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的栖息点

儿童思维栖息点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研究,研究的真假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的工作包含论文、课题、课堂实践(公开课、展示课等等),只有真实的学习,具备思考性特征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在树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行动上,才是关键因素。从入职时,模仿于永正等名师的课堂教学,到发现模仿课堂教学动作、语言并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学习,到思考以带给孩子真实学习的模仿,再到立足文本的特征进行原创性教学解读与设计,以及按照论文格式写论文、按照课题模板写课题,到立足学生真实学习而文、而研,经历的十几年时间中,不断地迈向小学语文真实学习的事件与实践不断使自己成长。

一、触摸思维导图事件

思维的不可见性的特征,使得教学的工作总存在教学质量的良莠不齐上。在同一个班级中,视听障碍的孩子应该是没有的,而造成学习成绩不同的因素,除了家庭之外,就课堂思维。总是在批改作业、习作、日记,总是在文字中与儿童思维不断地进行着碰撞,儿童想法的可见性不断地在孩子的文字中显现,这种不可见性的思维又仿佛可见,促使了自己对儿童思维可见性的思考。

偶然机会,在小语研修班的学习中,教研员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运用概念,开启了自己对儿童思维触摸的大门。其中的2年时间里,进行了以思维导图的单篇、单元、整本书的阅读课堂实践,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了阅读思维可见性的展示,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进行了阅读思维过程干预的可能性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绘制思维导图的“绘制”与“思维的导”之间矛盾。孩子们在阅读层面的停留,表现在以绘制思维导图美观上的比拼。大家绘制的思维导图越来越美观,而阅读质量却没有真实上升,甚至根本没有阅读的恶性现象。阅读,是儿童思维与作家思维在文字上的碰撞,这种碰撞对于思维的促进和学习的形成有着重要作业。为避免思维导图在阅读中“导”的作用弱化,绘制误区的不断深入问题,开启了思维导图笔记设计的思考。阅读不可见,阅读思维更有着不可见性特征,思维导图笔记如何走向儿童思维的可见性呢?

二、思维导图笔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阅读与阅读积累

第一版的思维导图笔记,指向了阅读积累。课题组研究了“小古文、体裁阅读与思维导图、阅读推荐”三个板块,着重在阅读的小古文阅读积累,字词句的积累,以及阅读评价、推荐的练习。这样的模式,避免了单一绘制思维导图只有绘制精美,没有阅读深入的尴尬。形成了以阅读积累为手段的思维可见性评价体系,学生在体裁分别类阅读绘制思维导图上,避免了只研究绘制,不研究阅读的问题与误区。

思维导图笔记的设计形成,对于学生阅读古诗、小古文的评价具有了可见性,对于思维导图绘制误区有了一定的避免性,还有了阅读推荐的练习,形成了阅读——思维——表达的不断深入,将阅读思维的可见性落实,提升了一个程度。

当然,问题也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显现。阅读是思维的训练,提高阅读的积累还要转换成学习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经验。

2、阅读思考与亲身感受的关联事件

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间,存在着阅读、写作之间的支架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学生切身感受,从亲身感受来进行阅读写作之间的素养内化,还得要从一次课题的教研活动谈起。

在思维导图运用的课题申报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流程式思维导图,完成写作练习的时候,孩子们的阅读和生活中的经验,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儿童视角是非常广泛的,能够思考的范围却十分有限,儿童的每一次玩耍、旅游甚至是上下学途中,都有着丰富而奇妙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却从未被孩子们表达出来。学生的唯一表达只有一个单元的习作,一次规定主题的日记等等,极少有主动表达的孩子,当然这种表达也缺乏一个平台。

譬如成人,可以发一则朋友圈、微薄去抒发见闻感受,而孩子们是缺乏电子产品平台的,即使有这个平台,孩子的控制力,年龄特征也无法良性使用。这就有了孩子表达与亲身经历脱节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与实践最大的弊端,即资源丰富却无训练价值。

既然阅读有了,儿童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有了,但是习作依然不好,或者说只有少部分的好,其根本就在于却少阅读——生活经验——写作三者之间的转换。

3、阅读、写作、生活之间的结连和转换障碍的突破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人的习作,很多都是有感而发,由景入情的,小学生的双眼明亮,视角独特,思维纯洁,这极大的资源优势却没有被语言文字实践所利用,存在的转换障碍突破亟需解决。而课题研究《思维导图笔记在儿童读写转换障碍解决》,又将阅读、写作之间的关联,推向了研究的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总回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语文课,老师带我们去爬山,在半路山间休憩时分,“习作”已经在师生轻松愉悦的聊天之中了然于胸,回来提笔能写。想起来,一是自己有切身的体会,诸如风景、体验都是从真实的酸疼和眼睛里的美而来,那时没有相机,而用文字拍照,成了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绝招。这一用文字拍照的绝技,就是作文的内容与形式,是用文字给思维上的感受拍照,这又超越了相机拍照的功能。拍照的关键是什么?对于习作,老师总是例句了课文、名著等等描写的片段,让我们回忆和聆听,这对于我们只有感受,没有结构的感悟式有了高一层次的提升。二是我们这些孩子当中,有的仿照某篇课文的结构完成了今天的习作,有的以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写出了这一天爬山的感受,还有的甚至用报纸上看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等等写出,文字不拘一格,风格迥异。

申请的绍兴市课题立项,是儿童思维栖息立足点的深度触摸实践事件。可以说,正是因为阅读、写作、生活之间有着深度可以挖据的结连关系,造就了课题的不断进步,也成就了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与进步。

三、思维导图笔记在小学语文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进行

教学手段之于学生的学习,犹如鱼水共生关系,鱼清洁水,水生存鱼,而学习真实的支架决定了学习有效性。如巴黎圣母院起火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在借助思维导图笔记的运用下,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将网络描述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文章和《圆明园的毁灭》进行对比,发现表达上的结构,文字上的特点,对于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目标是不同的。

单纯的仇恨八国联军侵略,不是《圆明园的毁灭》阅读目标,而对于巴黎圣母院起火事件的幸灾乐祸更不不健康思维。在亲身体验的周边发生的事件,来进行思维的梳理,将感受与阅读与事件结合,提升的是儿童的思维能力。这样进行的表达训练,是发展成为语用形式的重要突破。借助思维分析导图笔记,客观地进行了阅读的对比,进行了思维的交流,感受了语言文字的艺术,这种思维的可视化,是思维导图笔记工具的高级体现,学生学到了什么是表达,什么才是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何种文字形式去表现,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出思想传递效果,都是思维导图笔记所担负的重要作用。

就思维而言,往往具备片面性,进行交流才能不断修正,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如此。

四、儿童思维的栖息点

教师的专业成长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进步,在儿童思维——思维导图——流程式习作思维图课题——思维导图笔记在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儿童思维事件的关注,提升了教科研不断深入行动力。从不可见的触摸,到可见的思维导图,再到操作性强的思维导图笔记,教学的手段逐渐转向学生的可操作性,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原本的不可见转变为以“思维导图笔记”的可见性形式。

儿童语言与儿童思维的本质,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转换训练,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人类发展出了语言,而语言发育的过程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同步,从而使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被概念化、系统化,提高了思维的效率。思维的不可见性,导致了评价无法干预儿童思维的过程,运用了借助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笔记的工具,孩子们能够自己触摸自己的思维过程,感受思维的凹凸特征,因可见不足处而弥补不足,还能在读写转换中实现评价的价值。有效的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一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保障,三者之间彼此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体现在教师上,迅速成长的专业素养,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升,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给了学生学习有效性成为可能的关键保障。最终形成的思维导图笔记,参与了鹿山小学“触摸思维、琢玉鹿”的交流,获得了好评,今后走向和正在实施的绍兴市课题,又将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明确指向读写转换的学习意义,一件件连续的事件,是教学实践中获取的重要能量,促使教科研和教师以及学生学的不断进步。

儿童思维的栖息点,立足在学习工具上,立足在学习过程中,立足在教师的教学手段里,思维导图笔记实践,呈现出循序渐进地提升过程,让事件成为实践,学生手捧导图笔记学习,让儿童思维拥有栖息点。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