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玉嘲讽诗暗示了《红楼梦》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红楼梦诗词曲赋明末清初时代背景新解(2)

作者:至真斋主

通灵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著名道具,深刻全面理解作者赋予通灵玉的寓意,对我们解读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主旨思想和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灵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因无材补天日夜悲号。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到青埂峰下,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顽石不禁凡心萌动,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再三央求二仙。茫茫大士就把它幻化成扇坠大小的美玉,让它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下世造历。于是,通灵玉就被贾宝玉含在嘴里降临人间。
作者赋予了通灵玉多种功能和寓意。它的前世是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幻化成通灵玉后是贾宝玉佩戴的饰物。甲戌本凡例说:“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在第一回开篇作者又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也就是说,通灵玉还有一个功能是代作者记录世事,这样《红楼梦》一书就是以通灵玉的视角观察记录的故事。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通灵玉自言自语起来:“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这就是作者把通灵玉赋予了灵性。
作者设计通灵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影射意义。在作品第一回通过甄士隐视角对通灵玉进行了简要描述:“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到了第八回薛宝钗与贾宝玉比通灵,通灵玉的模样才细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通灵玉正面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些文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秦国所制的传国玉玺。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秦国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传国玉玺上刻的篆文与通灵宝玉上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多么的相似!传国玉玺上的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意思是:“皇权由天相授,既永久也昌盛”。通灵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意思是:“不丢失不遗忘,就会生命永存”。如果通灵玉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贾家气数将尽了。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传国玉玺为符应,把传国玉玺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意味着“受命于天”,失之则意味着“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也一定“莫失莫忘”。在中国古代有两件宝物天下齐名,是历代帝王必争之物,那就是“和氏璧”和“随侯珠”。在古代典籍中“和氏璧”往往和“随侯珠”并称。《淮南子·览冥训》说:“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意思是:“这就好比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贫穷一样。”

(秦小玺)

有些人对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还有疑问,那么我们再来看通灵玉的反面篆文。在明代关于印章的图书《集古印谱》记载秦代有一枚小玺,其文为“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方以智的《印章考》也有相同的记载。相传这枚秦小玺一直流传到清朝雍正时期才不知下落。秦小玺上的文字与通灵玉上的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何其相似!在文学上影射技巧就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通过上面的对比,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是很明确的。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那么通灵玉也就影射皇权。
《红楼梦》作者用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不只是孤立地用通灵玉上的文字来体现,还用一些情节来强化这种影射关系。第一回写甄士隐睡午觉,在梦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要让通灵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历。甄士隐想一睹通灵玉真容,茫茫大士说他跟这块通灵玉倒是有一面之缘,就取出来递给他。甄士隐只看了正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正想看后面镌刻的小字时,茫茫大士便一把夺过去了。由此看来,这块神秘的通灵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饱眼福地随便看的。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既然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那么拥有通灵玉的贾宝玉自然就影射皇子,贾家也自然影射皇家。《红楼梦》作者唯恐我们对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认识不清,又设计贾珠这个人物来影射“随侯珠”,进一步引导读者联想贾宝玉和通灵玉共同影射传国玉玺。随侯珠先于和氏璧问世,在《红楼梦》中贾珠是贾宝玉的长兄。随侯珠在秦朝不知所终,贾珠在《红楼梦》的开篇就写他已经死亡。
关于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早在清朝已经有不少人持这个观点了。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并认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比孙静庵略早一些的《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道:“《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
关于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作用,蔡元培、潘重规等先生都做过深入研究。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潘重规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明清交际时一位大明遗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隐语写成的巨作。他认为宝玉是玉玺,爱吃胭脂是玺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宝钗影清朝,二人的宝玉争夺战实则是江山皇统的争夺。通灵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相通之处。蔡元培和潘重规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当今很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赞同。
既然通灵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那么《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就很明确了,《红楼梦》是明遗民创作于清初的一部悼明恨清的政治影射小说,书中多次提到的“末世”是指明朝末期。作品采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借贾家之败影射大明和南明之亡,借黛钗对宝玉的争夺影射明清争夺天下。《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隐喻就是“明清换代之镜鉴”。在明遗民的诗文中,“风”常常暗喻“满清”,“月”常常暗喻“明朝或南明”。例如,吕留良的诗《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大意为:“清人纵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他们。我依然有明朝故国情怀。虽然现在明朝已经灭亡,将来也会有恢复明朝江山那一天。”王夫之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他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清廷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我们知道了通灵玉、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影射意义,也就明白书中第八回那首通灵玉嘲讽诗的隐喻了,它实际上暗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我们再看第八回那段情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甲戌本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堪叹时乖玉不光。〖甲戌本侧批: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戌本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通灵玉嘲讽诗的字面翻译: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如今又把这个荒诞的故事演绎成大灾荒。
补天石失去了沉静灵性的真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去亲近人的臭皮囊。
我们容易知道走了败运金子就失去光彩,
可叹时运乖违美玉也不再有光泽。
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
他们无非就是那些公子和美女。

通灵玉嘲讽诗的隐喻翻译: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是很荒诞的神话传说,
现在又根据这荒诞的传说演绎成大灾之年的故事。
补天石在青埂峰本来是沉静灵性的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就失去了原来的境界而赋予了新的寓意。
我们容易知道时运正盛的清朝一旦走了败运也会衰落下去,
可叹时运乖违代表皇权象征的玉玺也会失去光泽。
明清易代残酷的战争造成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来,
他们无非都是年轻的公子和美女因战争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红楼梦》一些情节的关键词和诗词常常采用一笔两意的写法,造成各说各的理而争论不休的局面。在这首诗的“又向荒唐演大荒”句中,“大荒”一词的理解就存在争议,有的翻译为“大的荒唐”,有的翻译为“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其实这样的翻译都是因为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清中期,以及没有结合下文中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所做的断章取意的翻译。在这里“大荒”一词指大灾之年。在古文中“大荒”指大灾之年也是常用词义。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意思是:“遇到大灾荒或疾病大流行的年头,就命令诸侯国迁移灾民、百通米粮、放宽禁令、免除力役、减轻租税、宽缓刑罚。”《国语·吴语》:“日臣尝卜于天,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其民必移就蒲蠃于东海之滨。”意思是:“往日我曾卜问上天,现在吴国的民众已经疲乏,而且大灾之年连年饥荒,市场上连糙米也没有,粮仓都空了。他们的民众一定得迁移到东海边靠拣蛤蚌求生。”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