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不耐受,不都是乳糖不耐
牛奶不耐受绝不是个新问题,早在希波克拉底时就发现了与食用牛奶有关的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人们一般喝牛奶产生的不适症状,可统归为“牛奶不耐受”。
乳糖不耐是对碳水化合物的不适反应
大家熟知的“乳糖不耐受”,只是牛奶不耐受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产生的不适反应。实际上,喝牛奶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有其他两种情况——“牛奶蛋白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这两类则是人体对牛奶中蛋白质产生的不良反应。
乳糖不耐症是人体因乳糖酶缺乏和/或对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导致对牛奶中的乳糖消化不完全而造成酸性腹泻。这种酸性腹泻会引起皮肤刺激和破损,婴儿还会发生呕吐、腹胀;严重者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发育不良。
乳糖不耐症常被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较为罕见;原发性乳糖不耐即婴儿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酶退化而对乳糖消化不良,属人体的正常现象;继发性乳糖不耐即肠胃炎、肠道手术、囊性纤维化、免疫紊乱等原因造成对乳糖的消化吸收不良。目前,氢气呼吸实验有助于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治疗则是用无乳糖饮食,或无乳糖配方奶。美国儿科协会则建议用大豆来源的配方。
牛奶蛋白不耐受——婴儿常见的变态反应
牛奶蛋白不耐受是非免疫介导的对牛奶的不良反应,被认为是婴儿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报道的发生率在1.8%~7.5%。患儿可发生急性皮疹、广泛的荨麻疹、面部血管性水肿、口周红斑等。
造成牛奶蛋白不耐受的原因,可能为牛奶蛋白大分子吸收障碍、肠道黏膜改变、遗传易感体质。而影响因素则可能与牛奶蛋白暴露时间、程度及频率、蛋白质变应原本身有关。
牛奶中常见的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清蛋白、牛血清白蛋白、γ-球蛋白都被认为是可致敏的蛋白质。
牛奶不耐受的婴幼儿可改用水解蛋白配方的配方奶
牛奶蛋白过敏是非免疫介导的对牛奶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和细胞介导的(non-IgE)过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反应常见症状为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鼻炎、喉部水肿、咳嗽、喘息等;而细胞介导的(non-IgE)过敏反应,常见症状主要是小肠结肠炎、直肠结肠炎、食道炎、吸收不良/障碍等。因牛奶过敏的免疫组分还不确定,因此仍未有明确的定义,文献和研究中常将这个概念与牛奶蛋白不耐受混用。
对牛奶蛋白不耐受/过敏的治疗,主要是改用水解蛋白配方的配方奶,包括全水解配方、部分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全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是牛奶蛋白不耐受/过敏的首选,而大豆配方更适合Ig-E介导的牛奶过敏免疫反应。
牛奶是婴幼儿的重要食物之一,甚至是婴儿期的唯一食物来源,也是各年龄段人群膳食的重要钙源。适当了解对牛奶的不耐受反应,合理、合适地选择牛奶或牛奶制品,对提高膳食营养价值有重要意义。
文/田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