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称帝是被逼出来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的大分裂时期。汉末以来的战乱导致中原人口锐减,大量胡人内迁。加上西晋王朝错误的执政策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国力内耗严重,这一系列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段混乱历史的产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那个时代谁有体力,有胆量,有号召力,拉起一帮兄弟就可以成为一支队伍割据一方,随着实力的逐渐增强,或许就是一方诸侯了。今天讲的这位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份标签有:匈奴人、贵族、自称刘汉后代、文武双全、高度汉化,这些要素注定他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名字叫刘渊。

刘渊,字元海,匈奴族人,远祖是汉初的冒顿单于。由于冒顿单于娶了汉高祖刘邦的宗女为妻,并与刘邦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后人以“刘”为汉姓。刘渊自幼聪明伶俐,他的母亲也是匈奴人,姓呼延氏,但在刘渊七岁时去世了。七岁的刘渊像大人一样哀哭不绝,感动了邻里。从小在西晋都城洛阳做人质,受汉文化影响程度较深,早年也曾立志报效西晋朝廷,可他最终却成了搞国家分裂的第一人,这是咋回事儿呢?

刘渊长期生活在洛阳,因此汉化程度较高,刘渊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经常与好友谈古论今。后来刘渊又学习武艺,擅长射箭,体力过人。

由于刘渊所在部落兵力强盛,共约三万余人,其父刘豹是左部帅,其祖父的弟弟呼厨泉是单于,所以在曹魏时期,为防止匈奴叛乱,十几岁的刘渊被迫远离族人,被送到都城洛阳当人质。当时的权臣司马昭对刘渊十分友好,后来司马氏篡位,晋武帝司马炎也很欣赏刘渊。

其实这个时候,刘渊对中原王朝是没有反叛之心的。首先由于刘渊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到洛阳为人质时也受到了不错的礼遇。其次他的成长过程中,匈奴族和汉族也没有大的冲突,在洛阳时刘渊还交到不少名士朋友。加上他自诩是刘邦后代,也就意味着虽然是匈奴贵族,但他自认为是汉人子孙。所以刘渊根本就没有反叛的动机,此时司马炎想要委以重任,打算让其领兵平东吴。但他的大臣进言:“刘渊的才干现在恐怕没有人能与他相比。陛下若是不重用他,便成不了大气候。若是授予他权力,树立他威望,那么,平定吴地之后,恐怕他就不再向北渡江回师了。刘渊与我们不是一个民族,必然会有异心。现在,委任他治理本部的事务,我们已为陛下您感到担心,若是还要将天然险阻之地赐给他,恐怕是不行的。”司马炎听了这话,就不再提任命刘渊的事了。刘渊因此遭受了第一次受打击。

后来关中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朝廷屡次镇压失败。有人建议武帝说:“陛下如果能够征发匈奴五部的兵力,授刘渊以将军名号,令其西征平叛,凉州指日可定。”反对者又跳出来说:“刘渊如果能够平定凉州,斩树机能,恐怕凉州才真正有危难罢了。那时蛟龙如得云雨,将遨游长空,不再是池中之物。”晋武帝认为言之有理,担心刘渊趁机带领部族作乱,再次放弃任命刘渊。刘渊因而遭受了第二次打击。

两次遭受打击,刘渊心灰意冷,心态逐渐变化,不再想着为朝廷建功立业。刘豹死后,刘渊回到家乡,代为左部帅。他颇有政治才能,帐下聚集了很多豪杰名士。到外戚杨骏主政时,刘渊被正式确立为匈奴五部领导。由于西晋政权对匈奴采取歧视和防范的姿态,引起匈奴高层不满,加上西晋八王之乱,实力大减,于是匈奴高层密谋割据,复兴匈奴国,并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多年来受到朝廷怀疑和排挤的刘渊此时已经起了反心,立即答应,并在短短二十天就召集了五万余人。

永兴元年(304),刘渊在左国城正式登上汉王位。他以复汉为名,追尊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刘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所谓三祖五宗,指的是汉高祖刘邦、世祖光武帝刘秀、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询、显宗汉明帝刘庄、肃宗汉章帝刘炟,以及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你看看,为了称帝连拉带扯的搞了个拜祖团队,也是服了他的想象力了。

在大汉王朝灭亡84年,蜀汉灭亡41年后,再一次又有人扛起了“汉”王朝的大旗。 这个动作,像极了刘备当年称帝时的情形。当时,刘备在成都设汉朝历代皇帝的神主祭祀,以示自己继承的是汉室之正统。如今时隔近百年,又有人站出来做同样的事。但不同的是,这次宣称自己是汉室后裔的人,却是一个匈奴人。

而刘渊称帝拉开了五胡十六国乱世的大幕,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大分裂时代开始了。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