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够统一六国其实是变法加上比六国少失误而已

作者 / 一骑绝尘

来源 /  历史侦察员(ID:zzlskk)

秦国的崛起与统一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商鞅变法、优越的地理位置、合理的外交政策、开明君主的持续性以及其他各国的发展缺陷,造就了秦的统一。秦国前期的落后性减少了变法阻力,算是物极必反。

一、秦的立国

秦祖先非子给周孝王养马,被封在秦地,成为周王朝的附庸。西周末年,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都城镐京,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率兵营救周朝,立幽王故太子宜臼为天子。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为秦立国之始。周平王感激秦襄公的拥立之功,将岐山、丰水之地赐给秦,这也是西周崛起时的故地,平王的赏赐是空头支票,岐丰之地在犬戎手中。从秦襄公之后,几代秦侯不断地进行军事扩张,历时百年,终于夺取该地,将版图推进至关中地区,成为有影响力的诸侯国。

在秦国版图扩张的过程中,郑国与齐国先后称霸中原。周王室东迁后,郑国承担了拱卫王室的任务,郑武公、郑庄公不断扩张,兼并周围小国,干涉他国内政,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王室的军队,周天子威信扫地,俨然是春秋初年的霸主。庄公死后,诸子争位,霸权沦丧。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发展空间受到束缚,各大国崛起后,郑国沦为了二等国家。

郑之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自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受到周天子赏赐,齐国成为东方最大的国家。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霸权丧失。齐国地处中国版图最东端,不用腹背受敌,虽然丧失霸权,不失为一流大国。

二、东进受阻

齐国丧失霸权后,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急剧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开启了数百年争霸的格局。秦穆公先后帮助晋惠公、晋文公登上君位,试图控制晋国,结果晋国反而借助秦国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春秋头号强国,阻碍了秦国东进之路。秦穆公趁晋文公去世之际,想偷袭郑国进入中原,在崤之战全军覆没,秦穆公调整战略,把版图向西拓展,吞并西戎诸国,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晋楚弭兵之盟,晋楚分享霸权,齐秦地位仅次于晋楚,四大国在地理位置上在中国的东西南北四边,地缘优势是其版图扩张的重要原因。穆公死后,秦国发展陷入停滞,与晋国交战胜多负少,与之同时,春秋各大国均处于内乱之中,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南不及巴蜀,虽然没有衰落,也没有太多作为。

在春秋中后期,晋国、楚国争夺霸主,晋长而楚短,吴、越争霸是晋楚对峙的延续。春秋末年,晋、楚、齐、郑、卫、鲁、宋等传统大国均陷入制度性困境,国君大权旁落、公卿士大夫执政,分封体制崩溃,各国权力斗争不断,无力争夺霸权。各国内乱标志着分封体制的崩溃,这些国家在不断扩张或巩固政权时,需要将土地人口分封给用功之臣或宗室,宗室与公卿士大夫势力膨胀,君主权力被架空,于是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晋国和楚国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的制度转型。晋国与齐国是公卿夺权,公卿是与君主没有血缘关系、因军功世袭的卿大夫,他们的执政突破了周王朝宗法制的统治基础,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官吏选拔不再完全依靠出身,给底层民众改变命运创造了机会,也为政权注入新鲜血液,三家分晋中的魏国、赵国与田齐均在战国时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之相反,楚国与郑、卫、鲁、宋等国家则是公族执政,公族是与国君、天子同姓的公卿大夫,换言之是贵族执政,尽管国君权力受到严重制约,但是执政者依然是贵族阶层,坚守着周王朝的宗法礼制,职位由几大家族世袭,压制人才丧失活力,在战国时期成为最保守的国家,走向衰落。

与之相比,秦国是客卿体制,几乎没有世袭的公卿,公族影响力极小。百里奚、蹇叔、公孙枝、孟明视等人全是外来人,在秦国根基不牢。这也反映了秦国在政治、文化上的极度落后,没有推行当时最为先进的分封体制,国内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才,造成了国家长期的停滞发展。正是秦国的相对落后给其变法成功创造了条件,君主权力相对较大,改革阻力、历史负担相对小。同时,晋国分裂给秦国东进创造了良机。

三、备受欺凌

战国初年,魏国继承了晋国的衣钵,称霸超过百年。魏国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打破传统,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魏武侯时期,由于分赃不均,魏国与赵国、韩国的三晋联盟终止,霸业受到冲击。魏惠王时期,马陵之战惨败,结束了霸权。随着各国相继变法,魏国的改革红利丧失,加之地处秦、齐、楚、赵的中心地带,是四战之地,降为二流国家。

在魏国崛起的同时,秦国延续着落后的体制,受到魏国的欺凌。魏国派吴起为将,侵吞了秦国的西河,秦简公、秦惠公屡屡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在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军打破五十万秦军,秦军无力抵抗魏国的攻势。幸运的是,魏国军事意图不明确,放弃继续进攻河西,同时与赵国反目,魏国腹背受敌,秦国的压力减轻。

四、一统天下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秦国从二流国家变为战国强国。商鞅变法和李悝、吴起的变法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吴起变法,楚国贵族势力过于强大,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贵族所杀,变法失败。李悝变法算不上失败,但是魏国位于中原地区,四面都是敌国,其发展空间有限,加之魏武侯战略意图不明确,结怨于赵,在最鼎盛的时期开疆拓土的力度有限。秦国公卿势力最为薄弱,变法阻力较小,同时战略意图明确,就是向东进入中原,因此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执行力最强,秦国迅速崛起。秦国屡次击败魏国,扭转了长期以来对晋、魏战略上的劣势。

秦惠文王继续扩张。从魏国获得了河西之地,屡次击败三晋,击败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军,攻占巴蜀,大破楚国,秦国崛起之势令六国感到恐惧。

秦昭襄王时期,奠定了统一的局势。在秦国崛起的同时,东边的齐国也日益强大,形成了齐、秦对峙的局面,齐国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强于秦国。齐宣王、齐湣王在外交策略上连续失误,导致了五国攻齐。宣王因诸国没有选自己担任合纵长,拒绝出兵,结果五国攻秦失败,没有遏制秦国。楚怀王断绝齐楚联盟,事后想恢复联盟,齐宣王拒绝,主动丧失盟友。齐湣王时期大破楚国,率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退还攻占韩、魏领土,一度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随后消灭宋国,攻占燕国。齐湣王的疯狂扩张引起了各国恐慌,五国攻齐,齐虽然复国,但是元气大伤。五国攻秦失败,五国攻齐成功,奠定了秦国在齐国中的独尊地位。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对抗秦国的诸侯,多次击败秦国,长平之战惨败,秦国奠定了统一的格局。

秦始皇时期,只是按照节奏消灭六国而已。秦国的崛起除了变法成功的内因,楚国、齐国两个大国的外交政策失误也推动了统一步伐。

五、统一原因

通常人们把秦国崛起归功于商鞅变法,但是商鞅为什么变法成功,却鲜有提及,以此秦的统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法后的体制改革、地理位置、政策的延续性以及各国的各种失误。

(1)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的关键,无需多说。但是,商鞅变法最成功、最彻底,这与秦国长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极度落后有直接关系。秦国距离周天子核心统治区过于遥远,没有全面推行分封体制,同时国内杰出人才太少,因此公族、卿族势力较小,客卿执政,缺乏根基,君主权力较大。当秦孝公推行变法时,尽管秦国出现反对的声音,但是并没有中断变法。反之,推崇周礼的国家,传统势力过于强大,抑制了体制的转型。没有历史负担的秦国反而取得了成功。

(2)  地缘优势

春秋诸国兼并,齐、晋、楚、秦位列中国版图的四周,在对外战争中不需要腹背受敌,发展空间较大。挑战周天子的郑国、战国首个霸主魏国,都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四战之地,最终失去霸权。同为三晋国家,地理位置靠近边境的赵国比内陆的韩国、魏国发展空间大,对秦国造成的威胁大。

(3)  君主与政策的延续性

在人治社会下,君主的贤明程度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从秦孝公至秦始皇,秦国七位君主有四位算的是雄才大略之主,剩余三位在位时间仅仅七年。秦国的政策具有极强的延续性,连续四位君主是政治强人,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这也是秦国的运气。随着秦的建立,运气耗尽,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昏君秦二世,也算能量守恒。

(4)  合理的外交策略

秦国的外交策略一直很明确,东进蚕食三晋,拆散齐楚同盟,消耗齐国,远交近攻,秦的外交策略始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收益,几乎没有出现原则性的失误。与之相比,魏国放弃进攻河西,楚怀王拆散同盟,齐宣王拒绝出兵,齐湣王的肆意扩张都客观上给秦国的发展壮大创造良机,这也是秦国崛起的运气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