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三问: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创造的吗?沂蒙精神是地方性的吗?沂蒙精神是不断发展的吗?——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新思考

沂蒙精神三问: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创造的吗?沂蒙精神是地方性的吗?沂蒙精神是不断发展的吗?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新思考
作者: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前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其中沂蒙精神在列,但是排序靠后。沂蒙精神提出时间比较晚,但是产生的时间比较早,而且大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三个问题,即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创造的吗?沂蒙精神是地方性的吗?沂蒙精神是不断发展的吗?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这两段话,看似平常,实则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内涵非常深刻,因这两短话基本为以上三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一)
首先,沂蒙精神如果是沂蒙人民创造的,那么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分别是井冈山人民、延安人民创造的吗?显然不是。
“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的沂蒙精神”,关键在“军民”二字,说明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是军队和人民,而不是单是沂蒙人民。
为什么我们一直弄不清楚沂蒙精神的实质?因为我们被带偏了,在沂蒙精神被提出之前,广为人知的是红嫂,呈现在全国人面前的是京剧《红嫂》。
1964年,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红嫂》改编为现代革命京剧《红嫂》。同年8月12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观看京剧《红嫂》后,亲切接见了演员张春秋等剧组人员。毛泽东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沂蒙红嫂”。
结果,大家就一直停留在沂蒙人民多么可爱、多么无私、多么革命的印象上,恰恰一叶障目,忽视了其中背后的深刻逻辑和内涵。而且这么多年来都是沂蒙人在研究沂蒙精神,总是避免不了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去看沂蒙精神。
(二)
其次,如果沂蒙精神是沂蒙地方性的精神,可以提沂蒙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品质,但是“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说明沂蒙精神是不是地方性的。
沂蒙精神应该是全党、全国的性,它是党和军队在沂蒙这个地域实践形成的。
既然是全国性的,就不应该只去强调沂蒙人民怎么样、做了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
再者,沂蒙精神如果是不断发展的,它会有固定的内涵吗?“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的沂蒙精神”,关键就看“铸就”二字,说明已经完成了,它只能被学习、弘扬,而不是再添加其他成分,它的内涵只能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场景下提炼。
我们有个“新时代的沂蒙精神”这样的提法,这种提法是不合理的。其实很早之前也有一些专家提出意见,就认为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一经形成就定型了,那种“沂蒙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提法是不妥的。
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有“新时代井冈山精神”“当代延安精神”的类似提法吗?笔者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是对于沂蒙精神,应该有个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沂蒙精神,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广义的沂蒙精神,可以包括后来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乃至新时期发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等品质创造的新精神。
广义的沂蒙精神有点扩大化或者泛泛而论的感觉,不如用沂蒙品格这个概念来表述。沂蒙品格,更多的是指临沂人民和干部的精气神,指他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呈现的可贵品质。
(四)
解决了以上问题,我们再来看沂蒙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山东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忠诚看齐革命到底;广大沂蒙人民坚决听党话,一心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军为民,这个在中国历史中就有传统。
早在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认为君王想要统一八荒六合唯有实行仁政,进而以王道雄踞天下。而仁政则必须有民本思想作为依托才能“得民心者的天下” 。
沂蒙大地上的革命实践,虽然是马克主义思想指导的政党领导的,但是民本思想已经浸染中华文明两千年。
毛主席曾写过一首《杂言诗·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全诗关键一句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如果这诗改个名字叫《八路军一一五师》或者《华东野战军》也无不妥。
我们再把视野拉回到七八十年前的沂蒙大地,当时呈现的场景就是军民一家,在党的领导下,民心所向、天下归心,军队所向披靡。《过秦论》中就有曾写到秦末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的老百姓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起义号召,自己背负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起义队伍。历史是何曾相似?
沂蒙精神诠释的是我党和军对为何能取胜这样一个世界性、历史性课题!
固然我们看到呈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光辉的形象是人民群众,但是背后的逻辑要梳理清楚,那就是人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民群众、为何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为何能创造出感天动地的事迹?抽丝剥茧,现象就是军为民、民拥军,如此简单。它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也很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沂蒙精神的本质是“群众路线”。
2.沂蒙精神的特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3.沂蒙精神的启示是“以民为本、天下归心;军民一家,所向披靡”。
4.沂蒙精神的内涵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或者“为了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依靠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井冈山精神里有没有群众路线?延安精神里有没有群众路线?都有,但是都没有像沂蒙精神诠释的这么生动、鲜明、深刻、感人。
(五)
最后谈谈沂蒙精神形成的独特地域环境。
社会上一直有个误解,认为沂蒙山区就是落后闭塞的,有些文章在介绍临沂时也是说“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其实这是不对的,大家去翻阅下《沂州府志》,里面记载沂州府辖蒙阴、费县、沂水县、郯城县、兰山县、日照县、莒州等,多处有“青州徐州之间一大都会”“海岱间一大都会”(即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表述。临郯苍小平原是土壤肥沃、交通发达的,往南去就是苏北大平原,怎么会舟车不入?
其实,蒙阴旧志曾记载:“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费县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说:“地处沂蒙山区,古来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说,交通非常落后”。可见,这些句子都是描写沂蒙西部地区的,不知何时被挪用在了这个临沂身上。
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在临沂形成,是跟这一地域的地理条件和独特文化分不开的。
首先,这里物产丰饶、商贸发达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物质基础。试想,如果这里物质贫乏、交通阻隔,党和军队如何生存?群众一贫如洗又拿什么支援前线?那么多衣物、军粮都是怎么来的?诚然,临沂有部分地区山势连绵、沟壑纵横,但是这些地区又与丘陵、平原区相连接,正是为我党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
其次,这里文化环境比较奇特。从地域来看,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地区主要存在过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齐国,另一个是鲁国。鲁国形成了鲁文化即儒家文化,以曲阜为中心,代表人物是孔、孟;齐国形成了齐文化即商业文化,主要是以临淄为中心,代表人物是管、鲍。临沂古称琅琊、沂州,北面是靠近临淄,西面靠近曲阜,正好处在两地的中间,所以鲁文化与齐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这就是使得沂蒙山区人民的性格里既有鲁文化守礼重信、仁义宽厚的一面,历史上的二十四孝的其中七孝发生在沂蒙或是沂蒙人所为;也有齐文化中开放刚毅、敢于斗争的特点,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其中诸葛亮、颜真卿、颜皋卿、左宝贵等人都是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维护统一、抵抗外辱的典范。另外沂蒙山区人民还受到东夷文化、楚文化、沂蒙兵学文化影响。东夷文化在远古时期属于蚩尤部落影响范围,有英勇善战之风;临沂南部县区在历史上曾纳入过楚国版图,荀子曾两度被楚国任命为兰陵令,荀子主张儒法并用;沂蒙山区的兵学文化也比较浓厚,曾出过秦国大将蒙恬、智圣诸葛亮,琅琊王、兰陵王、冉闵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出土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等。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沂蒙精神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选准一个历史的、全局的、关键的角度。诚然,以上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这更接近沂蒙精神真正面貌。
沂蒙精神的伟大意义,当在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之上,它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的生动实践。
当年陈独秀、李大钊说要“打碎无产阶级的枷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只有几个学生响应;后来毛泽东说“打土豪、分田地”,广大人民就都起来闹革命了。可见生动的东西才能感染人、号召人。
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论以何种方式,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指日可待,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在我们这一代人实现。固然,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台湾盘踞多年,我想只要我们能继续发挥沂蒙精神,必然也可以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稳定和谐发展;毕竟,当年人民的军队进入沂蒙山区的时候,也有国民党、封建势力等政治力量多年的经营,然而我党和我军依然可以开拓出“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