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比起死,我更怕癌痛!对于癌痛,我们如何“制服”它?
在癌症病人的疼痛中,由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痛势最为剧烈,患者早期即可出现疼痛症状,起初常为轻度间断疼痛,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步转化为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疼痛,常被列为难治性癌痛,常发生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癌症中。2017版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中就提出骨转移癌痛的诊断需要借助ECT及CT、MRI的检查和碱性膦酸酶等化验指标,根据疼痛程度分为静息时持续性疼痛、静息时自发性的爆发痛和运动时诱发性的爆发痛。
临床上,这一类癌痛,很难单纯通过阿片类止痛药有效止痛,尤其是在爆发痛发生时,不少患者即便服药后也需要靠自身“熬”过去。
那么,对于骨转移引起的剧烈疼痛,我们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
综合治疗,是有效控制癌痛的关键!
骨转移癌痛的发生除了一般的伤害性疼痛产生机制外,还存在着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骨代谢异常、周围组织微环境改变、伤害感受器激活,以及肿瘤生长导致的神经压迫和损伤、感觉和交感神经纤维的重建(神经瘤样结构)等。
现代医学研究就表明,病变部位肿瘤细胞及其宿主细胞产生一种对破骨细胞具有刺激性的体液因子,可导致骨质熔化,并促使破骨吸收及骨形成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引起骨质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骨转移癌痛微酸环境形成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纤维激活示意图)
由此可见,骨转移癌痛的病因复杂多样,以及癌细胞转移至骨中对骨骼细胞等造成的破坏,往往也是骨转移癌痛痛势剧烈且难治的重要原因。单纯的病因治疗或对症止痛治疗难以起到全面的改善作用。
因此,随着医学对癌痛产生的机制深入认识,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9年发布的《癌症疼痛管理药学专家共识》就指出综合治疗在癌痛的治疗中越来越重要。
其中,中西医联合治疗也成为目前癌症止痛治疗的主流手段,也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痛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优势,相对而言具有毒副反应少、减少药物对机体靶器官的损伤、减少西医止痛药物用量、抑瘤增效、增强免疫力等优点,从而提高骨转移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消癌止痛,减轻癌症病人痛苦!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以动态的思维看待疾病,而辨证的过程注重整体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把握。而事实上,在骨转移癌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常也会分阶段,因此,治疗的过程中也需结合病症的阶段进行治疗。
在癌症尚未发生骨转移的阶段,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癌邪损五脏之精以及消耗人体气血等相互影响,使人体肾精亏虚、骨髓不充与骨质不坚,出现腰背部疼痛、无力等症状,这是发生骨转移的前期表现,通过早期的辨证,可运用补骨脂、骨碎补等温补肾阳之品延缓骨转移的发生,现代医学亦证明未发生骨转移时,肿瘤原发灶与骨微环境存在相互调控的关系,骨中骨钙素阳性的成骨细胞能够促进肿瘤原发灶的生长。
而到了后期,骨转移疼痛剧烈者,治疗上往往需要既消除癌细胞的治疗,也需要通过补肾阳、益肾阴、填精髓等多种治法进行止痛,比如加用制天南星、补骨脂、骨碎补等止痛效果好的药物。
此外,不同类型的癌症所引起的癌痛也有所不同,临床所见,肿瘤病理分型有130多种,而常见的肿瘤就有62种,在治疗时,需根据中药的抗癌谱,对不同的肿瘤病理分型选用不同的抗癌中草药治疗。根据辨病的原则调整临床用药是有效止痛治疗的前提,比如肺癌骨转移患者病变部位在肺和肾脏,故常用金荞麦、壁虎、蜂房、干蟾皮、穿山龙、补骨脂、淫羊藿等;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多兼有肝郁不舒的表现,临床多用玄参、生牡蛎、夏枯草、紫背天葵、僵蚕、绿萼梅等药。
可见,癌痛作为癌症中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治疗常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情况,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癌痛的目的。
64岁的张先生,2019年3月20日,以右肺腺癌术后1年11个月,化疗后不适为主诉来就诊,就诊时症见:右季肋部位疼痛,触按时疼痛加重,全身乏力,容易疲劳,睡眠易醒,胃口一般,小便频繁,舌质暗淡,苔薄白。治以消癌止痛IV号方加减。
2019年6月19日二诊时,可见季肋部位疼痛较前好转,下肢酸重、全身无力、睡眠、食欲明显改善,小便次数恢复正常,体质量较前增加。在上方基础上予以调整。2019年9月18日三诊时,张先生自述病症好转,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再出现疼痛不适。后期规律复诊,至2020年12月未诉疼痛,肿瘤控制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