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也丹 |黄梅戏艺人八月十五拜 “老郎”
桂也丹 |黄梅戏艺人八月十五拜 “老郎”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许人们只知道这一天是万家团圆共“婵娟”的日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是梨园子弟祭拜其祖师爷和保护神“老郎”的庄重时刻。由于岁月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老艺人的故去,这一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习俗,也变得鲜为人知了。笔者生长在黄梅戏故乡黄梅县,祖孙三代都从事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工作,接触过不少黄梅戏民间艺人和黄梅戏工作者,对黄梅戏旧戏班民间艺人的这一祭拜习俗有所了解,特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戏剧行业也象其他行业一样,有自己的保护神和祖师爷,梨园子弟称之为“老郎”。全国300多个剧种,特别是高腔、皮黄系统的剧种,大多尊奉唐玄宗李隆基和后唐庄宗李存勖为“老郎”,也有少数大剧种崇奉翼宿星君、清源妙道真君为“老郎”。据黄梅戏民间艺人口碑,黄梅戏艺人所尊奉的“老郎”,与黄梅戏流行区域的京、徽、汉、赣等剧种不同。他们尊奉的“老郎”,是黄梅戏的三位祖师爷田、郭、窦。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由班社的文化人,有的叫掌笔师,用黄表纸或红纸将“老郎”神位写好,全体同仁早早起来,在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率领下,跪在地上向“老郎”神位烧香、叩头、升表。再由挑大梁的“中洋”花旦,跪在队列之前作揖、叩头,那位率班的名老艺人一手擎着“老郎”神位,一手拿着一刀(一叠)黄表纸点燃神位,将神位向上一托,看神位最先燃出的灰烬飘向何方?然后,将纸灰用手接下来,放在香炉内,大家同贺“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以图“百事大吉”、“万事如意”。“老郎”神位的名称与书写格式是:上联为“清音童子”,下联为“鼓板郎君”,正中为“唐王敕封铁板桥风(横书)火(倒书)院田、郭、窦(由右向左排书)老郎之神位”。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蒙师严云高所书写的“老郎”神位,与众不同,独具一格:上联为“金枝玉叶梨园体”,下联为“龙生凤养帝王家“,正中为“敕封火田、郭、窦三圣公老郎之神位”。
为什么黄梅戏艺人不尊奉唐明皇为“老郎”,而尊奉田、郭、窦为“老郎”呢?这是因为在清代中叶,封建统治者将戏曲严格划分为雅部和花部。凡尊奉唐明皇为“老郎”的多为雅部戏曲,划为花部戏曲的黄梅戏,其艺人不可能也不敢将唐明皇抬上“不登大雅之堂”的“花鼓淫戏”的宝座,只好请与梨园子弟有瓜葛,又兼唐明皇敕无声封过冲天风火院掌管歌舞红娘粉郎的田、郭、窦,作为自己的祖师爷和保护神。据黄梅戏艺人传承,田、郭、窦还是采茶戏的创始人,田唱小生,郭工小旦,窦善小丑,是他们首次将采茶戏搬上舞台的。因此,黄梅戏在历史上曾名三角戏、三角班,行当也是以三小为主。
神位上铁板桥三字和横风倒火,也留下了有趣的传说:一是田、郭、窦首次在铁板桥这个地方将采茶戏搬上舞台,开锣作场后,生意兴隆,此迎彼接。因此,就将这个地名写入了“老郎”神位,以资纪念;二是黄梅戏传统折子戏有《铁板桥点药》,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到铁板桥点药度店主之女白牡丹。吕洞宾及其他七位仙人常到铁板桥相聚,艺人们认为这个地名吉祥如意。田、郭、窦是戏仙,他们也步八仙之后尘到此饮宴、起班、举行授徒仪式,后人就将此地名写入“老郎”神位。为什么在“老郎”神位中横书风字倒写火呢?据黄梅戏名老艺人传宗:唐王造汉调,宫娥彩女兴花鼓戏。首次演出花鼓戏之日,宫娥彩女将初唐宰相魏徵的儿子魏梦拉来供奉,他们写了风、火二字,准备排场用,由于魏梦年幼,将风字贴横了,火字弄倒了。后人为纪念魏梦,就在“老郎”神位上写上横风倒火。
黄梅戏艺人祭拜“老郎”的方式很多,历代班社祭拜虔诚,禁忌严厉。对其“老郎”的祭拜方式和次数,比起高台大剧来则有过之无不及。黄梅戏艺人祭拜“老郎”,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还有月朔祭、铺堂祭、起班祭、封箱祭、祈求祭、生卒祭等等。
桂也丹:湖北黄梅县人,现在汉从事新闻传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