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季汉李严结局,是因诸葛亮激愤而死,还是感受威胁而自亡?
公元234年,千古名相诸葛亮薨于五丈原,天下大震。紧随其后又发生了一件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诸葛亮曾经的“政敌”李严,因此激愤而死。这其实是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观点,不知道你们是否认同?
不过现在网络上也有阴谋论说,李严不仅听说了诸葛亮病逝的消息,还领悟到了诸葛亮临死前布下的“毒计”,接连除掉了魏延与杨仪两个隐患——于是李严感受到了威胁,为了家族利益,自动“激愤而死”。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可信呢?
先主白帝托孤之本意
虽然同为托孤大臣,但是刘备给李严的最初安排是在永安统兵,让诸葛亮去权力中枢成都掌管军政大权。刘备这么做既不是不重用李严,也不是利用他来制衡诸葛亮的,而是被逼无奈之举。经历夷陵之战,蜀汉损失的不仅是荆州的地盘,还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已经是元气大伤了。而且荆州的丢失,即代表失去荆州士族的支持,这对蜀汉的前景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乘着自己头脑还清醒之时,想到了资历颇深的李严。李严身份特殊,来自荆州南阳,最初投靠的是益州的刘璋。而刘璋的本部势力,主要是东州集团。这就意味着李严其实是拥有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稳定残局避免蜀汉内乱的首要人选之一。
如果你能注意看下图,就会发现其实永安就在白帝城这一带,是蜀汉临近荆州的前线,扼守着入蜀门户,也有天险优势。
刘备能将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李严,说明是对李严寄予厚望的,一方面希望他能守住这个入口,防止东吴或者曹魏进一步侵犯;另外一方面希望李严利用自己荆州与东州双重属性的便利性,在这交界处稳住这两个集团留在蜀汉的人才。
另外一方面,诸葛亮虽然也出身荆州,但是实际还是太年轻了,跟荆州士族的交往与把控不深,对原先刘璋留下来的那一批东州集团的人也相处的时间不久。诸葛亮真实的属性应该是跟赵云、关羽、张飞等人一样,属于刘备的本部势力。所以诸葛亮在白帝托孤的时候,尚且资历威望还不够,刘备这才想到利用李严来辅助他稳住大局。
不过李严却没有看透这几层意图,以为自己的地位跟诸葛亮持平,在局势稳定后没有在权力中枢获得跟诸葛亮相等的权势,随即心生怨恨,开始了与诸葛亮的种种不满。
李严步步作死为哪般
如果要论李严的历史评价,肯定不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李严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跟很多人都相处不来。李严的同乡陈震曾在诸葛亮面前评价他,说是心术不正;他也曾因为搬迁官邸的事情跟下属杨洪闹不和,气得人家辞官不干了;还有个下属叫王冲的,跟李严也是矛盾重重,最后害怕被报复,竟然投奔东吴去了。
如果以上这些你硬说只是个例,那李严跟诸葛亮的种种冲突,就真的有些过分了。
除了在策令上跟诸葛亮对着干,李严针对诸葛亮最严重的有三件大事:
第一,诸葛亮逐渐掌控蜀汉全局的时候,李严劝诸葛亮应该“加九锡”。大家都知道,“加九锡”是进封为王的前一个礼节性的步骤,是权臣明确表露篡位决心的标志。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的权臣是王莽,在同一时代的还有曹操,稍后的还有司马昭,后世还有桓温、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李渊、王世充,哪一个不是准备篡位或者已经篡位了的?李严此举就是妥妥的讽刺,换成谁都反感。
不过诸葛亮还是忍了,只是加以驳斥,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第二,公元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派李严镇守汉中,李严不仅不去,还想让诸葛亮设立巴州,并且划五个郡给他。李严的抗命行为本来就很过分了,还搞分裂,这个行为已经非常严重了,要是换成孙权早将他抓去处死了。
不过这一次诸葛亮也没怎么为难他,只是限制了李严的兵权,之后分配给他运粮任务。
第三,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负责督运粮草的李严故意不发粮,还派人传话给诸葛亮叫他撤兵。等诸葛亮回来的时候,李严却故作惊讶地说本来粮草充足,怎么撤兵了呀?其实李严算计得很清楚,企图对“传话诸葛亮撤兵”这件事不认账,来隐瞒自己不发粮的事实。这个行为应该是最过分的,如果查实,诛李严九族都没问题。
可惜的是,李严情商太低,遇到这种事情,即便是脾气很好的诸葛亮也不可能忍的。结果诸葛亮当着后主刘禅的面,将李严的前后书疏一一传示,经过一番对质,李严无法赖账,只得认错。
这一次诸葛亮终于死心了,彻底弃用李严,将其罢官流放,贬为平民。
诸葛亮心胸宽广感天动地
事实上诸葛亮没有杀李严,也没有为难他的儿子与族人。这说明诸葛亮对李严这个同事一直是抱有期待的,希望他能跟自己一道用心辅佐后主刘禅。只是李严自己被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一直认为诸葛亮是自己的绊脚石,屡屡跟诸葛亮对着干,辜负了先主刘备与诸葛亮的信任。
但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没有下死手,留了李严一命,这说明他的心肠是真的好,心胸之宽广,人格之伟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重用了李严的儿子李丰。在李严与诸葛亮明争暗斗期间,诸葛亮还建议后主刘禅给李丰升职为江州都督督军;在李严被罢官流放后,又再次上表后主刘禅请求进一步给李丰升官为江州都督。并且还当面鼓励李丰这个“政敌”的儿子,希望他能辅助自己的继承人蒋琬。其意图已经是十分明显了,虽然李严不配合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仍旧是不放弃,希望李丰不要步他父亲的后尘,专心为蜀汉效命。
从诸葛亮对李严的儿子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自始自终都是公事公办,没有因为争权而专门打压李严及其家族,相反诸葛亮还是非常重视李严跟他的家人的。所谓的李严感受到威胁的说法,根本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情形,换成你是李严,肯定也会无地自容了,恨不得磕头以谢罪。可想而知在流放期间,李严的内心会一直自我谴责,极深的悔恨与愧疚,精神上也会备受折磨。
本身就不是那种大度的人,李严在最后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内心的负疚感将达到极限。如果当初一开始他就配合好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至于遭遇如此悲剧的下场。诸葛亮被活活累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自己,已经年迈且常年抑郁的李严,哪里会受得了这种打击?
阴谋论并无道理
至于诸葛亮临死之前“设计”除掉魏延与杨仪的阴谋论,其实跟先主刘备白帝托孤一样实属无奈。诸葛亮在军事上是偏保守的人,他也深知魏延属于激进派,不会遵循退兵的决定,所以他只能委托继承者来完成退兵的计划。如果诸葛亮派蒋琬这个继承人来主导退兵计划,成都方面将无人把控大局很容易起乱子。而除了蒋琬能稍微镇住魏延的人,恐怕除了魏延的“政敌”杨仪就没其他人了。
如果诸葛亮的安排是反过来的,杨仪在内,蒋琬在外,不排除杨仪会在成都利用一切资源,比如后主刘禅、宦官黄皓等,针对在外不肯退兵的魏延,使得蒋琬无法镇住魏延,很容易导致两头都生出祸乱。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最保守的退兵策略,至少能让蒋琬保住权力中枢成都,以应变杨仪与魏延之间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冲突。
后面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对的,蒋琬以成都为援,控制住了局面。只是可惜的是,魏延被牺牲掉了。至于杨仪,诸葛亮本来也不看好的,除掉魏延这个脏活让他来干,也是保护蒋琬形象的一个办法。
对于李严来说,他的情商不高,但智商不低,这么简单的道理自然会明白。再加上上长期跟诸葛亮相处,经历种种事件,他已经十分了解诸葛亮了,自然也明白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但这种被迫折损大将的做法,李严也会将一部分责任归咎为自己——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好好配合诸葛亮,帮忙镇守汉中,帮忙练兵,这个时候他出场镇住魏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甚至还有可能为蜀汉保住这最后一员一流猛将。所以李严琢磨透了,无非更加自责而已。
综上所述,李严“激愤而死”合情合理,符合人性,并不是网络传言的感受到威胁而自亡。只是令人惋惜的是,蜀汉在李严这一环的问题上,终于还是埋下了败亡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