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嘉 禾:鲁迅与嵇康

作者简介

嘉禾,原名魏晓平,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人民陪审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曾发表过《鲁迅与史沫特莱》《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述评》等文章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籍方面的贡献,除了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之外,还有辑校的

《嵇康集》。

嵇康何许人也?《晋书·嵇康传》载: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1]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人。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

嵇康自小是孤儿,但他才华横溢,文采美丽。他身高七尺八寸,并不在意自己的打扮,却风度优雅。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是天生本质与自然的结晶。

他能容忍别人的过失,遮掩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他学习不用师传,广泛阅读,无所不通。他喜欢读《老子》、《庄子》,崇尚老庄,信任自然,任侠仗义。他和魏朝魏武帝之孙沛穆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后人称其为嵇中散。

嵇中散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

孙位《高逸图》

论及嵇康不能不说到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沁阳市)人,竹林七贤之一。但他未坚持隐退,四十岁之后出仕,又与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攀附关系,官职屡次升迁。当他自己由吏部侍郎(即选曹郎)转升大将军门下的从事中郎、散骑常侍,而向大将军司马昭推荐嵇康替代自己的吏部郎一职。嵇康十分愤慨。便奋笔疾书写了一封信给山涛,自说“不堪流俗 ,而非薄汤武”,对于作吏部郎“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情况,严词拒绝,在信末还怨愤地同山涛绝了交。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嵇康身拜官宦,却非薄汤武,不堪流俗,绝世不仕。钟嵘的《诗品》说他“过为峻切,汗直露才”,“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2]。”在诗歌方面,他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而出之为清远的意境,隽秀的语言。他临刑弹奏的《广陵散》[3]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他还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4]与东汉的“蔡氏五弄”[5],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而“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堪称旷世绝响。他的《声无哀乐论》[6]《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7]《养生论》[8]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鲁迅先生尊崇嵇康由来已久。
现代著名教育家、学者,鲁迅先生的同窗挚友许寿裳先生在
《鲁迅先生年谱》里,记载着“二年,一九一三年,三十三
岁,十月,公余校《嵇康集》。”[9]
为了校注《嵇康集》,鲁迅先生搜寻嵇康的诗文从未停止过。他在1913年9月23日的日记中记道:
下午往留黎厂(琉璃厂)搜《嵇中散集》不得,遂以托本立
堂。
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八百多米。历史上,它汇集了前门、灯市口和西城城隍庙的书市,发展成北京最大的书市,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它有许多的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里书商门店的对联都离不开书,成了一景。如:“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等等。
可是,鲁迅先生在这里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嵇康文集,还是后来在图书馆找到了。他在1913年10月1日日记中写道:
午后往图书馆,借《嵇康集》一册。是明吴抱庵丛书堂
写本。……写书时头眩手战,似神经又病矣,无日不处
忧患中,可哀也。

《嵇康集》
鲁迅先生第一次校《嵇康集》是在空白的宣纸上,工工整整地抄写着嵇康的文字完成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完全倾注在这魏晋的文章里了。《鲁迅批判》的作者李长之教授曾这样称赞过,《嵇康集》“一行一行是鲁迅一笔也不苟的娟秀遒劲而又疏疏朗朗的书法 , 校笔俱在眉端,鲁迅先生严肃精致的工作精神,跃然纸上。”[10]
抄书是鲁迅先生自小练就的功底。周作人《鲁迅的故家》对鲁迅先生抄书有专门的记述。在绍兴故家,鲁迅先生最初在祖母卧室的楼上抄《康熙字典》里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唐诗叩谈集》,陆龟蒙的《耒耜经》、《五木经》,陆羽的《茶经》,还有叔祖玉田先生的《鉴湖竹枝词》等。戊戌的前一年,开始抄二酉堂丛书,全是古逸书辑本,有古史传、地方志,乡贤遗集,这与他后来《古小说钩沉》与《会稽郡故书杂集》的辑成不无关系。
是时,虽是十月金秋,但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那些颓败的老建筑闷热简陋,像一座座“铁屋”,花馆的沉寂和压抑中,鲁迅先生倍感苦闷和彷徨,此刻,他真正藤花馆那支古藤不再花枝招展,而是在秋风中摇弋挣扎着。在藤理解了嵇康非薄汤武、不堪流俗的人性的挣扎,理解了阮籍、嵇康之流的魏晋风度。他一刻不停地整理校注着《嵇康集》。无怪乎有鲁迅研究者说,“鲁迅是到了绍兴会馆之后,才成为鲁迅的。”

鲁迅先生校注《嵇康集》,一直被中散大夫深深地吸引着,甚至还在梦中和魏晋名仕对话。据有关鲁迅的传记记载,鲁迅先生校注《嵇康集》,常常梦见嵇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张梦阳《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之野草梦》[11]记载鲁迅“叩问嵇康”、“再问嵇康”,两次梦里遇见嵇康的情形,梦境中,嵇康更加成为鲁迅先生的精神知己。
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2]在他的《梦的解析》中告诉我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弗洛伊德还告诉我们,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潜意识的情欲伪装的满足)。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13]也认为,梦的功能是探讨做梦者的人际关系,并帮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见,鲁迅先生校注《嵇康集》不遗余力,梦寐以求。心之所系,梦象环生。
1924年5月,鲁迅先生搬到西三条,6月就开始第八次校注《嵇康集》。鲁迅先生在日记中作了记载:
1924年5月31日:往商务印书馆买《新语》、《新书》、
《嵇中散集》、《谢宣城诗集》、《元次山集》各一部。
1924年6月1日:夜校《嵇康集》一卷。
1924年6月3日:夜校《嵇康集》一卷。
1924年6月6日:终日校《嵇康集》。
1924年6月7日:校《嵇康集》至第九卷之半。
1924年6月8日:夜校《嵇康集》了。
1924年6月10日:夜撰校正《嵇康集》序。
在鲁迅先生校辑的古籍中,耗费精力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当数《嵇康集》。
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
自民二以后 ,我常见鲁迅伏案校书 ,单是一部《嵇康集》 ,
不知道校过多少遍 ,参照诸本 ,不厌精详 ,所以成为校勘最
善之书。[14]
 
鲁迅先生从 1913年至 1931的 18年间 ,参照校本 19
种 ,校勘凡 10遍 ,工笔小楷抄写 3遍(第三遍只抄前两卷 ) ,计数十万言。还写了《〈嵇康集〉考》、《〈嵇康集〉序》、《〈嵇康集〉跋》、《〈嵇康集〉著录考》及《〈嵇康集〉逸文考》等。可见鲁迅先生对嵇康钟爱之一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长之先生也说:
除了《嵇康集》以外,鲁迅对古人的专集没有投下这样
大的劳动的,除了嵇康以外,鲁迅对古典作家也没有像
这样任何时候也放不下的。难道这是偶然的么?不[15]

当然,这决不是偶然的!
1927年 7月,鲁迅先生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又肯切地谈及嵇康。
鲁迅先生在演讲
他说:
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
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非薄汤武周孔,在
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
;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又说: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的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
反对。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嵇康做的
《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
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
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1927年7月23日,蒋径三邀请鲁迅到暑期学术讲演会演
讲,演讲的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同年
9月11日,鲁迅与许广平、蒋径三摄于广州。
许寿裳先生在他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
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
文章,我们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便
可得其梗概。为什么这样称许呢?就因为鲁迅的性质,
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贞
如白玉,凛凛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
类似的缘故。[16]
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称鲁迅是“千百年后的嵇康、阮籍的知己”。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有一联赠鲁迅先生:“托(托尔斯泰)尼(尼采)学说,魏晋文章”,鲁迅先生许为知言。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阎晶明评论说,“魏晋风度”是鲁迅提出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他将一个时代的文人风范和文章风格尽显其中。他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的张狂、放浪的精神做彻底的论述,显示了鲁迅在国学上的深厚功底,也见出了他在文学批评上的独特视角。[17]
为什么鲁迅先生对嵇康如此推崇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1908年,鲁迅先生在日本伍舍求学期间,曾受业于章太炎先生讲习《说文解字》、《尔雅义疏》等国学著作,古文字功底已经形成,这为其后运用文字之简洁,对魏晋六朝文章之爱好,明显有着章太炎先生的影响,更使鲁迅整理校勘《嵇康集》有了学术基础。
章太炎先生和《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他学养深厚,著述甚丰。鲁迅先生一定受益匪浅,以至他一直到晚年,对这位老师都是十分尊敬的。1933年6月18日他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
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
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但当国民党要没
收他的几间破屋,我实不能向当局作媚笑。以后如相见,
仍当执礼甚恭(而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也绝无傲态,
和蔼如朋友然),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18]

 
1936年鲁迅先生临终时,在《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回忆章太炎先生时还说: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
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
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模。
 
其二, 鲁迅尊崇“非薄汤武”“非圣无法”的嵇康。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的国学和西学》中回忆说:
他不看孔孟而看佛老,可是并不去附和道家者流,而佩服
非圣无法的嵇康。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一年,鲁迅先生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作人说,《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是礼教吃人。这是鲁迅在《新青年》上所放的第一炮,目标是古来的封建道德,以后的攻击便一直都集中在那上面。
鲁迅先生正是以他的《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真谛,显示其“非圣无法”的反封建思想,“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其三,从心理学视角看,鲁迅对嵇康呈现出心理认同的倾向,从而移情于《嵇康集》的整理校勘,这是鲁迅与嵇康精神人格的融合和贯通,具体体现在人格、思想和文风三个方面。
论人格,鲁迅先生可与嵇康比肩。用“远迈不群”、“不自藻饰”同样可以用来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同样也是直面“铁屋子”的黑暗,敢于独立思考,寻求“药方”。
他在深刻解剖中国国民性的基础上,揭示民族的病灶,塑造出了阿Q这样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精神典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茅盾认为,《阿Q正传》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个人物,既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又概括了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读后使人想起俄国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周作人指出,阿Q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可见,他也是一个常感孤独的思想者、行走在荒原上的精神界的战士。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早在1908年,他在《河南》月刊第2号、第3 号上连载论文《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拜伦和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波兰的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和克拉辛斯基,匈牙利的裴多菲这些欧洲最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希望通过介绍这些发出刚健反抗、破坏和挑战的呼声的摩罗诗人,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勇敢地反抗旧势力,为社会进步和公正进行不懈的斗争。
嵇康在他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称自己“直性狭中,人多所不堪”,“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鲁迅亦是明辨黑白、切中要害、直言直行、疾恶如仇。嵇康性子最烈,鲁迅先生骨头最硬。
嵇康的文风淋漓痛快、俊爽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三次直接评论嵇康,一是《名诗篇》言“嵇志清峻”,二是《才略篇》言“嵇康师心以遣论”,三是《体性篇》言“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嵇康有侠客的俊爽和豪迈,所以他的文章兴意高扬,辞采热烈。清俊刚毅的人格形成了嵇康清俊刚毅的文章风格,而他龙性难驯、锋芒毕露的个性又使得他的文章峻急透彻,逻辑强大,纵意而为却又自然风流。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也是这样,说理透辟,一针见血,不仅一把撕开假面,直面那淋漓的鲜血,也能在谈笑之间轻轻揭开论敌的皮袍,露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他既敢打“赵家的狗”,也敢掀翻那“吃人的筵席”,直至痛打“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有时还幽默地一笑:“你让我带住,我还不能带住。”
鲁迅先生常言前人所未言,其思想的强大和笔墨的锐利正是他远远超越别的现代作家的地方。他的文章往往立意高远,论理透彻,行文精炼,挥洒自在,笑骂任心而又逻辑强大,既清刚又朴茂,既恣纵又切理,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高标。因此,可以说,鲁迅先生与嵇康的文人气质相续流传。鲁迅先生的言辞尖刻,与嵇康的愤激批判,锋芒犀利是不无关联的。
其四,在鲁迅和嵇康身上,都传承着浙东文化的血脉。鲁迅先生的故家绍兴为古越国腹地。那里背山面海,远离中原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与严酷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作斗争的过程中,古越人形成了坚毅隐忍、卓尔不群的性格。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难忍之忍报难忍之仇,终成一代霸主。嵇康刚肠嫉恶,锋芒毕露,视死如归,不与司马氏统治集团同流合污。
在近代,浙东文化又有毛奇龄、袁枚、章学诚、谭献、李慈铭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且专门“非圣无法”,与孔孟之道,封建礼教作对,直到民国年间,徐锡麟、秋瑾、鲁迅,可谓人杰地灵,前赴后继。
浙东四老毛奇龄、袁枚、章学诚、谭献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的文学修养》中说:
鲁迅的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这个特色寻找它的根源,
有人说这是由于地方的关系。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
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
,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了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
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拿鲁迅去和他们相比,的确有
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是这一派的代表。
鲁迅一向为会稽先贤而感到骄傲,赞佩他们的卓绝精神,曾作《会稽郡故书杂录》以示欣慰。对嵇康,鲁迅先生更是心有相惜。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与中学知识》里回忆鲁迅时说:
鲁迅对于古来文化有一个特别的看法,凡是“正宗”或
“正统”的东西,他都不看重,却是另外去找出有价值
的作品来看。他爱《楚辞》里的屈原诸作,其次是嵇康
和陶渊明,六朝人的文章,唐朝传奇文,唐宋八大家不
值得一看,“桐城派”更不必提了。
 
是故,整理校注《嵇康集》成为鲁迅先生几十年为之努力的目标。
鲁迅先生还很欣赏《嵇康集》的编排样式,并在《题未定草八》中说:
现在还在流传的古人文集,汉人的已经没有略存原状的了
魏的嵇康,所存的集子里还有别人的赠答和论难,晋的阮
籍,集里也有伏义的来信,大约都是很古的残本,由后人
重编的。《谢宣城集》虽然只剩了前半部,但有他的同僚
一同赋咏的诗。我以为这样的集子最好,因为一面看作者
的文章,一面又可以见他和别人的关系,他的作品,比之
同咏者,高下如何,他为什么要说那些话……
 
鲁迅先生编排自己的杂文时,也常采用这种方式,把与自己杂文有关的文章(包括对立面的)一起编印进去,聊为备考。这样大约可以反映出当时论辩的情景,显示出一些时代的眉目,让人在比较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我们今天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好像觉得在读那个时代的“诗史”。
李长之先生对鲁迅先生精心校注《嵇康集》的缘故作了透彻的分析:
鲁迅和嵇康有许多共同点 : 对旧社会不妥协, “刚肠疾恶 ,
肆直言 , 遇事便发”, 这是一;热爱自由, 有独特个性 , 这是
二;对事有透辟见解 , 往往穿过表面 , 直见底蕴 , 这是三;
攻击传统礼教 , 这是四;遭受迫害 , 为反动统治势力所不
容,这是五;民主倾向 , 这是六;爱好艺术 , 这是七;为
所爱 , 这是八。自然 ,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家和战士
的鲁迅 , 比嵇康伟大的多,贡献也多得多 。然而在战斗性
上 , 在勇敢和热情性上,在具备一方面是一个战士同时
一个有清晰周密的头脑的思想家上 , 我们在嵇康那里见到
鲁迅的影子。这就是精心校订的《嵇康集》出自鲁迅先生
之手的真正原故。[19]

相传,嵇康曾在游历洛西的时候,天气将晚,下榻华阳亭,抚琴潇湘。夜半时分,有一位自称是古人的老者闻琴而至,与嵇康一见如故,谈论切磋音律。他还拿起嵇康的琴,兴致勃勃地弹奏了一首曲子。曲子空灵激越,荡气回肠,曲调绝伦的旋律动人心魄。老者把这首曲子教授给嵇康,并要他誓不传人。这首曲子就是《广陵散》。
公元262年,嵇康临刑东市,仍然念念不忘那首《广陵散》。他向监刑官要回自己那把古雅的七弦琴,洞东、东洞地弹奏着《广陵散》。

佚名《广陵散》

从容、高举、净化、升华……
琴声反复哀怨地进行了许久,随后终于戛然而止。嵇康从容地把琴放下,闭上眼睛,低低地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广陵散》。从前袁孝尼要向我学这个曲调,可是我没有教他,从今以后,《广陵散》绝矣!哎,可惜,可惜啊!
淮北石弓山下的嵇康墓肃穆静然,嵇山下的嵇康亭绿树成荫。回望远古,《广陵散》的琴声依旧激越、悲愤。
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缅怀鲁迅先生,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阎晶明所说的那样:
他冷眼看世界,内心却燃烧着无尽的热情之火。他是痛苦的,更是清醒的,他体验着自己的苦痛,更关心世人的艰辛。鲁迅精神是火炬,是灯塔,全民族应为之骄傲。
鲁迅还在!
鲁迅思想活在人间![20]
2021年10月19日于上海
 
注释:
[1]房玄龄,等.晋书.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第1999页.
[2]周振甫.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54页.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琴曲,最初可能是广陵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取自相和歌或相和大曲,其内容与蔡邕《琴操》里的《聂政刺韩王》大致相近。从汉末诗人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傅玄《琴赋》“马融谭思于止息”诗句来判断,该曲应出现在马融活动的东汉中期。因该曲已形成曲终有乱的大曲表现力,赋有斗争精神,受到历代进步文人的推崇,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4] “嵇氏四弄”,即指《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一组琴曲。《长清》、《短清》,取意于雪,言清洁无尘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长侧》、《短侧》虽未见题解,但其结构意趣与《长清》、《短清》一致。“嵇氏四弄”异曲同工,志在高古,意趣深远,有意游千古,造化自然之趣。
[5]“蔡氏五弄”,即蔡邕所作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蔡氏五弄”题解说,《琴历》曰:“琴曲有《蔡氏五弄》。”《琴集》曰:“《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并宫调,蔡邕所作也。”
[6]《声无哀乐论》是嵇康关于音乐美学的论著。嵇康采用魏晋时
期流行的清谈辩难的形式,通过“秦客”(代表假想论敌)与“东
野先生”(代表嵇康本人)之间八个回合的问答辩难,提出“声无
哀乐”的主要观点。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
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否定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但音
乐和谐的特征能感染人,“平和”的精神能引导人。论述中还涉及
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音乐美
学问题。《声无哀乐论》是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乐
记》,其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音乐的异化,追求音乐
的解放和回归,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
[7]《琴赋》,嵇康的音乐理论著作,主要表现嵇康对琴和音乐的
理解。
[8]《养生论》,嵇康撰,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
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
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
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
文采。
[9]许寿裳.鲁迅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第253页.
[10]李长之.鲁迅和嵇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
6期.
[11]张梦阳.鲁迅全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年.
[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年),奥地利内科医生,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精神分析是一种通过探索人类个性中无意识的思维层次,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13]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
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的学说。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14]许寿裳.鲁迅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第44页.
[15]李长之.鲁迅和嵇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
第6期.
[16]许寿裳.鲁迅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第44页.
[17]阎晶明.鲁迅演讲集.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第157页.
[18]朱正.鲁迅传(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第80页.
[19]李长之.鲁迅和嵇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20]阎晶明.鲁迅还在.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第5—7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