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迹】为何叫“零陵”?百岁高龄的舜帝来过零陵吗?
解不开的宁远舜帝陵之谜
图/文 陈瑜
舜帝陵是永州、乃至湖南,乃至全国一张道德名片。宁远有了舜帝陵,宁远跨入了旅游强县之路,三年一次的大规模公祭舜帝,吸引着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祭祖寻根。
在峰峦突兀的群山怀抱中,在青山翠柏掩映下,金碧辉煌的顺帝陵静卧其中。宽大平整的广场,依山伴水,亭楼轩榭,九根象征“九五之尊”的浮雕立柱迎接着八方来客,威严、圣神的宫殿甚是气派、雄伟、壮观。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现在的舜庙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新建成的舜庙占地600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
谜一:高龄舜帝为何要南巡狩?什么动力促使他南巡狩?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帝王世纪》云:“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位。”《尚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根据记载,帝舜是在61岁时就“天子”位,96岁时将帝位禅让给禹,100岁时开始南巡狩,112岁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按照这一记载,就有两个疑虑:第一,舜96岁时已将“帝”位禅让给禹,已经不是帝王了,为什么在100岁高龄时还要亲自到江南巡狩?第二,舜以100岁高龄到江南巡狩,最后是112岁死于南巡的道上——苍梧之野。如此高龄还能进行如此艰辛的长途“南巡”?“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对古代人之寿命的一种概括。舜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如心态平和、宽厚待人,以及其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等原因,得以长寿。但以100岁高龄去跋涉江南,千里迢迢,山高水深,其艰辛可想而知。是什么动力促使他要南巡?
谜二:现舜帝寝陵是否是“正穴”寝陵?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由此可见,先有舜帝陵,再有“零陵”名称,为何命名“零陵”?一说“零”是“第一”的意思,舜帝陵是第一座帝王陵,一说“零”是“没有”,舜帝没有具体陵墓,一说“零”是“无穷大”山峰中到处都可能是陵墓,《尚书》中的《甘誓》篇记载了“甘之战”前,夏启王召集六定,发表镇压不同政见者是“奉行上天意志”的训令。要求部下“用命,赏于祖。弗用命,剹于社,予则拏剹汝。”舜的后代首当其冲,四下逃散,有的跑到辽宁、朝鲜,有的到了西伯利亚,还有的东渡日本。可能是舜帝不想让世人知道他的具体陵墓所在,怕夏启王挖掘,或怕被后人盗墓,故意将“正穴”混淆,故命名“零陵”。
“九嶷山”原称苍梧山,据史志所载,其范围在两广和湖南交界处,包括萌渚岭在内,“九嶷山”只是苍梧山的一部分。史籍对于舜帝崩葬九嶷山的记载以《山海经》最早。其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水经·湘水注》载有"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意思就是舜帝南巡路上去世,葬在苍梧之山,而苍梧又有九山,不知道舜帝到底葬在哪座山里,至于舜帝的真正寝陵在哪,无人知道,大概就在茫茫群山之中。鬼崽岭的遗址也不乏一个疑问。
舜帝葬于九疑,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期屈原之《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两章,专以祭奠娥皇、女英,其辞云:“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辞中的“帝子”所指为舜妃娥皇、女英。王叔师注《楚辞》云:“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妻于舜,舜往征有苗,二女从而不返,道死于沅、湘之间。”屈原乃战国时人(约公元前340—前278),早于司马迁约200余年。此足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就已在楚地流传。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此年早于司马迁近半个多世纪。
久远的历史无从考证,只能任人猜测,舜帝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值得后人纪念和弘扬,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弘扬这种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是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