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甫 ‖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人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臆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这是“幽”,要把作者没有明白说出的情志,或作者在诗里不便明白说出的情意,探索出来,有什么方法呢?
一是“沿波讨源”。作者在诗里说出来的话有的是波,是可以看到的;探索作者在诗里没有说出来的话,有的像寻源。“沿波讨源”,即从看到的诗句探索到没有看到的情意,情意即使幽隐,也可以使它显露出来,这不正是提高了欣赏力吗?怎样“沿波讨源”呢?这里试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瑶 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假如说,这首诗里写的是“波”,那它的“源”不是《穆天子传》吗?“沿波讨源”,不正是找《穆天子传》来探讨一下这首诗里作者的情意吗?《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注;“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又;“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天子答之曰:‘……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将返汝野)。’”这样一对照,这首诗里写的,跟《穆天子传》注不同。《穆天子传》注写的,西王母是个可怕的怪物,这首诗里写的,西王母是个仙人了。传里写穆天子在瑶池上请西王母喝酒,是在野地里。诗里说仙人西王母在室内请穆天子,室有绮窗,不在野地里。这两点不同,都说明诗里写的,是诗人的创造。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创造,总有他的用意的。
《穆天子传》卷五:“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又:“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往)黄竹……嗟我公侯,百辟(侯)冢卿(大臣),皇(正)我万民,旦夕勿忘。,”这诗的第一句里讲的瑶池在昆仑山。第二句里讲的黄竹,在河南嵩山附近,跟瑶池相距极远。诗人把瑶池跟黄竹对写,好像西王母开窗时,就听见黄竹歌声,这又是创造。照传里看,穆天子到瑶池在卷三,到黄竹在卷五,应该是从瑶池回来,再到黄竹,不在一个时间。在瑶池会时,在野地里饮酒,不在冬天,没有大雪,根本没有黄竹歌。再说,穆天子到了黄竹,天下大雪,路上有冻死人,因作《黄竹歌》。这首歌,要他手下的诸侯大臣,不忘万民苦难。那他的歌,只有手下的大臣听见,怎么会有“动地哀”呢?“动地哀”又是创造。
经过这样对照,看到“绮窗开”是诗人的创造,把瑶池宴跟黄竹歌声对照着写,又是诗人的创造,“动地哀”更是诗人的创造。这三个创造,传里都没有。诗人这样创造,一定有他的情意在内,可供探索。“绮窗开”的创造,不正是借西王母的居处来比朱门吗?朱门贵族才有绮窗,才适于天子在那里宴会,《黄竹歇》是从路有冻死人来的,把“绮窗开”跟“《黄竹歌》声”相对着写,不正是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照吗?诗人的创造不限于此。再加上“动地哀”,《黄竹歌》只有大臣听见,老百姓根本听不见,怎么会动地呢?“动地”是震动大地。鲁迅《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只有万家的人民在苦难中,面有黑色,田地荒芜,埋没在蒿莱之中,处在那样环境中的人民发出来的哀歌,才能震动大地。即万民的哀歌才会使大地震动。诗人“动地哀”的创造,正含有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照下,激起万民的悲愤,发出震动大地的哀歌。这个“动地哀”的创造,不是比杜甫的名句更进一步,写出了万民悲愤的心情吗?这样,经过“沿波讨源”的探讨,不正可以探索到诗人没有明说的心情和用意,做到“人情”和“见其心”吗?不正是探索得更深吗?上文提到穆王不死,希望他再来,“八骏”两句,说穆王不再来,即说他死了,含有求仙无益的意思。
探索诗人的感情和用意,不限于“沿波讨源”。下面试举一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初读时,觉得开头两句写得豪壮,但跟后两句的关系怎样,不明显。正由于不明显,说明诗人在这里含有没有说出来的情意,需要探索。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指出:“分别指黄河华山,参看《剑南诗稿》卷十四《哀北》、卷三十四《寒夜歌》、卷三十五《北望》、卷三十七《太息》第二首、卷四十一《秋怀》第十首。陆游向往于古代产生在黄河华山地区的‘名将相’、‘名臣’,参看唐人张孜的断句;‘华山秀作英雄骨,黄河泻出纵横才。’”钱先生在这里探索到诗人写这两句诗的情意。按照钱先生指出的陆游的诗句来看,《哀北》:“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这是说,那里的奇才,在沦陷后受到压抑,不得伸展。《北望》;“中原坠胡尘,北望但莽莽。……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这里的中原,正指黄河和华山的地区。说那里岂无豪杰,只有悲愤塞满天地罢了。《太息》:“自古才高每恨浮,伟人要是出中州。即今未必无房魏,埋没胡沙死即休!”这里指出中州地区出伟人,即今未必没有像唐朝的房玄龄魏徵那样的名臣,可惜都被埋没了。《秋怀》;“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这里指出黄河华山地区,古代出生名将相,当时还想看到那里出现天下豪杰。
这里指出诗人的情意,在“三万里河东入海”两句里,虽然没有明显地说出,但在别的诗里还是有所表达的。要了解这两句诗的情意,可以通过诗人别的诗来探索。钱先生正是这样做,指出了诗人含蓄的情意。一是说那里古代产生名将相,可惜在沦陷后这样的奇才被压抑了。二是指出那里的豪杰,充满悲愤,总有发展壮志的时候。再像《寒夜歌》:“论事愤叱目若炬,望古踊跃心生尘。三万里之黄河东入海,五千仞之太华摩苍曼。”这里的“望古踊跃“正指出古代在那出生的名将相,他们的壮志正像黄河入海的不可遇止,太华摩天的高不可攀,极见出诗人的壮志。经过这样体会,就感到这首诗写黄河太华,跟遗民的望王师是密切结合的。写黄河入海、太华摩天,既写出那里古代产生的英雄人物具有那样的壮志,又跟张孜的诗句结合。这里在当时的遗民南望中,一定会有英雄人物起来,百折不回像黄河入海,豪气凌云像太华摩天,总会贯彻遗民愿望的。
从钱先生注释这首诗里,看到要探索诗人没有明显地说出来的情意,可用诗人别的诗来推论。诗人在这首诗里虽没有把他的情意明白说出,但诗人在别的相类似的诗里会把这个情意表达出来,正不妨以诗证诗,用诗人别的诗句来说明诗人在这首诗里没有明白说出的情意。这种以诗证诗的方法,还可以引用别人的诗来作证,像引用张孜的诗句。
除了以诗证诗外,还可以以史证诗。如:
州 桥
范成大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钱先生在《宋诗选注》里注道:“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到金,因此经过了淮河以北的北宋故土,写了七十二首七言绝句和一卷日记《揽辔录》。这首写的是北宋旧京汴梁的州桥——《水浒》里杨志卖刀的天汉州桥。”钱先生探索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情志,用的是以史证诗的方法。钱先生说:“《揽辔录》里写汴粱只说:‘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写相州也只说:‘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也!’比范成大出使早一年的楼钥的记载说;‘都人列观……戴白之老多叹息掩泣,或指副使曰:此宣和官员也!’(《攻愧集》卷一百十一《北行日录》上)比范成大出使后三年的韩元吉的记载说:‘异时使者率畏风埃,避嫌疑,紧闭车内,一语不敢接,岂古之所谓觇国者哉!故自渡淮,虽驻车乞浆,下马盥手,遇小儿妇女,率以言挑之,又使亲故之从行者反复私焉,然后知中原之人怨敌者故在而每恨吾人之不能举也!’(《南涧甲乙稿》卷十六《书<朔行日论>后》,据《金史》卷六十一《交聘表》,韩元吉使金在大定十三年,就是乾道九年。)可见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切切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寥寥二十八个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来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人情入理。”
在这里,钱先生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而推究诗人在这首诗里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意。诗是反映生活的,史是记录生活的。诗的反映与史的记录有不同。昔人认为史好比煮米为饭,诗好比酿米为酒。史要记录事实,保持事实原样,诗要加以提炼。用史证诗,可以看到生话的原样是怎样的:诗又怎样加以提炼,显得和原样不同的。照史的记载看,当时沦陷在金国的汉族“遗老”并不敢在金国的“南京”(今开封)的大街上拦住南宋使臣的车子问:“几时真有六军来?”诗里写的在当时的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南宋使臣只要私下派人去探问,还能探问到他们的心情,是盼望南宋的大军来的。因此,这首诗里是写出了当时中原人民的心情的。钱先生又指出:“这首可歌可泣的好诗足以说明文艺作品里的写实不就等于埋没在琐碎的表面现象里。”就诗是酒来说,经过提炼,滤掉了渣滓,提炼出当时人民的心声;“几时真有六军来?”在这里,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极度同情父老的痛苦心情,含有对南宋苟安的责备,透露诗人的爱国精神。
以史证诗的研究法,与“沿波讨源”不同,以史证诗,诗和史写的都是亲身感受的事,只是写法不同罢了。从不同的写法中体会到诗反映生活的特点,体会到诗人含蓄的情意。沿波讨源,是波与源的不同,如《瑶池》所写的,不属于诗人亲身经历的事,是借古讽今。《穆天子传》是属于神话传说一流,不同于史。这正说明两者的不同。
这里举的三种从诗里探索诗人情意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读诗时的注意力不能光停留在诗上,有时要沿波讨源,有时要以诗证诗,有时要以史证诗,有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索,即要从诗本身以外去找寻有关的资料,要费一番工夫,比方读《瑶池》时,知道诗人本于《穆天子传》,就得找《穆天子传》来读,把诗中所写的与传文对照,看两者的不同。这是指诗的开头两旬说。诗的后两句,问;“穆王何事不重来?”知道诗人是借穆王来指唐皇,就得以史证诗,看唐代历史,在李商隐生时有哪个皇帝因求仙不遂而死去,即迷信方士,服方士所进金丹,中毒死去。经过这样论证,诗人的用意就明白了。再像对陆游诗的以诗证诗,要通读《剑南诗稿》,找出用意相同的诗来比照。《剑南诗稿》有八十五卷,要通读八十五卷来以诗证诗,这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易办到的。
再就以史证诗说,钱先生在注里举的书,像《揽辔录》、《攻愧集》、《南润甲乙稿》,都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要找这类书来看,也要费气力的。并像按时代背景来探索诗意,要找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很费力的。可见要这样探索诗的情意,都要花费一定的力气。但我们读好的选本,这些工作注者都已做了,那读起来就很方便了,像读钱先生的《宋诗选注》。有的书,注得比较简单,作者在诗里没有说出来的话没有注,那我们就得运用以上说的方法,去作探索了。
阅读链接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毛泽东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