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春分节气的到来,是在阳历的3月20日、21日、22日这三天中的某一时辰到来。春分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规划好了。那时,唯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所谓四时八节。一年四季里,只有打头的“四立”和居中的“两分两至”,其他都没带上。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二十四节气全满员记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是个走中间路线的平均主义者,至此,春天已过去一半,春装在身,冷热正均匀。春分昼夜无长短。《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一年里春分及秋分这两天,物候阴阳对半,昼夜平均,寒暑相平,不偏不倚。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均”的谚语。
春分到了才是真正的春天。春分向花儿们发出了“走你”的指令。于是结香、迎春、梅花、樱花、桃花、玉兰等花儿便先行起来。其实,还有很多不听话的家伙,早已先行一步,比如飞蓬、蒌蒿、艾蒿、蕨菜、荠菜等,春风吹又生,它们通体散发出原野的清香,打开了吃货们的味蕾,成就了舌尖上的美味。没被吃掉者就在田野里羞怯怯地开着碎碎的小白花,细细的茎,一簇簇摇曳在暖暖的春风里。
春花秋月无尽期,年年东风不更时。农历二月,又有“杏月”之称。熏风稍一吹拂,杏树枝条便开始着绿,抽出嫩芽。过不了几天,细嫩的枝条上便突起一个个娇羞的小花骨朵。再过几天,满树的杏花开始迎风绽放,粉白的花瓣裹拥着金黄的花蕊,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清香。
春分时节,杨柳吐绿,莺飞草长,春风和畅,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一段日子,天空一碧如洗。欧阳修曾有一段对春分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此时是人们踏青赏春的最好时光,置身于田野花海,领略于湖光山色,沐浴着暖阳春风,释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总有一种勃勃的生机和新奇的东西在飘升。
三月依然寒意残留,长久持续的余寒也变成春寒。这种寒冷与其他季节的寒冷不同,是春天的寒冷。此时已经出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一缕风、一朵云、一纸鸢,都闪动着灵光。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这不起眼的野菜,不畏严寒、不惧风霜,随春渐暖,绿色渐深,开着白色的小花儿。唐朝宦官高力士失宠被贬后,途经巫州,随作《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南宋词人辛弃疾也对荠菜留下诗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让荠菜成为报春的使者。荠菜在艰苦的年代成为充饥品,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如今受到青睐是因为人们已经把它当成绿色食品、刁肴。这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晚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透过“早”字和“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衣装鲜亮的黄莺站在树梢上鸣叫,声音拖得很长,还能带拐弯,时而婉转似笙簧,时而又突然尖锐如笛音。一边鸣一边跳,如是两只鸟儿飞来绕去玩耍,通常是恋爱了。黑衣簇新的燕子刚从南方飞回来了,在旧主家找到熟识的窝巢,正需要取一点湿泥拌上自己的唾液进行修补加固。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牛也出了栏,散放在河滩上,边啃青草边甩打着尾巴,慢悠悠的样子,有时抬起头默默的望一望远方,又低下头去吃草。地里的油菜花黄着,麦子绿着,蜂吟蝶飞,凉荫肥浓,俨然一副田园水墨画。