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他发明了一个字,被女性痛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100年前,他发明了一个字,被女性痛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作者:纳兰唐儿

中国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诗韵。除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相声、小品、对联、戏曲等文学样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它的基石——汉字。

提起汉字,首先我们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继而统一了货币和汉字,加快了汉字的发展。

汉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当中,使用时间最长且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汉字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传承至今并硕果仅存的文字。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现了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秦朝出现了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后,秦末出现了隶书,西汉是草书,东汉是楷书和行书。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是由繁到简,逐渐规范化。

1917年之前,大家都是写文言文。之后,胡适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和写白话文的人。随后,很多汉字规范化,如一词多义变为一义,一字多音的变为一音,甚至把一些生僻的字去掉。

文学底蕴深厚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的人称一律用“他”,男女动物不分。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代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太混乱了,所以1917年时,刘半农提倡要区分人称代词,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人称代词,即“她”;动物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称代词,即“它”。同时,刘半农也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

刘半农何方人也?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他翻译很多外国剧本,如:《戍獭》、《小伯爵》、《琴魂》、《天明》、《茶花女》等。

刘半农为何有这个突发奇想呢?原来在他阅读和翻译外国作品时,发现英语有“he”和“she”的区分,可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无论男女动物的第三人称一律是“他”。其实,其他作者和文字工作者也发现,但不作声。

他的提倡,当然引发了一场文字大战。任何朝代,任何改良起初都会受到阻碍的,如商鞅变法。

笔名为“寒冰”的人在《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说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吾”、“汝”等词也没有男女之分。

很多女性也发文反对并痛骂他,尤其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女权主义者,都觉得这是歧视女性,在贬低她们。既然是男女平等,就不应该用单独的词区别开来。

当时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步入民国初年,大家正在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力。

刘半农没有参与这场辩论。1920年8月,他发表了《“她”字问题》,阐述了使用“她”字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并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

次月,他发表了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被人谱成曲,没想到广为传唱,骂声才渐渐平息,渐渐地大家也接受“她”字了。

为了一个字,刘半农整整被痛骂了3年,这就是有识之士的改革勇气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亲爱的朋友,你认可刘半农改革的“她”字吗?如果是你,你能坚持3年吗?

2020/10/27  星期二  完稿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文学、易经,学的是六爻,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只允许转发链接,凡是复制粘贴在本平台或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否则以侵权起诉,我已经与维权骑士签约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