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孝义营村(山西有多少县,北京有多少营)
全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回想自己对某个县(包括区、县级市、旗)名的记忆大多是因为一些特殊的人或事。比如,英雄刘胡兰让我们记住山西有个文水县;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我们知道河南有个兰考县;中学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让我们记住山西南部有个平陆县;汶川地震让我们得知四川有个汶川县;优秀县委书记林北川的事迹让我们知道海南省有个乐东县……
最初听说山西有个孝义县(后来才改为县级市)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孝义县的国营企业经常到我所在的河曲县招收学徒工,很多人小学没等毕业就被招走,并且在孝义成长发展,娶妻生子,定居下来,于是孝义成为我们那一茬人羡慕和向往的地方。参加工作后,我曾多次到过孝义或路过孝义,孝义的高效经济和风土人情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日又闻孝义市再次荣登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名列第86位,成为山西省唯一上榜的县市和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更加让人刮目相看。
后来我到了北京,偶然发现北京也有一个叫孝义的地方,但它不是县也不是市,而是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它不叫孝义村,而是叫孝义营。这就不由带来一个疑问:北京的孝义营和山西的孝义市为何都有“孝义”二字,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关联?
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前往孝义营一探究竟。
当真正踏上孝义营这片土地的时候,这个绿树成荫、环境整净的地方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惊讶的不是它的发达与先进,而是它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居然和千里之外的孝义市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比如在饮食方面,孝义营人和孝义市人都爱吃面,什么刀削面、揪面片、拌拌汤、压、捏面人人,应有尽有;再比如正月十五闹红火,什么耍旱船、跑龙、挂花灯、扭秧歌,几乎一模一样。
孝义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东部,村域面积810亩,现有人口370人。村民主要以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近年来,由区、镇、村三级共同投资,修排水沟700米,解决了村民家庭排水的困难;硬化修街坊路7000平方米;修小桥1座,使得村内道路畅通,整齐平坦的柏油路不仅美化了村庄,也方便了村民出行。
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村里还投资3万余元,修筑公园亭子一个,长廊一条,为老人和儿童提供了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在和村民的谈话中,不少村民发出“祖为移民,根在孝义”的感叹。孝义营究竟来自何方?经笔者查阅资料,孝义营建于明代初期,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诸多的证据表明,孝义营村村民的祖上正是山西孝义。
当时的大环境是山西地少人稠,北京地广人稀。造成这种状况,还得从元代说起。元朝是蒙古人当政,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把华北平原的大量农田改为牧场,致使河北和北京地区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元朝统治者还刻意制造阶级矛盾,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上层两等人可以随意驱使、奴役和打死下层两等人。为了逃避统治者的奴役和压迫,华北平原河北和北京地区的大量老百姓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流落到以太行山为屏障的山西境内,使山西形成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到了元代末期,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又成为各股势力争夺的主战场,战乱使这两个地区的人口锐减,尤其是北京地区,成为历史上最为空旷的时期。正如已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北平历史地理》一书中所述,明初,北京城只是半座空城,城大人少,城外则一片废墟。相对来说,山西由于大山的阻隔,环境封闭,人口不降反增。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 59873305人,而山西为 4103450人,相当于全国的十四分之一。《明实录》统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为 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 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为 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总人口还多30万。这样,从人口密集的山西地区向华北平原特别是北京地区充实人口则成为一种必然。
于是,洪武年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此前的凤阳屯田不算在内)开始了。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上(指朱元璋)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分丁于北平。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按户给钞,使置牛具、种籽,五年后征其税。”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当时的孝义正是属于以上所述的汾州。朝廷在户部之下还专门设立了移民署,在洪洞大槐树所在的广济寺内设局驻员,将移民们集中于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办理迁移事宜。到达目的地之后,采取军事屯垦的方式,将移民以原籍府州县为单位编为一营,安置于枯草凄凄的荒蛮之地,开荒屯田,建立村舍,安家落户,村子自然也就以山西原籍府州县而命名了,这也正是京郊大兴和顺义一带村名有许多和山西省州县同名的根本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曾先后18次从山西向外移民,共涉及18个省,500多个县。自1373年到1417年44年间,共移民60万人之多。
从现在北京市大兴区和顺义区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与山西的州县同名的村子。比如大兴区的屯留营、沁水营、孝义营、河津营、霍州营、潞城营、黎城营、长子营、解州营、蒲州营、潞州营、石州营、大同营、山西营等。明朝中央政府设有上林苑,上林苑下辖良牧、嘉蔬、蕃育、林蘅四署,山西移民一部分被安置在大兴区的凤河两岸,共设52营,号称72连营,属于蕃育署管辖,负责给朝廷养殖鸡、鸭、鹅等禽类。而顺义区的忻州营、稷山营、夏县营、绛州营、红铜营、大槐树营则属于良牧署管理,主要任务是给皇家牧养马、牛、羊等。由于是半军事化管理,村子后面都加了个“营”字。600年来,尽管居所已变,乡音已改,但隐性的基因是无法轻易抹去的,每当逢年过节祭拜祖先时,孝义营村的村民们还是忘不了自己身上流淌着山西孝义人的血液。而随着孝义营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移民文化和根祖文化的普及,一些村民的“寻根”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不少人表示有想回孝义“老家”看看的愿望,对祖上的恩德和道义做出良心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