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育儿,可能是在培养“巨婴的自己”

最近因为又给孩子买书和玩具,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在给孩子购买任何东西,比如玩具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优先满足自己的潜在需求。现在的儿童玩具非常多,如果这次只购买一种玩具,那么父母会选择哪种玩具呢?如果父母不深究,他可能也难以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一个家长他小时候很喜欢拼图,那么他就不自觉地购买拼图。我看到有的父母把玩具买回来以后,他自己都会很感兴趣,要先玩一下。
在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和金钱购买哪类物品上,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比如因为我自己喜欢看书,我希望女儿也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我会在买书这件事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而孩子妈妈更注重衣着形象,所以她会在购买衣服这件事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我们两个都不自觉地有倾向性地去培养孩子,如果不留神,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将孩子等同于“缩小的自己”,或者说“巨婴的自己”,因为我们潜意识把自己的内在需求,等同于孩子的需求,然后理所当然地去满足。
可是你想一想,婴儿相当于一张白纸,他们显然不会有明显的价值偏向,比如我更喜欢书,或者更喜欢衣服,这种价值偏向除了一部分是由于基因的作用以外,更多的是父母、其他家庭成员、学校和玩伴、社会环境叠加造成的影响。
一些儿童产品的发明家、设计师等等,显然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在很多儿童产品,与其说是为儿童设计的,其实更多的是为父母设计的,因为在未成年之前,一个婴儿、儿童或青少年,他们并没有太多选择产品的权利,也没有购买的能力,一切都是父母买单,所以父母的价值偏向更重要。比如学步车这种产品,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小时候学会走路,并不是靠一辆学步车就学会的,但是父母会本着为了孩子好的心理,想通过购买学步车,让孩子更快更熟练地学会走路。可惜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学步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它的功能与所谓好处是有争议的,比如理想状况下我们认为婴儿使用学步车学走路会更安全,但实际上每年有很多宝宝因使用学步车而受伤(有人会反驳不使用学步车也会受伤,不过据我观察我的女儿,她自己会先学会避免自己受伤的姿势,当她难以避免要跌倒时,她会用控制姿势,用屁股直直坐下去,避免以其它更容易受伤的姿势落地)。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价值偏向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不自知却又深远的,我们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将培养孩子等同于培养一个“巨婴的自己”。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很热衷于玩游戏的人,那么你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无意识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让孩子玩游戏,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将来小孩子他会不知不觉的被这种观念所影响,导致他会更重视游戏,而不是读书、学习、运动等等。
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的时间不管多与少,都有一个最大值,所以培养时间是一个稀缺的有限资源。当你将培养时间更多地花在了A事情上,那么B事情相应来说就会少了。极端点说,如果你拿全部的时间用来陪小孩子一起玩游戏,那么你就没有时间给他讲故事,没有时间陪他看书,没有时间陪他去户外运动等等,最终你得到的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小孩,他的其他部分相应缺失了。这就是一个父母,如果不自觉地把孩子等同于一个“巨婴的自己”去培养的时候,要面临的后果。
每个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都应该在培养的方式上有以上的反思与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