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天大的小事”进行到底

将“天大的小事”进行到底

人有三急,上厕所这件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又很严肃,严肃到印度把它拍成了电影《厕所英雄》,将其提升至女性尊严的高度;严肃到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确立为“世界厕所日”,呼吁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卫生的如厕环境。

改变国人传统的如厕环境和观念,建立崭新的文明理念,不啻于一场“革命”。

从2015年开始,不仅倡导了“厕所革命”,更持续关注其进展。就在7月23日,作出重要指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随着“厕所革命”的每一步扩展和纵深,吴江这座江南宜居之城,从小处着眼、实处入手,补齐着这块曾经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从2019年至今,我区以“600人设置一座,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的科学标准,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农村地区的村落居住区、外来人口集聚区、广场、集贸市场附近新(改)建了近800座高标准公厕,并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所有农村公厕的新(改)建工程。

“我们走在了整个苏州市农村'厕所革命’的前列。”吴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扎实推进 从“脏乱差”到高标准

上世纪90年代末,吴江完成了农户的户厕改造,露天旱厕基本在乡间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近2000座通槽式简易厕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落伍”于群众需求。

“三四堵围墙,男女各一个蹲坑,保洁隔很久才来打扫一回,或者根本就没人管,上趟厕所要摒牢呼吸,苍蝇绕着屁股飞,臭得要晕过去。”在村民顾阿福的记忆里,过去的“方便”经历大多是不太美好的。

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高度聚集与流动人口的与日俱增,由于一直以来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农村公厕的位置、布局并不合理,数量、规模也与区域人口稠密度不相适应,逐渐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吴江的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出租房,为了节省成本,这些房子很少设卫生间,流动人口找不到公厕就随处便溺,即使找到了也不愿去。”区城管局市政科科长任翱告诉记者。

改变是从2019年底开始的。这一年,吴江开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脏乱污秽、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农村简易厕所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明亮、舒适整洁的公共卫生间。以盛泽、平望、七都、横扇为试点,这场“革命”在吴根越角渐次铺开。

吴江区政府安排了充裕的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厕所革命”,魄力不可谓不大。厕所革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而是要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也关系着吴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全局。”区领导的一锤定音,为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定下了高基调。

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建后的农村公厕也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2019年年底,区城管局通过举办美丽乡村公厕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各地征集优秀作品,并由公众进行投票,选出了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实现“一厕一景”的公厕样式,还与特色田园乡村、环长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点区域建设计划相融合,高水准打造一批设施先进齐全、别具设计理念、彰显人文关怀的特色公厕,使得“厕所革命”在乡间地头不仅全面开花还不失亮点。

而具体改造则在遵循“拆一批、改一批、建一批”的原则基础上,区城管局广采先进经验,从人性化、便捷化、舒适化出发,按照不低于省二类标准,拟定了《吴江区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技术指引》,大到厕所内部自然采光面积的占比、墙壁的材料功能,小到厕位隔断板与地面的距离、挂物钩的承重等,事无巨细,都进行了规范,力求实现标准化。

“细致到什么地步?我们恨不得每根螺丝也做统一标准。”任翱笑言。

因地制宜 融入美丽乡村新时尚

天气晴好的清晨和傍晚时分,七都镇东风村大家港常有村民结伴出来晨练、散步,村口不远处雅致美观的公共卫生间为他们提供了解手的便利。

粉墙、花窗,绿竹掩映下,这座江南特色的公厕成为村道上的文明一景。由于地理位置靠近230省道,自去年建成投用以来,一年间“客流量”越来越大。“每天傍晚出来散散步,万一内急,再也不用憋着回家去上了,这个厕所都是自动感应式的,一点异味都没有,说实话比在家里体验都好。”村民王凤英笑着对记者说。

更让其赞不绝口的是公厕没有台阶,还有无障碍设施,“农村老人多,家里老人来上厕所也不担心会摔倒”。

在其相隔不远的丰田村丁家湾,是该村最大的自然村落,常住农户有100多户,出租户众多。去年,为与“三星康居村”进行配套建设,该村在原八组的地址新建了公共卫生间,风格较为简约。“一开始周边村民反对的声音挺大,最大的顾虑是怕有臭味,后来看建完了规格这么高,跟城里的一样,平日里也更方便了,就没人反对了。”七都镇环卫所副所长林莉说。

承担着“三星康居村”相同配套功能的,还有位于八都的爃烂村姚家港公厕,与丁家湾不同的是,这间于今年2月正式投用的公厕,主要服务的是周边一家酒店和老年活动室。“别看这个公厕位置有点偏,其实每天这里进进出出,客流量很大的。”保洁员陈育明介绍。作为太湖边唯一的一座公共卫生间,其规模较前两座更大,造价也是三座公厕中最高的。

“七都原有通槽简易厕所200多座,去年和今年拆除了38座,拆除的原址很多都改建成了绿地。”七都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顾卫星介绍,虽然从规模上看,公厕的数量变少了,但厕位其实有增无减。

“你会发现,这种风格的公厕在七都、桃源一带的乡间特别多。”任翱告诉记者,这很符合这两个地方的江南水乡气质。“希望十年后来看这些农村公厕,也一点都不过时。”

农村公厕融入村容村貌,成为乡村新亮点,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风乡貌,这是“厕所革命”带来的新气象。

不搞形式 做好长效管理文章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叶泽村村民唐爱宝是叶泽湖社区东港站公厕的保洁员,从家到“单位”,骑电瓶车只需10钟左右的车程。早上7点钟上班,下午5点左右下班,晚上再回来一趟点熏香祛除异味。

保洁员队伍优先选择周边村民,这样的管理制度,源于农村特有的乡情观念。“乡里乡亲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毕竟谁都不好意思做那个不讲卫生、破坏环境的人。”唐爱宝告诉记者。

除了本地村民,来“方便”的主要是附近的出租户和流动人口。据了解,叶泽湖社区辖区范围内企业众多,因而居住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间公厕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五六百。

唐爱宝特别勤快,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碰到礼拜天,她周一早上5点就去了。“附近有条烧烤街,周末人很多的,厕所难免被搞得又脏又乱,我要不早点过来搞卫生,肯定来不及。”在她的努力下,叶泽湖社区东港站公厕被评为“2020年度管理最优公厕”,经常接待各地参观者。

东港站公厕是在原先的公厕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在保留原有外观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投入不算小,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元,今年我还申请给保洁员休息室安装了空调。”江陵街道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主任朱伟强介绍。

这样的“福利”不止是唐爱宝独享,而是所有江陵街道所辖27座农村公厕保洁员共同的“福利”。在朱伟强看来,工作环境的改善,也给保洁员队伍的日常保洁工作带来了正向的激励作用。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造厕所容易,管理好却不是桩易事。为了小小的厕所,身为江陵街道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凌荣天天跑厕所、看厕所,跟保洁员聊天,这些保洁员都是他亲自面试定的岗。为了督促各村的卫生负责人做好监督,他建了一个微信群,要求每天在群里拍照“打卡”:农村公厕管理“六统一”做到位没有,保洁员“十步保洁法”操作是否规范……江陵街道创设了一整套管理考核细则,对涉及专人保洁制落实情况、公厕标识和指示牌有无缺失、内外环境是否整洁美观等十多项内容进行细致打分,并采取日常督查与检查暗访互补的形式,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每月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标找差,更将公厕管理的好坏直接跟村党组织书记的绩效考核挂钩。

“只有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着这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厕所革命’才能进行到底。”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照片由吴江区城管局提供)

作者:杨隽

2021-09-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