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道德经》为何很少人看帛书版?
单从这一章来看:
(1)帛书版讲的“多闻数穷”是更像是道家思想:听得多了,反而可能会迷惑,不如从自己内处寻。
(2)传世版“多言数穷”,如果理解为告诫人少说话,中庸之道,更像是儒家的思想;当然也可能是讲“说得多了,描述就偏离了本质,就像道可道非常道”
点击加载图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这句我破防了,因为我一直觉得“道可道,非常道”已经偏向向玄学了,是不是后人做了些修改,我个人一直以为老子绝对不是故弄玄虚之辈。
因为我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就是,道就是天地最原始的状态,就是混沌。可道之道就是客观规律,它诞生在天地混沌之中却有迹可循,(非恒道)但规律终究有是其的局限性。
有人说这两者差别不大,但我觉得其实差别大得很,而普行版的流行绝对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后来重文轻理的情况。'道,可道也’这是强调客观规律的存在,虽然后面一句说了'非恒道也’强调了规律的局限性,但但至少指出了客观规律的'可道’。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追求的是'常道’,这简直就是带偏了思维和价值观,让古人陷入重常道而轻规律。这也就是我们古人一直追求大、圆、统的理论,而看不起非常道的技术应用和发明。
那么史学界为什么没有采用帛书这个版本呢?,这是信史研究得谨慎选择,毕竟一个孤行本,要撼动普行本的地位,需要更多的成体系的证据。类似的,史学界对待《史记》和《竹书纪元》的态度,是一个道理。
《竹书纪元》成书于战国时期魏国,自然成书带有魏国价值观色彩,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竹书纪元》里关于尧舜禹的传承关系,记录的权力斗争更黑暗,显然更现实主义,也更符合政治运行的逻辑,这个暗合为三家分晋提供合法性的依据。
点击加载图片
然而,司马迁的《史记》,相对来说,汉武帝时期距离先秦时期时代更远,看待历史问题也更超脱,他筑史的使命,一样是要解决汉武帝时期及以后的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从《竹书纪元》和《史记》对汉族(中华民族)后世价值观塑造方面对此来说,显然《史记》要成功得多,所以,社会主流认同程度深得多。
那《竹书纪元》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有,太有了!就好比一个人在历史迷雾里独行数千年,突然在某个路口遇到另一个独行数千年的同类,这个感觉,让你突然了解另一个人的阅历,让你知道时间长河里还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对此,难道不会让各自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吗?就好比一个天天吃甜食的人,根本不会知道甜是什么滋味,知道他吃过苦以后。
点击加载图片
结语:
其实帛书版的语气更加连贯自然。语态丰富活泼。行文间充满了作者的思考与情绪。用语朴素多姿。读起来铿锵悦耳。传世版做了简单记录,和提炼。读起来更像三字经,语气生硬,用词更靠近现代。话说回来,道德经真正有价值的,其实不是原文,而是历代有识之士借助道德经,通过注释等等方法,阐述的他们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都是以通行本的道德经为基础的,而不是马王堆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