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黄梅人言行上的"讲究"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在黄梅农村,“规矩”很多,首先在说话方面要讲究文明。比如问人家姓名和年龄,要问贵姓和贵庚,年纪大的问“春秋多少”、“尊姓大名”。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否则人家就会说你没有教养,因为这是不尊重对方的语言。村里的老人死了,只能说“登仙了”、“过世了”;青年人死了,称“走了”;小孩子死了说“跑了”,文雅一点说“夭折了”。死者家里办后事,只能说办白喜事,不能说办丧事。亲朋好友和邻里前往吊唁,不能说赴丧,而只能说吊孝等等。如果谁家房子失了火,要喊“走水”了,人家听了就会赶去打火。
说话不注意,闯口一出,就会被人家斥责、讥笑,说你不懂事,没有文化素养,比如春节办年去买鱼,遇到不是新鲜鱼,不能说鱼死了,而是说“睡了”;不能快嘴快舌说杀猪、杀鸡、杀牛,而是叫“刜猪”、“刜鸡”、“宰牛”。买猪肉时,要买猪舌头,说买“猪赚头”。卖猪时,要把绳索解下来带回去。这些都是语言上的忌讳,忌讳就是住在一方的“规矩”。
行动上忌讳多,我仅举例几则:探视病人时间只能在上午,而绝不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因为在这段时间是阴盛阳衰,身上附着了邪魔病秽去探视病人,给病人带来厄运,家属是不受欢迎的。乡村人出行,总喜欢翻日历,忌逢“七、八、九”的日子,特别是“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出远门的。要出门也是当天出,当天回。人们总希望平平安安,因为民间传说:“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行惹事非。”吸烟人找人家借火,应该把烟嘴那一头递过去,而不能将烟头朝人,否则人家说你骂人,弄不好双方发生争吵。小孩突然打个喷嚏,大人赶紧说:“百岁”,生怕病灾找上孩子身上。酒席上渴酒时,一壶酒喝完时,不能掀开壶盖往里面看,只能把酒壶幌一幌就知道了,否则人家会笑你无知,对你付之一笑。如果晚上做噩梦,得必须等早上太阳出来后才能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噩兆被破。这些“忌讳”,细究起来也没有多少道理,有些还带有迷信色彩,更谈不上科学。
忌讳,是乡村几千年来不成文的“规矩”,某种程度虽然制约和禁锢了人的个性解放,但对于规范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促进和睦相处和社会和谐、平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