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时代 需要对拔尖创新人才重新定义【一点资讯】

编者按: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词,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日前,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开展的“教育强国”读书群活动中,委员们将讨论的话题指向 “教育改革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时代

需要对拔尖创新人才重新定义

文: 程永波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传统的定义里,拔尖往往意味着能在现有领域做得更好;而在创新的视阈下,拔尖更为强调的是对现有领域的开拓与突破。以拔尖人才的最高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其贡献均是引领某个知识领域实现了创新性突破发展。因而,就创新驱动时代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而言,更应该从突出创新的层面来设计,要在重新认识拔尖人才成长的基础上对其培养体系建设做到从理念到目标、从课程到教学、从组织到评价六个方面的延伸。

培养理念——从夯实基础到创新突破的延伸

传统的拔尖人才培养特别强调夯实学生基础,“厚基础宽口径”“在难度上下功夫”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理念。但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新环境、新技术、新思想的层出不穷决定了今后社会面临的常态是变革而非守成,对拔尖人才评判的标准也应实现从夯实基础向创新突破的延伸。新时期对拔尖人才创新力的迫切需求要求大学把人才培养的重心转向思考如何培养各领域创新的领头羊,而不再拘泥于培养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保存者和现有产业的维继者,要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作为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着力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强烈欲望,让创新成为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理念。

培养目标——从智商选拔培养到情怀责任感培育的延伸

从以往拔尖人才的培养看,既倾向于通过智商和学业成绩来选拔人才,也把高智商、学业优异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甚至唯一目标,但从拔尖人才成长的实际情况看,除了成绩、智商之外,对学习和研究的专注、投入以及强烈的责任感等同样是影响拔尖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在拔尖计划2.0的核心培养目标也提出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科学家。在新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应该同时关注能力和情怀这两个维度,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情怀、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当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向或研究问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和强大的责任感,才能激励他们对学习和研究做到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从而真正成长为拔尖人才。

课程设计———从学科课程到综合课程的延伸

曾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的弗兰克·H.T.罗德斯教授指出,当前大学课程之间的孤立现象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一个自治的领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导致“当学术话语被束缚在皈依者的圈子中使用时,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掩饰下的荒谬将失去挑战者”。对于拔尖人才的课程设计而言,要推动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推动教学从关注知识接受到关注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推动学生从专业课程学习到综合课程学习。大学应从联系的观点对当前的课程设计进行调整,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让课堂“动起来”;思考如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推动教学的开展,让课堂“问起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把书本中的知识现实化,让课堂“活起来”;思考如何围绕问题的解决更多地尝试合作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新模式,让课堂“汇聚起来”。

教学设计———从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延伸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拔尖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而言,要做到真正突破“课堂、教师、教材”传统三中心模式,探索设计关照学生学习投入、主动参与、追求思维发展的创新性教学范式。推动教学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思维发展转变,推动学生从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转变,推动学习从偏重低阶思维向发展高阶思维转变。

注重主动思维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积极投入者和主动参与者;关注高阶思维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特别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

组织运行———从学科制到交叉学科的延伸

从创新的环境生态看,如果仅依循长期以来熟悉的学科认知范式,容易把学生带向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的羁绊,难以通过新视角的切入对问题的研究产生创新突破,而科学发展日益证明,学科交叉地带多是创新的最佳发源地,也正因为如此,跨学科组织建设成为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学科交叉给拔尖人才培养带来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新的思维也是当前拔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如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的贡献就在于他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评价体系———从重知识获得向重思维发展的延伸

改革拔尖人才的评价体系,从以前重知识复述等的考核评价方式向重创新探索的项目应用等转变,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把人才评价的重心从知识转向思维,推动教与学变革的发生。为实现这种转变,要求大学评价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从考试性评价向表现性评价转变,更多地评价学生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尤其要改变用一张考卷来测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单一考试范式,思考如何设置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考查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也把创新人才所需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出问题与转换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发展状况纳入评价范围。

编辑:张惠娟

审核:贺春兰、张惠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