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书法作品的优劣?古人的一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
直奔主题,从古至今对于书法的鉴赏文章很多,古代文人的书论,现代书家的文章,从任一角度来看都有观点可成立,所以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干扰。
先附上古人的一句书论,看他是如何区分书法优劣的。
“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唐▪张怀瓘《书议》
这句话的大意是:书法的技能是没有极限的,法则法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那些具有风姿神韵和刚健筋骨的书法才是上品,而只在表象、形式上表现出华丽、媚俗的书法则为下品。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书法的优劣这一句话全说透了。他说透了,我们很多人还是云里雾里的。
所以,鉴赏书法作品的优劣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我们这里只谈些最基本、简单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我们尽量用最通俗的话去介绍。
用辩证法来讲,书法同样由物质和意识两方面构成。书法的物质方面就是书法的技术,即技法。技法可分为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具体就是用笔、用墨、结体、布白。书法的意识方面就是书法作品的意趣神采,或称格调、气息、韵味,也就是内在精神的一些东西。
笔法、字结构、章法、文词内容组成了一件书法作品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物质和意识(精神)两方面的统一,也就是形质与神采的完美统一。我们以美女为例,必须是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只是外貌美丽动人,没有一点内涵修养,不能称之为真的美;而外貌丑陋,只有心灵美丽,也不会太招人喜欢。
“请问你是在说媚俗的馆阁体和大师们的丑书吗?”
“你自己去悟啊,我没有这么说。”
我们先从技法说起
一看笔法
各种点画的组成以及如何用毛笔写出来,这就是笔法。提按、停顿、移动都是笔法的范围。我们简单说成用笔和用墨这两点,这是书法审美的最先条件,那么怎样的用笔才算得上美呢?
1、用笔要有力量感
我们看一副书法作品时经常听到那些字“有劲儿没劲儿”,就是说的用笔要有力量、有力度、有弹性、有厚度,要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避免出现弱的、软的、薄的点画,因为有力的点画才有生命。
有人说我听不懂什么力度、厚薄的,那简单点,你就看在书写中有没有重复、涂改、描画,看通篇有没有错别字,是否符合书写规范。
2、点画要灵活多变,不呆滞
美的点画要有方圆藏露、粗细变化、轻重缓急、灵活多变。我们看一件作品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他们点画之间是否有这种关系。
例如:两个“点”相遇,需要左右顾盼,上下呼应,写成一模一样的就是丑的。如果四个“点”聚齐了,那就要求各具姿态,要有主次虚实、俯仰、敛收等各种变化。
所以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钩挑,都要有各自的面貌。或方圆并济,或锋芒毕露……能达到这一点,就丰富了用笔的变化,写得字就不会呆板无味。
3、书写要讲究墨法
水、墨在纸上渗化表现出来的韵味,处理这种渗化技巧就是墨法。在书法中只是辨别墨色的枯湿、浓淡是较为容易的,问题在于怎样用墨才算是好的。
一般情况下用浓墨是要给人以深厚润雅的美感,而不是墨猪(笔画丰肥、臃肿而缺乏筋骨。字如墨团,故名。)。宰相刘罗锅刘墉善用浓墨,精华内含。
浓墨
用淡墨写的字是给人以飘逸、超脱的感受,而不是淡白无力。王文治善用淡墨,风流儒雅,两人被当时人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淡墨
用焦墨或枯墨是给人以苍劲、老练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涂抹。宋人米芾就很擅长此法。当代的书法作品浓、淡、枯、湿兼用,表现手段较多,变化无穷,突破很大。这里面包含着对笔法的更高要求,不再详谈。
焦墨
枯墨
二看字的结构
结构,指字的点画搭配、排列、组合的关系。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结构”。书圣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还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其谓点画耳。”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一
书圣的一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鉴赏书法的方法。一件作品里如果有重复的字,你可以观察这些字写得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肯定不是佳作;如果没有重复的字,还可以看不同字之间的相同笔画,是否写的雷同,如果没有变化,基本雷同,那也不是佳作。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二
因此,好的作品的结体,要写出仪态万方、生动活泼的形象来。做到:宽不肥、窄不废、疏不散、密不挤、欹不倒、正不呆,稳中有巧、奇而不怪等。这样的作品,才会生动活泼,形态万千,才是佳作。
当代很多书家常常采用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他是否合乎情理,合乎约定成俗的书法规律,是否符合美学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深厚的书法基本功才可以一探究竟。
三看章法
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研究书法全幅布局的方法。主要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间的距离,行数的多少,落款及钤印等方面的巧妙安排和合情的处理。
清人达重老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字的结体是小布白,章法是大布白,我们看一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章法。然后再观赏其他方面。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三
不同的章法布局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章法整齐匀称,照应生动;有的章法的大小疏密,错落其间;有的章法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有的章法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章法与运笔节奏、笔力气势、墨的变化、结构和意境都有密切关系。通过字形大小、长短、伸缩、开合及用笔轻重徐疾,墨韵浓淡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那么什么样的章法是佳作呢?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观察:
1、字之间是否首尾相应,上下衔接,和谐统一。
2、字与字之间醒目而突出的主线条是否重复,疏和密度是否孤单。
3、字的笔划、结体及行距间有没有冲犯、杂乱之感,是否能给人以相互呼应,和谐统一的艺术感受。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四
总的来说,笔法、结体、章法三个要素,在一幅作品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三者的完美结合,才算是拥有了书法的物质上的美,也就是形质的美。
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终篇结构,首尾相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一以贯之,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看书法的神采
现在该说书法艺术的意识美了,也就是内在的美。我们前面把他称之为意趣神采。神采这种概念,你可以去感受,但是很难说得清楚,我们只能试着去解释它。
苏轼《寒食帖》局部一
再看下这句古话:“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风神骨气”即书法风骨,指书家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内在的意境感染力,以及其性格骨气与情操德行的追求,也是书家在书学作品一体化彰显的强烈书道“风骨”。
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张怀瓘分书法为神、妙、能三品,认为王羲之可列为神品,虞世南、褚遂良可称“妙”,而孙过庭辈,只能称“能”。他说书贵在得笔意。书之韵味取决于用笔与用墨,两者结合所体现的就是书家的艺术气韵。
苏轼《寒食帖》局部二
当今,不少所谓的书法家作品呆板乏味,雕琢鄙陋,浮薄浅易,丑拙粗俗,原因就是不懂笔墨造成的。只求'个性之张扬’,'形式之新奇’,中国书法的精神与价值在一片对传统的口诛笔伐声中落寞了。
书法艺术是形和神的统一。把作品写得有神采、有气韵才是目的。书法外在的形质很容易被观察到。而神采却要靠观赏者去体会,这就决定观赏者对书法有较深的审美能力。而神采则决定一个书家的学识、修养、性情、审美和对生活的感受等。
苏轼《寒食帖》局部三
以苏东坡《寒食帖》为例,通篇随着东坡强烈的情感起伏变化,有意无意中就流露出书者所处环境的凄凉意境。
苏轼《寒食帖》局部四
所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和基础,才能透过表面去深入到内在的深层,去体会、去理解书家所反映意趣和神采,才能理解到书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欣赏书法之美。
著名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说过:“书法的欣赏经验,要自己去一件一件的积累,他人无法替代。建议人们在欣赏每一件作品时,尽量把他人的解说、体验与自己的感受进行比较。”
邱振中教授还列出一份作为审美感受基础的作品目录,以帮助大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我把这些目录分享给大家,是按书体进行排列的。希望大家看后能找出一些灵感,也以此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欢迎大家留言进行交流!
附录:提升审美能力的碑帖目录。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西周)《散氏盘铭文》
(战国)《包山楚简》
(东汉)《误死马驹册》
(东汉)《礼器碑》
(东汉)《西狭颂》
(魏)钟繇《荐季直表》
(北魏)《张猛龙碑》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
(东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北宋)米芾《贺铸帖》
(明)王铎《题柏林寺水行书轴》
(西晋)陆机《平复帖》关下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
(唐)孙过庭《书谱》
(唐)张旭《古诗四帖》
(唐)怀素《苦笋帖》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