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衰老怎么办?最新抗衰老干货请收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虽然近年来光电治疗等皮肤抗衰治疗日益火爆,但局部外用药物的皮肤抗衰治疗能使更多人获益。

本次第三十届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年会上,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皮肤病学研究中心和曼彻斯特老龄化合作研究所的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主要分享了皮肤老化的概念及其局部治疗。

两种表现,揭示“皮肤老化”

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首先介绍了两种皮肤老化的表现,自然老化(aging)和光老化(photoaging)。
自然老化是一种慢性、内在的皮肤老化,主要在非紫外线辐射区域皮肤,表现为皮肤功能、组织结构和成分的细微变化。光老化主要是由外界的环境引起,最常见的是紫外线辐射,表现为显著皮肤外观的变化,比如色斑、皱纹等。
皮肤老化最显著组织学改变是真皮细胞外基质中富含纤维蛋白的微纤维和纤维状胶原蛋白丢失。无论哪种皮肤老化,都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比如紫外线、环境污染、吸烟、营养、精神压力、睡眠不足。

不同人种,表现各不同

不同种族之间,皮肤老化表现也有所不同。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接着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南欧人群中,皮肤老化主要为皱纹增多

在北欧人群中,皮肤老化主要为皮肤萎缩、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在东亚人群中,皮肤老化主要为色素改变,包括色斑和脂溢性角化

延缓皮肤老化,如何用药?

外用视黄醇是少数具有RCT证据证明能够延缓及减少光老化的外用药,视黄醇可通过抑制真皮胶原分解和刺激胶原合成改善光老化。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分享了几例不同视黄醇外用制剂的病例,长时间使用后都明显减少了皱纹,色斑产生,对光老化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还提到了补骨脂酚在改善光老化的能力方面与视黄醇相当,并且没有视黄醇的脱屑和刺痛,比视黄醇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补骨脂酚有望作为视黄醇的更耐受替代品。
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局部抗衰老产品-Serènesse抗氧化剂,可以恢复光老化真皮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比视黄醇耐受性更好,可能未来可以作为抗光老化一线治疗。抗氧化剂如白藜芦醇、雷帕霉素外用均可延缓皮肤老化,促进胶原合成。

时间疗法+用药,双管齐下

Christopher Griffiths教授最后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昼夜节律时刻影响皮肤生理功能,皮肤中抗氧化防御的调节受到严格的昼夜节律控制,调控皮肤老化的相关基因和通路,有着显著的昼夜节律性。
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将“时间疗法”(即根据人体24h昼夜节律调整药物和治疗干预的时间,以提高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与皮肤老化局部用药相结合,以期达到更佳效果。

本文点评

对抗皮肤衰老、永葆青春是人类从古至今永恒的目标和研究热点,虽然近年来光电治疗等皮肤抗衰治疗日益火爆,但局部外用药物的皮肤抗衰治疗能使更多人获益。

外用视黄醇制剂能延缓光老化,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抗衰的护肤品中,但使用不当,会有皮肤刺痒刺痛、干燥脱屑等副反应。

而近年来补骨脂酚老药新用,成为皮肤外用抗衰制剂的新宠,也逐渐有少数日常抗衰护肤品中加入了该成分。

抗氧化剂也是皮肤局部抗衰治疗的生力军,科学研究推动新的抗氧化剂的研发和使用,使广大的求美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昼夜节律影响皮肤生理功能,同样也调节皮肤的抗氧化防御,因此,可以根据昼夜节律对皮肤的影响,而在不同时间点使用不同的皮肤局部抗老化药物或护肤品。

同时,减少紫外线照射、环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对皮肤的影响,保持正常昼夜节律、不熬夜也是皮肤抗衰的重要方式。

点评专家
邱湘宁
  • 副主任医师,皮肤美容主诊医师,医学博士,中共党员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皮肤整形美容学组委员
  • 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病性病预防控制专委会科普教育学组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专委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医疗整形美容协会皮肤激光美容分会委员
  • 湖南省女医师协会皮肤病防治与健康专委会委员
  • 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激光美容学组委员
  • 2015年“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
  • 2007年至2010年国家公派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多项
  • 发表论文20余篇
  • 参编多部皮肤性病学教材及著作
作者简介
史雅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医师,博士研究生毕业。已发表SCI论文3篇,先后主持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要从事损容性皮肤病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
本文首发:医学界皮肤频道
本文作者:史雅倩
本文点评:邱湘宁
责任编辑:穆弦
版权申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