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少阳传腑过经证,小柴胡汤与调胃承气汤的辨证
少阳十五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应不在少阳,其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又似少阳大柴胡证,若先此时自极吐下者,知是少阳传阳明也。少阳传阳明,经迫腑郁,必见吐下,大柴胡证,吐下盛作,正是少阳、阳明经腑合病,故大柴胡汤,是柴胡与承气合用,双解经腑之邪。此反用调胃承气汤者,十余日后少阳之余证微在,阳明之腑证已成也。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少阳传阳明,是十余日之后,少阳之余波犹在故也,故此非柴胡证。以十余日前,自极吐下,则知少阳传阳明也,故十余日之后,是少阳之余证,故不用大柴胡汤,已成阳明之里证,故用调胃承气汤。
若非由自极吐下,而有胸疼微烦,便溏腹满者,此为少阳之经,欲传太阴之脏,故不可与调胃承气汤。
2 本条提纲就是解释,少阳传阳明,为什么用调胃承气汤,而不用大柴胡汤。过经十余日,已过少阳经,虽有少阳证,只是少阳之余波也,此非柴胡证,故不用大柴胡,过经十余日,已成阳明证,故用调胃承气汤。为何确定此为少阳传阳明,而不为少阳传太阴,重点,先此时自极吐下而得,故知为少阳传阳明。又何知先自极吐下也,以呕则知,少阳传阳明必呕也,传太阴见利而不呕。若非先自极吐下,而胸疼便溏者,则为少阳传太阴也。少阳传太阴,故又不可与调胃承气汤。本条就是提纲结构性难懂。先把提纲“若不尔者,不可与”摘出来,放到最后,就好理解。
少阳传经三章
少阳十六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阳明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若三日而见少阳之小脉,不见阳明之大脉,是不传阳明之腑,而病欲已也。此与太阳经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义同。言六经俱遍,邪不里传,自能汗解也。
少阳十七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一日一经,六日六经俱遍,则正复邪退,汗出而解,其不应期而解者,阳盛而入阳明之腑,阴盛而入三阴之脏者也。少阳居阳明太阴之介,阳盛则入于腑,阴盛则入于脏。于伤寒三日,病在少阳之时,候之少阳脉小,不传阳明之腑,是阳不偏盛。使阴气偏盛,当入三阴之脏,是时三阳既尽,三阴当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之脏,不受外邪,再俟三日,但传三阴之经,自能应当汗解也。
太阴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是脏病而非经病也,故仲景曰:以其脏有寒故也。阳明篇皆言腑病(其经病皆有腑证也)。三阴篇皆言脏病,并非经病也。阴阳和平,脏腑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所谓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必然之数也。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惟入脏入腑,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盖入脏入腑而后,太阳证罢,不入脏腑,而在经络,万无太阳遽罢,但有别经表证者,所谓表者,止有皮毛一层,皮毛既开,大阳已罢,别经如何不罢!若皮毛未开,太阳何缘遽罢!太阳不罢,是以六经俱尽,总宜麻、桂也。
1 上条论不传之脉,本条论不传之证。一日一经,阴阳不偏,三阴也不受邪,不传脏腑,经尽汗出则愈。
2 三阴篇,皆言脏病,并非经病也。(也有经病连脏,入脏之后,经证未罢)
少阳十八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也。
1 伤寒六七日,经尽之期,外无大热,而其人烦燥者,此为过阳经而入阴脏,无太阳之表热,无阳明之潮热,无少阳之往来寒热,其人烦躁者,脏阴旺而阳气离根也,必至烦躁。
2 此虽外邪之伤,更是本气里虚,表郁而内应也。此不烦燥在三阳,阳郁之内热之烦燥,此在三阴,脏阴盛而阳气失根之烦燥。病在三阴之烦燥,大多为阴阳不交,阳气失根之烦燥。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