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啦创想课堂第三十一期实录丨优秀策划人教你如何做一本畅销书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吧啦创想课堂第三十一期

优秀策划人教你如何做一本畅销书

李 媛 媛

图书策划人,制片人

从事八年出版工作,策划过多部畅销书

2016年荣获北京出版园区优秀编辑奖

策划图书《你要好好爱自己》

荣获全国最佳市场表现奖

2016年策划网络电影

《拍案惊奇之公公也疯狂》,并担任制片

代表作:

毕淑敏《你要好好爱自己》

二更食堂《陪你说一世晚安》

十点读书《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等

轻轻点击上方绿标

我们一起来听李媛媛课堂语音实录

很愿意和大家聊一下在过去的八年里面,由一个普通的编辑到一个图书策划编辑,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走过的一些弯路和收获的一些做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作者也好,对于同行的编辑也好,能够有一些帮助。

今天讲六个主题。

主题一:找对了编辑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就像艺人和经纪人的关系一样,是密不可分的。有些作者能够遇到懂他(她)的编辑的话,经过良好的策划,可以让作品最优化的传递到读者手中。这个需要编辑丰富的策划经验和对作者作品的深入了解。简单的说,就是编辑要知道作者作品的卖点是什么。

每一个编辑有他(她)擅长的领域,有的编辑擅长历史类,有的编辑擅长励志类,有的编辑擅长青春文学……当然也有编辑是全能型的人才,什么样的书都能做,养生也好,小说也好,励志也好,社科也好,什么样的类型都能驾驭,都能畅销。之前有一个带我的前辈,他就属于这样的全能型人才,在国内也找不到几个。

当一个编辑接触到一个作者的时候,需要通读作者的所有作品,包括了解作者的性格以及作者的背景,会在此基础上给作者一个明晰的定位。比如励志类的是属于女性励志还是属于大众励志,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会有进一步的细分,这是编辑和作者接触之后要做的第一个功课。

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来衡量一个编辑适不适合操作自己的作品。可以先跟编辑聊,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经历,包括作品。在聊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编辑有没有get到你的点,有的话这个编辑是懂你的。

我记得之前做微信公号二更食堂的《陪你说一世晚安》,大概2015年的六七月份,“二更食堂”微信号还叫“深夜食堂”的时候,我当时看到有一篇他们发的文章,作者方悄悄写的《我人生中最后的贫穷时光》。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就看了这个号的所有文章,发现大多偏文艺、偏温暖,有非常明显的特征,特别像是一个豆瓣小社区的缩影。而且明显地能看到主编背后的思路,他当时选这些文章时,一定是有自己的定位。

在把所有的文章看了一遍之后,后来就决定给二更食堂策划一本书,当天就飞到杭州找了二更食堂的CEO李明聊这件事情,和他聊了我的策划思路,我建议定位以女性读者为主,他给我说二更食堂后台数据显示70%读者确实都是女性。

编辑和作者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互相的信任、默契。这样的话才好策划一本书,才能把作者或者是作品最光辉的地方放大,对于图书策划人来说,往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做前期的工作。

主题二: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他比我卖的好?

很多作者和编辑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女性励志,为什么有些卖得很好,有些就卖得一塌糊涂。我们假设一些前提,在作者的定位也都找准的情况下(因为如果一开始错的话,那接下来所有的都是错的),方向对了,在内容上,该怎么去处理呢?编辑

在拿到书稿之后,除非非常完美的稿子,一般情况下为了和策划的主题更加相符,会把小标题,目录标题会重新取一遍,包括内文,有些地方需要删减,或者有些段落觉得没有必要的,甚至如何排版让读者一眼便看到最精华的部分。 这些都需要编辑动脑筋,特别是我们引进一些外版书的时候,对于有些译文的改编程度相当于是再创造。

我最早做的比较畅销的书中,有一本一行禅师的《与生命相约》,当时做这个书稿,大概做了有四个月的时间,这本书之前出过台湾版,九几年的时候还出过内陆版,后来我们把版权从法国引进之后打算重新做了一版,按道理,之前已经出过了两版中文,应该比较好做。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首先是台湾的版本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参考的,九十年代出的版本也太过于古老,有些词汇不符合国家的出版政策,而且有些翻译也没有那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头到尾我们都梳理了一遍,发现原来的两版译文,它其实对于很多泛佛教徒来讲,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除了文字上的修改,我们当时还配了插图,很漂亮的手绘插图和文字相结合,把佛法的意境体现到图片上来,甚至我们在里面都划分了小节。法文版的小节对应的是法国的读者群,我们重新划分之后更适合国内读者群的阅读习惯,从内容上进行了一次深加工,当然最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在形式上更贴近国内的读者群。

还有在做毕淑敏老师《你要好好爱自己》这本书,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而且她的一些东西自己比较坚持,很多优秀的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比较坚持,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这本书里收录的很多文章都是毕老师很多年前写的,但内容还是比较符合我们当下人阅读的(这是伟大作者的共通之处)。不过有些标题不太适合,当时毕老师想保留这些标题,因为很多读者读过,知道这些标题,她想保留这些文章的完整性。当时我非常理解,后来就和她商量了一个方法,就是我们来加一个副标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副标题可能更加的直接,语言的组合更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用的词汇也是当下比较新型的词汇。后来这本书收到的读者反馈非常好。

一部书稿到了编辑手里面的时候,编辑要做的工作还是非常的多。我基本上不会允许一个编辑拿作者的书稿仅仅校对后就直接去排版,这种情况在我们公司很少发生,因为需要编辑贡献出更加符合市场化的策划方案。关于小说编辑改的比较少一些,这类型的作品主要体现在和作者的前期沟通上,编辑提前也会把这个小说的方向甚至每一个章节的走向,人物的设置,情节等,在最早的策划阶段都会和作者深入沟通。针对不同种类的书,策划方案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主题三:书名和封面决定一本书的成败。

书名和封面非常重要。封面是第一眼看到的东西,编辑经常会因为书名和封面与作者争执不下,这很正常。图书市场很多作品都是断崖式的,可能前三名卖得很好,到第四名的时候压根没有人去买,甚至是只有第一名卖得好。非常残酷,因此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我们做到位。我们依然拿毕淑敏老师的《你要好好爱自己》做例子,当时取这个书名的时候微信还是在爆发期,我发现很多的爆款微信贴不约而同地都指向女性关爱自己这个主题。这刚好和我给毕老师的新定位也一致,,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毕老师归在了文学类,小时候看她的作品是以文学的角度,长大了之后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她一直在写女性励志方面的东西,但是没有人明确地提出来。她真的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女性励志作家、中国第一心理作家,毕老师是正儿八经学过心理学的作者。但毕老师之前的书都被分在了文学类。我觉得《你要好好爱自己》应该划分到励志类。我希望除了文艺女青年之外能更多普通的女性,也许她生活在偏远的四五六线城市,我希望毕老师的作品能够疗愈她们,这也是我一开始对作者的定位。这一点很打动毕老师,对一个作者来讲,没有什么能够比让作品推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更有说服力,所以说对毕老师的作者定位我们做了很大胆的尝试,最终也发现很成功。

一开始的指向性都是非常明确的,《你要好好爱自己》的封面也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封面。这个封面我们当时找到了虾米,虾米这个插画师作品非常的偏女性,很妖艳又很脱俗,第一眼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风格。然后我们就请虾米专门为《你要好好爱自己》画了一幅封面,告诉她我想要什么样的感觉。这个封面大概修改了一百多次。大家现在看到的封面,包括女孩子身上的叶子,花的层次以及这个女孩子的形象到底选什么样的,全部都是经过和插画师很长时间的沟通才定下来的,包括要疯淡蓝,封面玫红,这两个撞色也是试了很多遍才定下来的。我相信很多优秀的编辑和设计师都会做这项工作。

主题四:一句话就让读者买一本书的文案。

除了书名之外,在封面有限的面积上,文案非常重要,很多书卖得好,可能就是因为一句牛逼的文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小说,这本书到现在为止都是国内非常畅销的外国小说,而在国外它是被放在青少年读物类,销量远远不如中国。这个书名是直译过来的,但是它腰封上一句文案非常精彩: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这句文案,是对书名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全书精华的总结,它就像剧本的一句话大纲一样重要,看到《摆渡人》腰封上这句话,你就会想这是和心灵和救赎有关的故事,你就会很想看一下。类似于这样精彩的文案有太多了,这需要编辑具备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当然文案还包括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卖点呈现等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主题五:别放弃,好的营销能够救活一本书。

假设我们前面都做好了,这本书没有卖起来,或者突然遇到作者无法宣传的情况,这个时候该怎么办?还是拿一本书做例子。我们之前出过曲家瑞老师的一本书《一个人,不行吗》,曲老师是中国台湾的一位明星,没有结婚,属于大龄女青年的代表,非常的有才华,经常上《康熙来了》这样的综艺节目,她一直是很标榜自我,非常有个性,在大陆有很多粉丝。之前这本书在台湾出版时是叫另外一个名字,我们引进后,认真分析了曲老师在大陆的粉丝群体,很多都是年龄较大的单身女性,而且大多数和曲老师一样有才华崇尚个性,所以就把书名改成了《一个人,不行吗》。

当时这本书封面做得也非常好,是国内一个非常著名的封面设计师设计的,这个设计师本身也是曲老师的粉丝。曲老师的每期节目她都会看,所以她用了一个很张扬的玫红荧光色,配了一个低调的浅灰色,很有冲击力,和作者的气质也相符。

但是在宣传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曲老师很配合宣传,但是因为她是明星,她要来内陆做签售的话,她的经纪公司提出了一些我们办不到的要求。但是粉丝们又非常想和作者有更深的交流,后来我们就联合一些知名的媒体APP做了一系列的线上活动,曲老师人在台湾,但是和读者在线上做了很好的沟通,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成本,还增加了粉丝的粘合度。对这本书的销量有很大的帮助。

营销方案对于一本书来讲至关重要,一本畅销书离不开好的营销。具体的书具体营销方式不一样,在书的内容还可以的情况下,适当的营销确实能够救活一本书。

主题六:想要出书的作者应该做哪些方面的积累?

作者只需要做一个方面,就是好好地写,不断地写。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王安忆,她从上个世纪的伤痕文学一直写到现在,如果你把她每个阶段的作品都读完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作者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

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文风,叙事的角度,选材的角度都在不断地变化。

一个作者要做的就是积累,观察,不断地超越自己,就像王安忆说的一样:

“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

李媛媛  X  问 答

佳茗:找对编辑就能策划好书名了吗?

李媛媛:不一定,有些作者自己取得书名也很好。

小隐:李老师,您好,请问您,如果一个新的作者,手中有几十万的稿件,但没有编辑资源,也不懂怎么投稿,想请问在投稿中有什么注意的呢?

李媛媛:投稿首先内容简介,第二是精彩的样章节选,如果是有经验的编辑,看到这两点立刻会判断出这个选题值不值得做。

小隐:如何能找到合适的编辑?一个新作者,如何能出版一本旅行散文集呢?

李媛媛: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比如说你想出一本旅行散文集,那你就把市场上的旅行散文集买回来看一下它的版权页,上面一定会有策划公司和出版社的名字。一般情况下,策划公司会通过出版社拿书号,你要看到这本书的策划公司是哪一家,这样才好直接找到这家公司甚至具体的策划人。

吧啦(李菁):您在今年担任了《拍案惊奇之公公也疯狂》的制片人,您觉得担任电影制片人对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媛媛:收获非常大,《拍案惊奇之公公也疯狂》是根据我们的一本书《后宫还阳》改编的。从内容上来讲,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果一开始就打算从影视的角度策划一本书的话,既达到图书的畅销,又能够作为影视改编,这个界限该如何去把握。

杨承清:您做影视后还会继续做书吗?

李媛媛:书一直都会做,但重心会放在影视上。

老海:李老师,现在美食书市场可以吗?

李媛媛:美食市场和前几年相比真的差很远,五六年前我也做美食书,像《一百元吃遍北京》、《一百元吃遍成都》等系列美食书。当时销量都很好,但是近些年具有同样功能分类的美食网站和APP、短视频越来越多,简单方便快捷,完全不需要再出这类型的美食工具书,所以这类型的美食书下滑非常厉害。但是像传递一种生活方式的美食书还依然有市场。另外,美食类的小说和漫画也是挺有市场的,体裁不同。

风:其实在诗歌没有收到回音的时候,我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但不是关于那种大学校园或讲述很有成就的人的那种人,我的笔描写了不少社会底层的打工者的生活,其中有不少还很悲凉,但很有这个时代意义,这样的书会有出版价值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