有意给他们看的,告诉他们寨里连用水也不缺,远处又闻不到尿味,只看到腾腾上升的蒸气,遂打消了他们再围攻之念,而自动解围远去。
据《民国27年上杭县志》大事錄:“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张恩选踞来苏大牦山,葛登标踞溪南三图里,华国蕴踞白砂华家亭,号投诚仍聚众自固恩选尤猖獗。”“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茅寨峯赖丫婆等起事,掳掠高梧等乡,知县封珂檄邑生薛应吉统乡勇攻破其巢斩丫婆等夺回所掳男妇余党悉平,贼劫中都寨破之……。”在兵荒马乱年代,田背三寨的建立是为村人聚族而居的极好庇护所。正是:“三寨鼎足建,浒安、中兴、康宁构思布局巧,敌进如迷宫,难攻易守防,财产和生命,安全有保障,团结凝聚力量,共同保卫美家乡。”
(图为田背宏文馆景区 刘耀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