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远(1929年7月13日—2014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原苏富比教育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从小就对收集物品感兴趣,1948年安思远为一家经营陶瓷的古董店工作,在此得到经营亚洲艺术品的古董商贝尼的赏识,从中学习了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 就读耶鲁大学时,指导晚清书画研究的“王方宇”给他起了中文名“安思远”,王方宇不仅教安思远中国艺术知识,还教他为人为商之道,庞耐则给予安思远资金和渠道支持,让安思远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艺术,1960年开办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古董生意,并逐渐成为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他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1981年,安思远做了其生平最大胆的一次购买,这次极大的买入让他的财务最初有些吃紧,但是这次大胆的决策也成就了安思远的一生,安思远这次交易鲸吞了曼哈顿最尊贵的地段一所公寓,这所公寓共具有22间房,这里离大都会博物馆不到两个街区,这里便是后来世人皆知的安思远旧居与其说这套公寓式成就了安思远的收藏,其实更多的是安思远给这套公寓注入了灵魂,我觉得,令一间居室绽放光芒的,一定是主人的气质,一件古董艺术的收藏彰显着主人的财力,眼力与阅历,而把艺术品融入生活,错落有致的进入居室的营造,这需要极高的审美触觉感知与胸怀格局,以物滋养性情,以性情装饰居室,每一个到访这间公寓的访客,都会被安思远独具匠心的展示方式所折服,当访客走进公寓,迎面看到的是一条长而幽暗的走廊,以及一位日本管家,唐代陶俑静静立在门旁,地上铺着清代有瑞龙图案的宫廷地毯,唐代石刻思惟菩萨和古代印度雕塑依墙而立,长条案几上是东汉的青铜车马;多宝格中的宋元明清瓷器错落有致,墙上嵌有色彩鲜活的元代道教壁画或是挂着具现代气息的中国书画,明清家具随处可见……,让人犹如进入了一位将军的战场,看到了排兵列阵的千军万马却一丝不苟的站立着,接受着众人的检阅,又如让人进入了一位儒者的大脑,其巧妙的光影设计,中西文化的糅合,深厚的文化功底与审美触觉,无不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满怀惊喜,震撼与流连忘返。为世人书写了艺术人生的典范。
沙发、唱机、茶几、书柜,被妥帖地安置于各处。别人夸其精雅,先生却谦言道:物是主人人是客,能享一日之乐,便是赚到。谦谦之态,令人敬仰。
中国古人文人常云:”雅室何须大,主人器宇宽广,其境自大,花香不在多,主人气质若兰,其室自磬”而我却觉得,在近现代这俗媚四散的环境下,如果有能力与文化修养的人可以建造一所滋养自己与他人灵魂的居所,以求世代文化不至以出现认知与审美断层,若能以雅室成其雅怀,以雅怀广施众人,那真当是此生造化之极了,又何须在意一个何须大?又何须以古人牙惠自嘲以保其志?
现代人收藏,很多人都被眼前微薄的利润所蒙蔽,一味的追求物质的最大化,却很少有人想过去滋养自己与他人的灵魂,西哲康德说:「审美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情感愉悦」,它一定程度上,与司空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不谋而合。而当这一切审美情趣,生发到生活之中,就演变成了人们对居室的营造、对艺行的探究、对器用的格致。人们对生活的审美,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变成了内心与外物之间的观照。一几一案,一器一物,它流淌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是审美,更多的也是一种修行,现代很多人浮躁的觉得,修养一定要去深山,去古刹,说到底其实那只是静坐或用自然之力洗刷自己罢了,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所以,居室内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结合,天南海北的古老文明因德因勤能平安和谐的相处于一室,谁又敢说,这不是主人事上的修行呢?浅者看藏,深者悟道明智
安思远的旧居,它贯穿了人们的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审美,满足了今人及后世几代人对居室之美的幻想,并经由形式唤起主观情感的愉悦,很多人说,安思远已经离我们而去,而我却觉得他一直还在,君子的肉身躯体只是为了方便容纳灵魂,当灵魂幻化为精神遗产后,那么躯体的腐败并不会因为影响到精神的永恒,反而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得更加强固与完美,一个国家与民族太需要有这种脱离肉身的精神信仰存在,而安思远他却做到了,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格物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